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屬於半知菌亞門,其有性階段為圍小叢殼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Spould .et Schrenk 子囊菌亞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梨果炭疽病
- 別名:梨苦腐病
- 主要為害部位:果實,也可侵染枝條
基本信息,病原形態特徵,侵染循環,發病條件,危害症狀,果實,枝條,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英文病名 : Pear Anthracnose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屬於半知菌亞門,其有性階段為圍小叢殼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Spould .et Schrenk 子囊菌亞門
生理生化特徵 : 病菌分生孢子萌發的溫度範圍為12℃~40℃,最適28℃~32℃;適宜相對濕度在95%以上;並且萌發時需要補充一定的營養。
危害對象 : 除侵害梨外,也能侵害蘋果、葡萄、海棠、木瓜、山楂、柿、核桃等多種果樹。
分布 : 各梨產區均有發生,在夏季高溫多雨地區病害發生嚴重。
病原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盤散生或聚生,常呈同心環紋狀排列,初埋生,後突破表皮,枕形,黑色,潮濕時呈橙紅色,無剛毛。分生孢子梗圓柱形,無色單胞,分生孢子集結成團,橢圓形或圓筒形,無色,單保,內含數個油球,子囊滾棒形,內含子囊孢子8個。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僵果或病枝上越冬,翌年溫濕度適宜時產生大量孢子,通風雨或昆蟲傳播進行侵染為害,一年內有多次侵染,採收期甚至貯運期的果實仍可受害。
發病條件
幼果期陰雨潮濕是導致炭疽病嚴重發生的主要因素;樹勢衰弱、日灼嚴重、蟲害防治不及時及通風透光不良等均可加重該病發生。
危害症狀
果實
多在生長中後期發病。發病初期,果面出現淡褐色水漬狀的小圓斑,以後病斑逐漸擴大,色澤加深,並且軟腐下陷。病斑表面顏色深淺交錯,具明顯的同心輪紋。在病斑處表皮下,形成無數小粒點,略隆起,初褐色,後變黑色。有時它們排成同心輪紋狀。在溫暖潮濕情況下,它們突破表皮,湧出一層粉紅色的粘質物。隨著病斑的逐漸擴大,病部爛入果肉直到果心,使果肉變褐,有苦味。果肉腐爛的形狀常呈圓錐形。發病嚴重時,果實大部分或整個腐爛,引起落果或者在枝條上乾縮成僵果。
枝條
起初出現圓形深褐色小斑,以後發展成橢圓形或長條形,病斑中部乾縮凹陷,病部皮層與內部組織逐漸枯死而呈深褐色。
防治方法
1. 剷除病源:冬季結合修剪,把病菌的越冬場所,如乾枯枝、病蟲為害破傷枝及僵果等剪除,並燒毀。再在梨樹發芽前噴二氯萘醌50倍液,或5~10%重柴油乳劑,或五氯酚鈉150倍液。
2. 加強栽培管理:多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增強樹勢,雨季及時排水,合理修剪,及時中耕除草。
3. 藥劑防治:北方發病嚴重的地區,從5月下旬或6月初開始,每15天左右噴1次藥,直到採收前20天止,連續噴4~5次。雨水多的年份,噴藥間隔期縮短些,並適當增加次數。藥劑可用200倍石灰過量或波爾多液,或50%敵菌靈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倍液。
4. 果實套袋:在套袋之前,最好噴一次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5. 低溫貯藏:採收後在0~15℃低溫貯藏可抑制病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