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唄寺

梵唄寺

山東魚山梵唄寺(參見魚山梵唄寺)位於今山東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梵,是印度語“清淨”的意思;唄是印度語“唄匿”的略稱,義為讚頌或歌詠。梵唄寺,意為讚頌歌詠、清淨離欲之修行道場。始建於曹魏時代曹植的魚山梵唄亭,擴建為寺於唐,興於明朝隆慶年間,長期以來形成了佛教聖地,並於2006年修復重建。

中國最早的梵唄源於魚山,魚山被譽為中國佛教音樂發祥地,魚山梵唄寺也被譽為“梵唄祖庭”、“佛樂第一剎”。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睒頌》,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

2005年10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一代高僧釋永悟禪師發心復興住錫魚山,發宏誓願創建魚山梵唄寺,重輝佛教聖地、梵唄祖庭。2006年9月成功舉辦震驚海內外的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因緣殊勝,盛況空前。 11月“魚山梵唄”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批准、山東省文化廳頒發授予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7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批准、文化部頒發授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魚山梵唄寺以傳承保護梵唄為主體,其神聖使命在於弘揚佛陀所發現的偉大真理,教化社會,普渡眾生。魚山梵唄寺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每年接待全國各地及日本、韓國等朝山認祖參拜團萬餘人次,不愧享有“梵唄祖庭”之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梵唄寺
  • 釋義:中國漢傳佛教音樂的發源地
  • 始於:三國曹魏
  • 擴建:唐朝
  • 重建:2006年6月
  • 住持:釋永悟禪師
  • 屬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 
  • 別稱:佛樂第一剎、梵唄祖庭
魚山---佛教音樂發源地,魚山簡介,陳思王在魚山始創“梵唄”,魚山梵唄寺---“梵唄祖庭”,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魚山梵唄傳承人釋永悟,魚山梵唄傳承保護五大要素,魚山梵唄歷史淵源,魚山梵唄發展歷程,魚山梵唄寺創建人(住持),太子瑞應本起經,常用梵唄,後世常用的讚唄,近代,連結,

魚山---佛教音樂發源地

魚山簡介

魚山位於山東省東阿縣境內,是塊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風水寶地,魚山是三國時魏著名文學家、八斗才子曹植曾生活、創作過的地方,由於對魚山的迷戀,去世後葬於此。魚山同時擁有龍山文化遺址、梵唄寺和梵唄發源地等眾多文化遺蹟,歷史以來,魚山被公認為佛教音樂發源地。199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

陳思王在魚山始創“梵唄”

梵唄,是印度五明之聲明學的漢化念經梵唄標準的原聲;是解決漢梵單奇、重複唱誦方法漢化體系唯一特稱;是歌詠讚嘆、供養三寶清淨三業修持的主要法門。屬佛教三學的“定”學、傳統的漢化佛教音樂。
中國最早的梵唄源於魚山,因此魚山被譽為中國佛教音樂發祥地。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睒頌》,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簡稱“梵唄”,現全稱“魚山梵唄”。

魚山梵唄寺---“梵唄祖庭”

魚山梵唄寺位於山東東阿魚山,始建於曹魏時代曹植的魚山梵唄亭,擴建為寺於唐,興於明朝隆慶年間,長期以來形成了佛教聖地。
日本僧團魚山朝山認祖,永悟法師接待日本僧團魚山朝山認祖,永悟法師接待
魚山是中國漢傳佛教音樂“梵唄”的發源地,魚山梵唄寺是一座古老的佛教禪宗寺院,以傳承保護梵唄為主體,被佛教界尊為“梵唄祖庭”、“佛樂第一剎”。她歷史悠久、地位尊崇,是宗教活動與民族文化聖地。2005年10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一代高僧釋永悟禪師發心復興住錫魚山,發宏誓願創建魚山梵唄寺,傳承重輝梵唄文化。2006年6月啟建魚山梵唄寺。2006年9月在魚山梵唄寺成功舉辦震驚海內外的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因緣殊勝,盛況空前。 11月“魚山梵唄”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批准、山東省文化廳頒發授予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7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批准、文化部頒發授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重建的魚山梵唄寺,其意義在於重輝“梵唄祖庭”,傳承保護梵凡文化,其神聖使命在於弘揚佛陀所發現的偉大真理,教化社會,普渡眾生。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魚山梵唄寺每年接待全國各地及日本、韓國等朝山認祖參拜團萬餘人次。

