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船鎮

棉船鎮

棉船鎮,又名八寶州,素有“中國鄉鎮之星”稱號,是長江下游一個大沖積洲的島鎮,位於長江水中間,四面環水,全鎮屬於長江衝擊平原地形,地處贛皖兩省交接邊緣,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管轄。

棉船鎮的上游是長江小孤山,南岸與長江馬當磯對面,西北隔長江與安徽宿松、望江兩縣相望。

全鎮總面積106.2平方千米,東西長6.5公里,南北寬16.8公里。耕地4.2萬畝,基中植棉面積3.5萬畝。全鎮下轄12個行政村,人口38136人(2017),是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的大鎮之一。

棉船鎮是江南富饒的魚米之鄉。這裡,除遼闊的長江水面外,還有長達15公里的圩內夾江、直貫東西,河套縱橫,星羅棋布是得天獨厚的天然養殖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棉船鎮
  • 別名:八寶州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
  • 下轄地區:金洲社區、江心村、升洲村等
  • 電話區號:0792
  • 郵政區碼:332000
  • 地理位置:江西省東北部、長江下游
  • 面積:106.2平方千米 
  • 人口:38136人(201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九江廬山機場
  • 火車站:彭澤站、九江站
  • 車牌代碼:贛G
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文明之鄉,所轄區域,人口遷移,歷史名勝,

自然資源

棉船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6.5攝氏度,無霜期247天。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土壤屬石灰性潮土,土地深厚,質地適中,潛在肥力,宜種各種農作物,尤其適合種棉花。
棉船鎮
棉船鎮是江南富饒的魚米之鄉。這裡,除遼闊的長江水面外,還有和長達30華里的圩內夾江、直貫東西,河套縱橫,星羅棋布是得天獨厚的天然養殖場。

經濟發展

棉船鎮交通郵電事業興旺發達。除充分利用長江黃金水道發展水上運輸外,鎮、村建有載客,載車輪渡碼頭多處。南通馬當、九江、北至望江安慶,當日往返。鎮內已修建22華里水泥公路和64華里環堤公路,鎮、村、組路路溝通,形成三級交通網路。有線電視、程控電話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棉船鎮

文明之鄉

棉船鎮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纍纍。鎮有電視台、文化站、影響院、醫院、保健站、敬老院,村村建有廣播室、老、中、青、少年活動中心,全鎮有高級中學一所;初級中學4所、完小32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鎮內外人才濟濟。棉船鎮先後榮獲“全省先進鄉鎮黨委”、“省級先進鄉(鎮)人民政府”,棉船鎮公務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優秀基層公務員”的稱號。
棉船鎮
更令棉船人振奮的是,1995年3月20日江澤民同志親臨棉船視察,走田頭、訪農戶,親密無間地與棉農、基層幹部促膝談心。棉船人沒有辜負江澤民同志的殷切希望,連續三年戰勝了洪澇、乾旱和蟲害,創造了災年穩產高產,保住十萬擔皮棉的奇蹟。

