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子泥

條子泥

條子泥位於東台市弶港鎮東北角,因其港汊形似條狀而得名,區域總面積約50萬畝。條子泥黃海生態區涉及中國、朝鮮、韓國,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潮間帶濕地(300萬公頃),是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區域。條子泥濕地位於黃海生態區南側,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濕地,也是黃海生態區內面積最大的連續分部泥質潮間帶濕地。

2019年7月5日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審議,條子泥濕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核心區,順利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全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空白和江蘇省世界自然遺產空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條子泥
  • 匡圍面積:50萬畝
  • 總投資約:44.84億元
  • 地點:江蘇省
濕地的形成,重要性,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來說,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說,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條子泥的鳥類,

濕地的形成

黃河長江等一系列大河攜帶入海的沉積物在特殊的水文條件和歷史變遷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泥灘、沙灘、沼澤等生境。(歷史上,長江每年輸送達到4億噸的泥沙,黃河每年輸送了超過10一段泥沙,罕見地貌-輻射沙脊群)這裡擁有全世界最特殊的海底沙脊群,稱為“海上迷宮”。南北延伸200Km東西橫跨140Km,共有70多條水下沙脊,各條沙脊高低不等,形態各異,沙脊之間有深槽相隔,深槽坡陡水深。
輻射沙洲潮間帶濕地,在漲潮時淹沒,落潮時出露,潮灘貝類資源豐富,如泥螺、文蛤等;水邊線附近蝦類和小魚豐富,是遷徙鳥類的重要食物。鹽城黃海濕地植被群落演替層次分明,由海向陸依次分為光灘、米草沼澤、鹼蓬沼澤、獐毛草灘、白茅草灘或蘆葦沼澤。
條子泥

重要性

條子泥濕地作為潮間帶灘涂,粉砂淤泥質海岸,周期型的被潮水淹沒,是海岸帶最具生態價值和生物多樣性的地帶。因特殊的地質構造,條子泥濕地孕育了數百種底棲生物,是經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繁殖場、索餌場和鳥類棲息地。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包括:食物來源、穩定海岸、防止風暴事件發生、保護生物多樣性,並且經常是社會活動中心。

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來說

100多種魚蝦蟹和豐富的底棲生物不僅養育了眾多漁民,是漁民賴以生存的維持生計的場所,為人類提供了供給服務。

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說

它維持了植物、水鳥、軟體動物與魚類等生物多樣性,為世界8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East Asian - Australasian Flyway,EAAF)上超過200種、總數達數十萬隻的遷徙水鳥提供棲息地。這些候鳥在春秋兩季遷徙往返於南北半球,條子泥濕地是候鳥重要的中轉站,如同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尤其是對於全球極危候鳥勺嘴鷸,勺嘴鷸是一種小型的涉禽,僅在極少數的凍土層地帶上繁殖,全球估計種群數量為360-600隻。條子泥濕地是其重要的覓食地、停歇地。全球超過50%勺嘴鷸會來到此地,覓食、換羽停留長達3個月。因此,這片濕地的存亡,關乎著勺嘴鷸種群的存亡。

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

江蘇沿岸近海的條子泥-東沙淺灘,是中國沿海一片獨特的地貌景觀,不僅具有作為候鳥栖息地的生物學價值,也因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輻射狀海洋地質學構造有著突出的地質學價值。

條子泥的鳥類

條子泥濕地是原始和典型的淤泥質灘涂,自然植被保持自然演替狀態,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潮間帶濕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之一,也是世界8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超過200種、總數達數百萬隻遷徙水鳥的棲息地。
條子泥
遺產地區域內有鳥類405種,分為:遷徙鳥類,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鳥類為代表,如勺嘴鷸、小青腳鷸等鴴鷸類。候鳥類,以鶴類、雁鴨類等為代表的冬候鳥,如丹頂鶴、白鶴、東方白鸛、大天鵝等珍稀鳥類,其中,丹頂鶴最受關注;以黑嘴鷗等為代表的夏候鳥。留鳥類,以震旦雅雀、灰椋鳥、鷺類為代表。
有17個物種被列入IUCN物種紅色名錄:1種極危物種(勺嘴鷸);5種瀕危物種(黑臉琵鷺,東方白鸛,丹頂鶴,小青腳鷸,大濱鷸);5種易危物種(黃嘴白鷺,卷羽鵜鶘,鴻雁,寡婦鷗,黑嘴鷗)和一些近危物種(紅腹濱鷸,半蹼鷸,黑尾塍鷸,白腰杓鷸,斑尾塍鷸,震旦鴉雀,彎嘴濱鷸,鐵嘴沙鴴,蒙古沙鴴,翻石鷸)。
據研究,勺嘴鷸、小青腳鷸、大濱鷸、大杓鷸等幾種鳥類的生存非常依賴於東台濱海濕地及其鄰近地區。極危物種中華鳳頭燕鷗也極度依賴當地的海岸海洋系統。全球極危候鳥勺嘴鷸估計種群數量為360-600隻,超過50%的勺嘴鷸會來到條子泥覓食、換羽停留長達3個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這裡成為黃(渤)海濕地多種瀕危鳥類遷徙期最為青睞的棲息地,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條子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