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魚山梵唄

魚山梵唄,通俗講就是僧侶念經的聲音。始自三國,是歌詠讚嘆、供養三寶清淨三業修持的主要法門,即用清淨的言語讚嘆諸佛菩薩三寶功德,意為清淨、離欲、讚頌、歌詠。屬於“三學”的“定學”範疇,後來逐漸引申為佛教儀式中各種唱念的通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
印度聲明隨佛教傳入中國,起初一直存在“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予盾。三國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陳思王曹植,曾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依《太子瑞應本起經》“撰文制音,傳為後式”使得佛經在唱誦時天衣無縫,“貴在聲文兩得”出而始創 “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於唐初傳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並留有後世唐朝《魚山聲明集》、《魚山私抄》、《魚山目錄》等手抄本。傳至韓國,稱之“魚山”,至此,聲明得以中國化。故現全稱“魚山梵唄”。
有了曹植的經驗,其後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發展和提倡,便開始嘗試著進一步用中國民間樂曲另創新聲和改編佛曲,使古印度的聲明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梵唄從此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興盛至今。 古之“佛曲”、今之“佛教音樂”均由梵唄發展而來。故歷史上尊稱曹植為中國佛教音樂創始人——梵唄始祖。
魚山梵唄一直受各界的關注支持,歷來得到文人學者的讚賞如:明代王世貞《夜聞梵唄》、清。乾隆“國滿栴香,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晴唄接魚山”;今趙朴初、啟功書法家“贊魚山梵唄”、中國佛教會長一誠題梵唄寺名、高僧本煥題寺為“梵唄祖庭”等記載頗多,舉不勝舉。魚山梵唄寺每年接待全國各地、日本、韓國等地朝山認祖參拜團萬餘人次。長期培訓梵唄,傳承梵唄法脈,不愧享有“梵唄祖庭”之美譽。

魚山梵唄傳承人釋永悟

2002年8月,在山東省、市、縣各級政府、居士的盛請及中國佛教協會推薦下,肩負梵唄傳承大任的一代高僧永悟法師住錫修復淨覺寺、發宏誓願修建魚山梵唄寺,於2006年6月成立東阿縣佛教協會,啟建魚山梵唄寺,2006年9月舉辦中國魚山梵唄節,12月魚山梵唄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12月先後分別被聊城市宗教局、山東省宗教局屬於市級和省級“和諧宗教活動場所”。2012年12月,釋永悟禪師被國務院批准、文化部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釋永悟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人釋永悟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人

魚山梵唄傳承保護五大要素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保護具五大要素:一傳承人釋永悟、二代表作太子贊、三傳承堂號聲明堂、四傳承日佛誕節、五傳承譜系五十字輩。代表作是“佛誕節”讚嘆、供養、浴佛、唱誦的太子頌《釋迦大讚》,傳承人日是佛誕日,為復興梵唄文化傳承神聖有序,傳承人永悟法師按照原贊填詞《東阿王贊》,既可讚嘆佛教音樂魚山梵唄創始人陳王曹植,又可平時練習梵唄,既不褻瀆佛法,又不違背戒律,而且更好的保護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文化傳承發展的內涵,對復興文化、弘揚佛法起著深遠重大的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魚山梵唄歷史淵源

中國最早的漢傳梵唄是“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冊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今浴佛贊)而“以為學者之,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及“亦云祖述陳思王”的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提倡傳承發揚光大,盛於齊梁,普及隋唐。故歷史上曹植一直被尊為佛教音樂始祖-----梵唄創始人,魚山也成為梵唄標準“叢林腔”的代名詞。
流失千年至今,經肩負傳承使命的梵唄高僧永悟禪師正本清源,傳承重輝,於2008年6月成功申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全稱“魚山梵唄”。歷有《魚山聲明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魚山梵唄傳承法要》等專著及古籍善本行世。

魚山梵唄發展歷程

而我國最早的梵唄是從曹魏時代開始的,曹植就是“改梵為秦” 的中國化佛曲--梵唄之音創始者。陳思王曹植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遊覽魚山,主要創立《如來唄》(先始唄)、《云何唄》和《處世唄》叫魚山梵或魚山唄。後被稱為“魚山梵唄”。“梵唄”是指佛教徒,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止斷、讚嘆的頌歌,是淨化人生的清淨之音,後世泛指為傳統佛教音樂。魏明帝(227—239年)曾大起浮屠(見《魏書·釋老志》),陳思王曹植也喜讀佛經,並創作梵唄。據梁代僧佑(445-518)《出三藏記集》已有《陳思王感魚山梵聲制唄記》的標題;《歷代三寶記》卷五載:他曾參加以月支人支謙為首的《太子瑞應本起經》的翻譯工作。梁慧皎《高僧傳》(519)卷十三曰:“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音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中四十二契,便是四十二個曲調聯奏。《三國志》、《魏書》中均有記載。《法華玄贊》(897年)卷四曰:“陳思王登魚山,聞岩岫誦經,清婉遒亮,遠俗流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清乾隆皇帝題北京香山寶諦寺門聯曰:“國滿栴香,古枝分鹿苑;天高竺梵,晴唄接魚山。”當代佛門泰斗本煥長老命名題為“梵唄祖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題梵唄寺名,等多位長老關注。

魚山梵唄寺創建人(住持)