所轄區域

棉船鎮轄:金洲社區、江心村、升洲村、光明村、新紅村、朝陽村、新洲村、新淡村、日新村、良洲村、復排村、金星村、亭子墈村、棉科所。

人口遷移

彭澤縣近100年以安徽桐城縣和樅陽縣移民居多。
第一次大規模移民在民國初年。《桐城縣誌》(1995年版),在大事記欄中有這樣記載:“民國二年(1913年):實業界人士方履中,在東流、彭澤等地購置荒場、蘆場,從家鄉招農圍墾十萬畝,移民數萬人。”(見《桐城縣誌》18頁)。方履中(1864——1939年),字玉山,一字聘商。南鄉(今屬樅陽縣)人,清未民國著名實業家,桐城派未期人物,在與英日商人侵占安徽省銅礦山的鬥爭中,是主要領袖。著作有《貞泯不泐》、《桐城名賢詩詞輯》等。
在彭澤縣主要是太泊湖 流域和方湖流域以及長江沿線,如棉船,馬當的楊柳.躍進.船形,浪溪的百圩,太平的永樂,芙蓉太字,以及紅光等等。在移民中以樅陽縣人為多。樅陽縣向來分南鄉和東鄉,因為方履中是樅陽縣義津人,屬南鄉,所以其中又以南鄉人(在彭澤聽得最多的樅陽口音)居最,東鄉人(棉船朝陽人口音)次之,桐城縣的移民主要靠近樅陽縣的地區如孔城等。
第二次大規模移民是在1954年大水後和大躍進期間,又有幾萬人。這次是天災人禍造成的。第二次大規模移民是以第一次為基礎的,是為尋找生活而投親靠友,離開故鄉。據《樅陽縣誌》所載:“1959年,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7人,1960年下降到270人。”含蓄地說明了“大躍進”期間我縣廣大老百姓的悲慘遭遇。1959-1960僅僅一年左右時間,每平方公里人口減少27人。總面積為1808.1平方公里樅陽,總人口減少達48800人以上(就算自然出生率與普通死亡率能相抵消)。當然,這些減少的人口大部分飢病而亡,但也有少數背景離鄉,其中移民最多的地方大概就是彭澤了。
第一批的移民已經歷五代左右,第二批移民也有三代以上。他們中只有第二批還有一些活著,可也是風燭殘年了。他們汗水伴隨著淚水澆灌出豐收的沃野,為子孫開闢一片新天地。現在他們的後代在彭澤這塊土地上幸福地生活著,但千萬要記住先輩的勇敢和勤勞,更不要忘記先輩的艱苦和辛酸! 芙蓉鎮,棉船鎮,芙蓉農場幾乎都說樅陽話.郎溪鎮,太伯湖開發區,紅光廠大部分說樅陽話, 馬當鎮一半說樅陽話, 龍城鎮黃嶺鎮定山鎮有一小部分說樅陽話 說樅陽話的大部分集中在比較發達的沿江地區,但說實話,現在在彭澤的樅陽人整體生活水平不如我們樅陽。彭澤縣有許多“桐城佬”,而實際上多是樅陽人(樅陽當時即是桐城的東鄉和南鄉),這當然與方履中是桐城南鄉人有關。 樅陽人移民彭澤這段歷史,沒有多少人關注,在《樅陽縣誌》中只有寥寥數字的表述。
歷史,什麼是歷史?我說,這些被掩埋在黑暗中,掩埋在冰冷土地里的歷史才是真正的歷史,才是有血有肉能哭會笑的歷史。
現彭澤縣人口僅三十四萬,但祖籍桐城(以樅陽多)就近十萬,如果再加上現已屬安徽省望江縣和宿松縣(原屬彭澤縣行政區劃)的桐城籍人(這些地方的"桐城佬"並不比彭澤的"桐城佬"少,以此類算的話),至少有不少於三十萬"桐城佬",其中至少二十萬是“樅陽佬”,在離樅陽幾百里的異地繁衍生息.
近百年來,這些樅陽人至今還保留著樅陽的方言及風俗,"樅陽話"在這裡通行無阻.呵呵,他們的先輩當年背井離鄉,把那些過去的不毛之地改造成萬畝良田,多少人在臨死之前還要把那一把骨頭要運回家鄉啊.哪一家在彭澤的樅陽人沒有一段辛酸的往事?哪一家沒有悲歡離合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次因為戰爭、饑荒、經濟等各種原因造成的移民,而在中國歷史著作這么豐富的國家中,正史卻少有記載。
樅陽話是彭澤僅次於當地話的四大方言之一,樅陽人比較集中的棉船是彭澤當代名人最富集的地方。

歷史名勝

棉船的形成始於明朝中期,建村於明末,迄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有蛾眉洲、八寶洲、糧洲和八保洲等稱謂。1912年10月,孫中山先生到彭澤段長江水域視察並在《建國方略》中關於整治揚子江部分專門提到“糧洲島”(也就是棉船)的重要性。
棉船鎮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在這裡打響,“靈芝號”渡口(位於棉船鎮江心村)被譽為“解放江南第一渡”,目前為油菜花旅遊文化節主景區重要景點。新中國成立後,在此設立江北區,1958年成立江北人民公社,這一時期棉花的種植開始大面積鋪開並形成規模,移民遷入住戶逐漸增多,形成建國後的第一次移民潮,主要以安徽桐城、樅陽等地人為主,目前我鎮建國後移民及其後代占比達90%以上。1962年10月,時任江西省省長邵式平到江北公社視察,見此地四面環水,地形似船,又盛產棉花,於是提議更名為棉船公社,並親筆題書“棉船人民公社”,棉船稱謂沿襲至今。1984年改棉船鄉,1994年3月撤鄉建鎮,成立棉船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