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老國

過去更遠,有國名“棄老”,有老人者,皆遠驅棄。有一大臣,心所不忍,作一密室,偷養老父。其時天神以八事相難國王:辨二蛇之雌雄,量大白象體重,識兩方檀木木質之頭尾,區分二馬之母子屬性……如不能解,國將覆滅。大臣私詢老父,出面悉皆答之。後白國王,臣之應答,儘是父智,非臣之力。國王由是普告天下,不聽棄老,仰令孝養,其有不孝父母,當加大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棄老國
  • 來源出處:《雜寶藏經·棄老國緣》、《敦煌雜抄》
神話,版本一,版本二,神話解析,

神話

版本一

出自《雜寶藏經
有個國家名叫棄老國,該國規定:凡是老人都要將他驅逐到遠方拋棄,不可以養在家裡。國王認為:老人是多餘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費米糧。所以國中觸目皆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再也看不到一個老人了。後來有一位很孝順的大臣,不忍心把年邁的父親流放山林,就瞞著親友鄰居偷偷挖了一個地窖,把父親藏在那裡奉養。
一天,天神來到棄老國,手上捉著兩條一模一樣的蛇,恐嚇國王說:“如果你們能分辨出雌雄便罷了,如果不能,你的國家七日後將被消滅。”國王懊惱極了,就和群臣商議,可是大臣們也都分辨不出雌雄。於是只好昭告全國,重金懸賞。大臣回家後問父親,父親告訴他說:“這很容易分別,只要拿一塊細滑柔軟的布,把那兩條蛇放在上面,動來動去、煩躁不安的就是雄的,而捲曲著身體不動的就是雌的。”大臣依照父親的方法去做,果然解決了這個難題。
天神又問:“什麼人相較於沉睡的人,稱為覺醒?什麼人相較於覺醒的人,稱為沉睡?”國王與大臣們還是不能辨別,於是再招募全國,也沒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說:“這種人叫作學人(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人),他相較於凡夫就稱為覺醒的人;但是相較於四果阿羅漢,那么他就只能稱為沉睡的人。”大臣就依父親的話去作了回答。
天神又問:“這隻大白象的重量有多少斤兩?”大臣們共同商議,沒有一個人知道,只好再向全國招募詢問,仍然沒人知道。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說:“先把大象安置在船上,再放入大水池裡,在水平線到達船身的地方,畫一條線作記號;再把這艘船裝上石頭,船會慢慢下沉,當水平線到達畫線作記號的地方,再把這些石頭拿去上秤,就會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就用這樣的善巧智慧去作了回答。
天神又問:“手捧一掬之水多於大海之水,有誰知道這個道理呢?’大臣們再次商量,還是不能解答,又遍全國招募詢問,都沒人能回答。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說:”這句話容易解答!如果有人能夠信心清淨,手捧一掬之水供養佛寶、僧寶、父母、病人或困苦的人,以這樣的功德,數千萬劫之中,能夠享受無量的福報。海水再多,也不過一劫的時間而已,當壞劫來臨時,海水也會跟著消失;所以說手捧一掬之水,百千萬倍多於大海之水。“大臣就用這樣的話去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成一個飢餓的人,瘦得皮包骨,前來問說:”世間可有人,飢餓、窮困、瘦弱、苦痛逼身,遠超過我的?“大臣們仔細衡量,還是不能回答。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說:”世間有人吝嗇、貪心、嫉妒,不信三寶,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未來世他將會下墮餓鬼道里,壽命百千萬歲,都無法聽聞到清水與稻穀的名稱;他的身體大如太山,肚子大如山谷,咽喉細如針;頭髮剛硬如刀片,從頭頂到腳底纏繞著身體;當他走動時,全身肢節上下都會冒火燃燒。像這樣的人,他所受的飢餓以及劇烈的痛苦,遠超過於你百千萬倍。“就用這樣的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成一個人,手銬腳鐐,脖子披著枷鎖,身上冒火,全身燒得燋爛,前來問說:”世間可有人,他的痛苦遠超過我的?“國王與大臣們仍然沒人能知道答案。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說:”世間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師長、背叛主人、誹謗三寶,未來世他將會下墮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受盡種種無量無邊的痛苦;那種痛苦是無法計算度量的。要用這樣的情況來和你相比,這種劇烈的痛苦遠超過於你百千萬倍。“就用這樣的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成一個女人,非常端莊高雅,遠超過世間所有的女人,前來問說:”世間可有人像我這樣端正的?“國王與大臣們都沉默不說話,因為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說:”世間有人信敬三寶、孝順父母,愛樂布施、忍辱、精進、持戒,將來他就可以往生天上,長得容貌姝麗、舉止端莊,遠超過於你百千萬倍。你要來跟這樣的天女比較,就像瞎了眼睛的獼猴那樣的醜陋。“就用這樣的話來回答天神。
天神又用一個方直正等的真檀木,前來問說:”哪一端是頭?“以君臣們的智慧,還是沒人能回答。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說:"這容易!把真檀木投入水中,那么根部一定會往下沉,尾端一定會上舉。"就這樣來回答天神。
天神又以兩匹白騲馬,它們的形體與顏色都沒有差別,又來問說:"哪一匹是母馬,哪一匹是小馬?"君臣們仍然沒人能夠回答。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說:"去拿牧草來餵它們,如果是母馬,一定會把牧草推給小馬吃。"
就這樣,所有的問題統統都回答了。天神很高興,大大地饋贈國王許多珍寶;並且對國王說:"你所統轄的國土,我應該要擁護,使得各種外敵都不能來侵害!"國王聽了非常的高興,就問大臣說:"你所作的回答,都是你自己知道的,還是有人教你呢?由於你的才華與智慧,如今國土才能獲得平安;不但得到天神饋贈許多珍寶,又承諾要擁護我國,這全都是你的智慧力。"大臣回答說:“這不是微臣的智慧。希望大王施無畏布施,臣下才敢據實陳述。”國王說:"現在就算你有天大的罪過,我也不會向你問罪,何況是小小的過失呀!"大臣稟白國王說:"我國有制定一道命令,就是不許奉養老人。微臣家中有年邁的父親,因為不忍心遺棄,所以冒犯了王法,偷偷把父親藏在地窖里。微臣回答天神的所有問題,都是父親的智慧,並不是微臣的智慧。希望大王在我國境內,允許奉養老人。"國王聽了,大大地讚美他的孝行,並且尊奉他的父親為國師;國王說:‘救濟國內所有人的性命,這樣的利益不是我所能知道的。’於是國王宣布命令普告天下:"不許任意遺棄老人,應該孝養父母。如果有人不孝養父母、不尊敬師長,當重加他的罪責。"
那時候作父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作大臣的就是舍利弗尊者,那時候的國王就是阿闍世王,那時候的天神就是阿難尊者

