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棕吻鸚嘴魚
- 拉丁學名:Scarus psittacus
- 二名法:Scarus psittac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條鰭魚綱
- 目:鱸形目
- 科:鸚哥魚科
- 屬:鸚嘴魚屬
- 種:棕吻鸚哥魚
概況,分布,深度,形態特徵,生態習性,經濟利用,
概況
命名者:(Forsskål, 1775)
俗名:鸚哥、青衫(雄)、蚝魚(雌)
英文俗名:
Palenosed parrot;
Palenose parrotfish;
Common parrotfish;
Batavian parrotfish
是否有毒魚類:否
經濟型魚類: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同種異名:
Callyodon bataviensis, Callyodon erythacus, Callyodon forsteri, Callyodon hornbosteli, Pseudocarus oktodon, Pseudoscarus filholi, Pseudoscarus forskalii, Pseudoscarus labiosus, Scarus balinensis, Scarus bataviensis, Scarus brunneus, Scarus forskalii,
最大體長:30公分
頻威狀態:不在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頻危名單中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西起紅海南至南非的索德瓦納灣 ,東至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與羅得豪島。台灣東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分布。
深度
水深2~35米。
形態特徵
本魚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下齒板亦有1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開始型雌魚,體棕灰色,無任何斑紋。尾鰭處稍內凹。終端型雄魚,體藍綠色,眼後上方具二條輻射狀的綠色短斑紋,腹部具數條綠色縱紋。各鰭條外緣均是藍色斑紋。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9枚。體長可達33厘米。
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
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IP期僅上齒板具1犬齒,TP期上齒板具2犬齒,下齒板亦有1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頰鱗2列,上列為4-5鱗;下列為4-6鱗。
胸鰭具14軟條。幼期之尾鰭為略圓形,成體則為凹形。
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紅褐色至灰色,並於體中央部位有一垂直之深色區域;由胸部至尾鰭基部為澹橙紅色;單鰭均為橙褐色帶有淺色之外緣;背鰭之第一鰭膜基部前緣有一深褐色斑點;胸鰭基部上緣具一小黑點。
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之鱗片為半綠及半橙色;腹部具1-3條縱紋;尾柄布有5組綠色斑點及3條綠色條紋於外緣;眼下緣以上之頭部為綠色,頸背部溷有黃色,頭部之下半面為澹橙色,吻部為澹紫灰色;由上唇至眼區有一藍色色帶;眼後方有2條綠帶向背側延伸;鰓蓋之後緣部位有一條綠色色帶;下唇有2條藍色短紋;背、臀鰭橙紅色,基部及外緣皆為藍綠色;胸鰭為橙紅色,外緣綠色或藍綠色;尾鰭為橙色,上、下緣為藍色,後緣中央處有一列垂直之藍色斑點。
生態習性
幼魚棲居於淺的珊瑚平台區,和其他相似體色的小魚混游。成魚喜生活於離岸較遠的珊瑚礁海域或珊瑚礁區間的硬底質區。成魚夜間睡覺前會分泌黏液繭來包圍自己。
初期階段的魚通常形成小的覓食群集。以底藻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