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梭狀芽孢桿菌性肌壞死
- 別名:氣性壞疽、梭狀芽孢桿菌性肌炎
- 就診科室:普通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
- 常見病因:此病主要為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所致,也可與其他化膿性細菌引起混合性感染
- 常見症狀:局部疼痛,皮膚蒼白,緊張和發亮,傷口周圍捻發音,全身表現為毒血症,患者神志可清醒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此病主要為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所致,也可與其他化膿性細菌引起混合性感染。梭狀芽孢桿菌為革蘭陽性厭氧桿菌,污染傷口後一般不會致病,但如果條件適合,細菌就會在局部生長繁殖並分泌多種外酶和毒素。這些酶具有強大的分解糖和蛋白質的作用,會產生大量氣體,使組織壓力增高,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有利於細菌生長,從而造成局部組織的壞死和嚴重的毒血症;有些毒素可直接損害心臟、肝臟和腎臟,造成局灶性壞死和多臟器功能衰竭。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4天,但也可短至6小時,長至3~6周,多數在傷後3日發病。
1.局部表現
(1)患處劇痛,為早期症狀,疼痛呈脹裂樣,一般鎮痛藥無效。
(2)患部腫脹明顯。皮膚蒼白,緊張和發亮,很快轉為紫紅色,最後變成灰黑色。
(3)傷口內可有漿液性或血性液體滲出,伴有惡臭味。
(4)傷口周圍觸診有捻發音,有時可見氣泡從傷口冒出。
(5)傷口內肌肉腫脹壞死,顏色呈暗紅或土灰色,失去彈性。
(6)血管受壓和淋巴回流受阻時,整個肢體可表現為水腫、變色、厥冷和壞死。
2.全身表現
表現為毒血症,患者神志可清醒。表現為:極度軟弱、表情淡漠、頭暈、煩躁不安,並有體溫升高、脈速,晚期血壓下降,最後出現譫妄和昏迷。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2.傷口滲液塗片檢查
可見大量革蘭陽性粗大桿菌。
3.細菌培養
可見到產氣莢膜桿菌。
4.X線檢查
可見肌間隙內有透亮的氣體陰影。
診斷
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是關鍵,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如傷口周圍觸診有捻發音,傷口滲液塗片見大量革蘭陽性粗大桿菌,X線檢查見軟組織積氣是早期診斷的主要依據。細菌培養見產氣莢膜桿菌可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應注意與厭氧性鏈球菌和脆弱類桿菌感染所致的蜂窩織炎相鑑別。與梭狀芽孢桿菌性肌壞死不同,厭氧性鏈球菌和脆弱類桿菌感染髮病多於傷後3天才會出現症狀,且疼痛和全身症狀較輕,傷口滲液塗片可分別見鏈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
治療
1.手術治療
確診後緊急手術,清創引流。清創時,應廣泛、多處切開,徹底清創。肢體廣泛感染壞死並出現嚴重毒血症症狀者,應進行截肢,以挽救生命。術後敞開傷口,用氧化劑濕敷。
2.藥物治療
大劑量使用抗生素。
3.高壓氧療法
可在短時間內提高組織間的氧含量,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細菌毒力和活力也受到抑制,可作為輔助治療手段。
4.支持療法
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失調,給予高蛋白、高熱量的營養支持,鎮靜、退熱,必要時少量輸血。
預防
1.在傷後6小時內徹底清創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
2.對患者用過的物品單獨放置,徹底消毒,以防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