版本二

出自《敦煌雜抄》
何謂養老乞言?因誰。昔時,敬少不敬老。人年八十,並皆煞之。有兄弟二人,慈孝。見父母老,恐被誅戮,造地陰窖,藏父而養。後有北漢匈奴國獻一木,粗細頭尾一種,復以漆之,不辯頭尾。復有草馬,母子兩匹,一種毛色,形模相似。復有黃蛇,一雙,不知雌雄。天子不辯,遂訪國內;若有人能辯木之頭尾,馬之母子,蛇之雌雄,賞金千斤。經數月無人能辯。其子二人,遂私問藏父曰:“具說木及馬蛇等事由狀。”父謂子曰:“此不可足知。凡有人物必有頭尾輕重,其木於水中沒著,是頭者浮,是尾者沉。驅馬渡水,是母者於先,是子者隨後。將一團,遣蛇跳過,是雄者跳出,雌者在於綿中不動。”其子即用父言教,應募而答之。果以具辯木之頭尾,馬之母子,蛇之雌雄,得金千斤。時人云:“養老乞言,辯之具矣。”此事因紂而起。

神話解析

《雜抄》是唐五代時期普遍流行於瓜沙地區的一種童蒙教育材料。《雜抄》中的這篇故事,從整體情節結構到三個難題設計均顯而易見是借用《棄老國緣》而來。將天神向國王問難的印度故事情節改變成以中國著名古代暴君商紂王時代為背景,並別具匠心地揳入匈奴國借問難挑釁威脅國家安全的枝節,讚頌被棄老人智解國難的崇高行為,賦予本篇以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鮮明內涵。一篇既脫胎於印度佛經,又染有中國歷史文化鮮明色彩的動人故事就這樣融合在中國民間文學寶庫之中了。
  其次,後世從各族民眾口頭採錄得來的幾十篇故事,基本形態均沿襲《敦煌雜抄》而來,從敘事形態學考察,它們均由在棄老習俗下主人公偷養老父,敵國以幾項問難造成國家危難,隱藏老人智解國難,由此將棄老習俗轉變成敬養老人,樹立起智慧老人是個寶的普世價值觀念。一位歐洲故事學家認為:“由幾個情節單元組成為比較複雜的情節,如果不同地區有相同的情形,那就不能不信其為同一則故事在不同地區的流傳。”何況《雜寶藏經》中棄老國故事之傳入中國,以及流傳演變的歷史脈絡均甚清晰,斷定其由佛經故事脫胎而出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