棕曲嘴鷦鷯

棕曲嘴鷦鷯

棕曲嘴鷦鷯(學名: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是小型鳥類。嘴長直而較細弱,先端稍曲,無嘴須。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短小而柔軟,尾羽12枚。跗蹠強健,具盾狀鱗,趾及爪發達。羽被柔軟厚密,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條斑。喜歡居住在潮濕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動,主要以昆蟲和蜘蛛為生。分布於墨西哥和美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棕曲嘴鷦鷯
  • 拉丁學名: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 別稱:仙人掌鷦鷯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鷦鷯科
  • 鷦鷯屬
  • :棕曲嘴鷦鷯
  • 亞種:8亞種
  • 命名時間:Lafresnaye, 1835
  • 英文名稱:Cactus Wren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棕曲嘴鷦鷯是美國西南部沙漠帶最大的鷦鷯,也是墨西哥的常見種。體長18 -23厘米,翼展27-28厘米,體重32-47克。屬小型鳥類虹膜是暗棕紅色,有長的白眼眉。腿紅棕色。嘴長直而較細弱,先端稍曲,無嘴須,即有也很少而細。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圓,初級飛羽10枚。尾短小而柔軟,尾羽12枚。跗蹠強健,具盾狀鱗,趾及爪發達。雌雄相似,羽被柔軟厚密,羽色紅褐、橄欖褐色,具白色、淡棕、黑褐色、栗色、白色點斑、條紋、橫斑,塊斑。

生活習性

棕曲嘴鷦鷯是一種長年居住在半沙漠環境中的鳥類。這裡被不同類型的沙漠植物所覆蓋,海拔1400到2000米。它們在生滿棘刺的仙人掌叢中構建獨特的鳥巢,巢洞能保護它們免受外界的侵襲。棕曲嘴鷦鷯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很強,也可以在仙人掌稀少的灌木叢內修巢。當城市建設侵占和棲息地退化時,它們可以在砂石坑或人類廢料上建巢。
其尾巴不停地輕彈而上翹。在樹蔭的覆蓋下悄然移動,飛行低,僅振翅作短距離飛行。冬季在縫隙內緊擠而群棲。性活潑,見人臨近就隱匿起來。這種飛翔能力很強的鳥兒,經常像神風突擊隊式的俯衝,在牙籤一般的仙人掌叢林中,沖入它們的巢洞。它們的食物包括螞蟻、甲蟲、螞蚱、黃蜂、種子和果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墨西哥,美國。棕曲嘴鷦鷯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州鳥。
棕曲嘴鷦鷯分布圖棕曲嘴鷦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7~8月間。雌雄棕曲嘴鷦鷯共同在仙人掌植物中修造巢穴。巢以細枝、草葉、苔蘚、羽毛等物交織而成, 呈深碗狀。每窩產卵4~5枚。卵白色,雜以褐色和紅褐色細斑。孵化16天。在這期間,雄鳥繼續修補它們棲息和孵化用的巢。雙親都非常喜歡它們的幼鳥,小鳥在19-23天長羽毛。
棕曲嘴鷦鷯一年能繁殖數次,會在春日將巢轉移一個方向以避免寒冷的風,在夏日則轉移另一個方向以取得清涼的空氣。

亞種分化

棕曲嘴鷦鷯(8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
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affinis
2
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brunneicapillus
3
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bryanti
4
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couesi
5
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guttatus
6
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purus
7
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sandiegense
8
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illus seri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