魚山梵唄寺是由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東阿縣佛教協會會長、魚山梵唄傳承人、少林寺曹洞正宗三十三代入室接法傳人釋永悟禪師發宏誓願修建,傳承禪宗曹洞正宗法脈。持戒修行,農禪並重。 率四眾弟子以“音聲做佛事,用梵唄唱和諧”的宗旨,共同攜手成就勝緣,弘揚人間佛教造福人類!2006年成功的舉辦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組織日本、美國、台灣等地交流.將梵唄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2008年被國務院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直到今天魚山梵唄興盛世界,舉目共睹。
魚山梵唄文化節開幕式 永悟法師主持魚山梵唄文化節開幕式 永悟法師主持

太子瑞應本起經

公元230年曹植翻譯《太子瑞應本起經》首創製“魚山梵唄”,初步克服了解決了“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予盾,使從西域、天竺傳來的“梵音”開始適用於漢語詠唱。為此,佛教音樂中國化的誕生開始。支謙到達吳地後又製成“連句梵唄”在江南一帶流傳。康居國僧人康僧會,以前兩種梵唄形式在建康傳授“清靡哀亮,一代模式”的“泥垣梵唄”;西晉末年西域僧帛屍梨密多羅來中國後一直住在建康的建初寺。此人性情孤傲,不學晉語。“曾作胡唄三契,梵音凌雲,次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改,既而揮涕收淚,神氣自若。又授弟子覓歷高聲梵唄於今。”覓歷遂成為當時江南“高聲梵唄”;東晉時,曾居虎丘山的月支國僧人支曇又作“六言梵唄”.由於歷代帝王的倡導,唐代佛教進入鼎盛時期。佛教活動走向民間,佛樂也形成大眾化、通俗化的趨勢 .

常用梵唄

唐代以前常用的主要有魚山梵唄《如來唄》、《云何唄》和《處世唄》(大正藏。聲明集)三種。《如來唄》有二偈,出《勝鬘經》。其一為“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其二為“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此二偈均為行香贊佛時所唱,故又稱為《行香梵》。《云何唄》亦有二偈,出《涅盤經》。其一為“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其二為“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處世唄》出《超日明經》,即“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稽首禮,無上尊”。其中,《云何唄》與《處世唄》至元代仍然流行於寺院(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沙彌得度》儀式)。但到近世,講經時已改唱《鐘聲偈》、《回向偈》以代替上述兩個讚唄了。

後世常用的讚唄

後世於課誦、祝延等時舉唱的讚唄,一般最為常用的是六句贊及八句贊。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贊由六句共二十九字構成,故稱六句贊。其代表作品為“爐香乍爇”《香贊》,其餘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讚詞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贊韻調流行最廣。六句贊多於法事開始時唱之,目的是啟請諸佛。八句贊亦稱為大讚,一般由八句構成。其代表作有《三寶贊》、《彌陀佛贊》、《藥師佛贊》等。八句贊多於誦經之後或法事中間唱之。近世佛教寺院於佛誕、安居等時往往唱“四大祝誕”、“八大讚”等名贊。唱念時通常只用點板記譜,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準之高低以及旋律過板等,均依口授而無定則。

近代

公元 230年曹植登臨魚山,聞岩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後被稱為第一唄“魚山梵唄”。1996年6月19日,日本東寺真言宗“中國·魚山參拜團”來到山東東阿縣竭誠參拜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人曹植的陵墓,並在魚山示範演奏了曹植當年創作的佛教音樂--魚山唄。原來,在1200餘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圓仁慈覺大師來中國求法,並將魚山唄傳到日本,流傳至今。魚山唄,在日本稱之為“聲明”(佛教的五明之一、即梵唄)。日本佛教界不忘根源所在,派友好代表團來中國魚山參拜,朝山拜祖。充分表達了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通過日本多紀道忍法師口傳及音像資料遺留,梵唄寺永悟法師多年數次與其再傳弟子夢江(83歲)、其愛徒正明等梵唄學人的交流與參學。發現由於佛教興盛衰敗、佛宗派區分和修行法門等原因,原始的魚山梵唄一一被分散在中國佛教各個大小佛事活動中。在著名音樂學家田青及袁靜芳教授等教學兩界的努力合作下,通過永悟法師帶頭認真查找收集,大部分魚山梵唄健在。並將魚山梵唄原有的“五音、五行、五氣”與“一板三眼”完美的結合恢復了魚山梵唄的基本原始面貌。不但得到了繼承還使發揚有了新的里程碑。相信在大家的關心努力下,不久的將來梵唄會重輝人間。
永悟禪師主持梵唄傳承法會(留影紀念)永悟禪師主持梵唄傳承法會(留影紀念)
距今1777年的今天,2007年9月8日梵唄寺住持永悟法師在東阿迎接了全國佛教界、學術界、文藝界等5000餘人的朝山法會。中國魚山梵唄節盛況空前。
魚山梵唄寺創辦人、住持釋永悟法師贊:
東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宮。雲高天籟連竺中,魚山接長空
瑞應本起得刪治,七步詩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唄源真宗.

連結

載自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釋永悟〈綜述〉一文
請點擊此連結: http://czkd.net/dongewang.rmvb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