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梅鋗
- 所處時代:秦末
- 出生時間:前228年
- 去世時間:前196年
- 官職:秦末將領
記載,簡介,歷史事件,相關資料,
記載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述:公元前355年,越王無疆兵敗被殺,“越以此散,諸侯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公元前281年,越國終於滅亡了。從此,越王后裔散退在浙、閩、粵山區,並各自分立。有一支越族人為躲避楚人,走到江蘇無錫的皋鄉,更姓為梅,成為這支梅氏的始祖。到戰國末年,這部分人之中一支形成梅蠻(梅山蠻),活動在祁門(今安徽黃山市祁門縣)、古乾越一帶的皖贛地區。後來,梅鋗的父親遷居餘干安樂鄉(今餘干梅港鄉)定居,梅鋗就出生在梅港鄉梅港村。
簡介
梅鋗自小生得虎背熊腰,魁梧英俊,臂力過人。秦統一天下時,梅鋗率一支人馬,跟隨當時的越王經湖南醴陵至南海(今廣東一帶),居台嶺(今南雄市梅嶺一帶),梅鋗這支人馬是有史可查的早期進入嶺南的越人的群體之一。梅鋗這批人馬有多少?《南雄府志風俗》載始興令魏琪文曰:“……越王嘗駐台關而六千君子隨隸版籍……”謂子弟六千。台嶺即今大庚嶺,因遠望山巔峰平如石台,故稱台嶺。台嶺山下有一條河名叫湞水,南流入廣東的南雄,再經韶關匯入北江,流至廣州匯入珠江,直瀉大海。由於這種地理形勢,台嶺就成為軍事要塞。梅鋗察看了地形,並築城湞水上,“奉王居之”。擁兵據守,當地百姓稱“梅鋗城”。
歷史事件
秦末天下大亂,百姓苦不堪言。陳勝、吳廣起義的風暴席捲全國。梅鋗就在台嶺地區招募民眾,擴大隊伍,操演士卒,相機而動。當地有個名叫庚勝的義士,兄弟倆擁眾數千人據山為王,仰慕梅鋗之名,情願引眾歸屬。梅鋗大喜,拜庚勝兄弟為副將,分別據守台嶺的兩座山嶺,後人把這兩座山嶺分別叫做大庚嶺(庚勝據守)和小庚嶺(庚勝弟據守)。嶺南地區的壯士紛紛投到梅鋗部下,梅鋗聲勢日趨壯大,威振一方。梅鋗這批越人在台嶺休養生息,艱苦創業,屯糧練兵,稱雄一方。他們帶來的吳越文化、生產技術等,對嶺南的開發起到了積極作用。
隨著反秦形勢的發展,梅鋗也舉起了叛秦大旗。據清道光年間《直隸南雄州志》記載,“百粵叛秦,推雄傑為長,眾皆賢鋗,乃長之。”梅鋗做了百粵長之後,下達徵兵令,每戶出壯士一人,平時為民,戰時則編為伍,“將士受命,整肅均齊”。梅鋗決定率領部隊前去番邑投奔同鄉吳芮。在出發之前,留下他的部將庾勝兄弟屯兵台嶺。吳芮聞訊,喜出望外,出城十里迎接,當即委任他為部將,與英布一起操練軍士。梅鋗力勸吳芮助諸侯伐秦。吳芮隨即派遣梅鋗率領百越兵前往南陽,與沛公劉邦合兵一處。《前漢書?荊燕吳傳》也有記述:“沛公攻南陽,乃遇芮之將梅鋗,與偕攻析酈,降之。及項王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其將梅鋗功多,封十萬戶,為列侯。”由此可見,梅鋗率領的這支隊伍在破秦戰鬥中的重要作用,是主力之一。梅鋗在破秦中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當時,天下群雄四起,破秦將領何止百千,而破秦後論功行賞,除十八王外,唯有梅鋗一人被項羽封十萬戶侯。當然,據《史記》載當時“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十萬戶侯”其實只是個空頭銜而已。
不久楚漢相爭,梅鋗隨吳芮站到劉邦一邊,被劉邦封為大將,帶兵攻打武關(今陝西省丹鳳縣東南)。梅鋗身先士卒,親冒矢石,奮力而戰。武關守將自料不是對手,連夜棄城而逃。後來,項羽被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天下,徙封吳芮為長沙王。次年,梅鋗被封為“台侯”,“食台以南諸邑”。台以南即台嶺(大庾嶺)以南。其實,當時台嶺以南已為南越王趙佗所據。故唐代羅隱有詩言:“十萬梅鋗空寸土,三分孫策竟荒丘。”因沒有地盤,故梅鋗率眾西遷到長沙王吳芮長沙郡之益陽縣境內的梅山村(今湖南益陽市桃江縣板溪梅山村)。
梅鋗在他一生漫長的征途中,所到之處,當地的人們都敬慕他的英名,把他的名字銘記在城池和山水之中,與之共存。梅城(梅鋗城)、梅山(梅嶺)、梅水(梅港、梅溪)、梅鄉(梅村)的名稱流落在安徽、江西、廣東和湖南等地。公元前196年,梅鋗去世。傳說,逝世前,他留下遺囑,一定要將他的遺體運回家鄉安葬。梅鋗的部屬及其家人歷時數月,才把他的靈柩運回到餘干縣梅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一代英雄,在他墓地建造了一座寺廟,名曰應天寺,塑像供奉。當地傳言,梅鋗英魂時顯神靈。百姓禳災祛禍,求嗣祈福,頂禮膜拜,無不靈驗,因此香火不斷。梅鋗子孫後來蕃衍於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廣東等地。
1300多年後,南宋詩人楊萬里踏著當年梅鋗率六千子弟進入嶺南的足跡,沿途所見處處都是梅花,留下了不少詩句:“我行梅花始,我歸柳應絲。”“虛過一冬妨底事,不曾款曲是梅花。”“疏梅照清淺,作意為誰容。”到梅州時,又作了五首梅花詩,其中有一句“一路誰栽十里梅”為天下人最為熟知。越族人對居住地的梅花的喜愛,寄託了對開發嶺南的先驅梅鋗無限的崇敬。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中謂:“越人以文事知名自高固始,以武事知名自梅鋗始。”把梅鋗與公元前355楚威王滅越後起用的國相、原南越人高固相提並論,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相關資料
梅嶺,古時土著人把它稱為“台嶺”,或叫“東嶠山”。改名梅嶺,傳說是因為它和西漢名將梅鋗有關。
戰國末期,七國爭雄,勝則擴地,敗則求和,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亡國的人只得流離失所,四處逃竄。梅鋗的先人是越王勾踐的族人。越被楚亡後,族人只得舉族逃遷。他們先是舉族遷徙到浙江的績溪一帶。在績溪聚居時,勾踐的後裔,為紀念故鄉“梅里”,遂統一改為梅姓。梅鋗出生後,績溪、豫章等地區又相繼處在秦、楚的兼併戰爭之中。陷入絕境的越族後人,又只好逃離績溪,進入江西,然後溯贛江而上,落腳於與南越交界的台嶺地區。
當時的台嶺地帶,山高木密,人跡罕至。落魄南遷的越民到達台嶺時,已是個個疲憊不堪,心灰意冷。是繼續南遷,還是在台嶺安居?成為越人生死攸關的話題。氏族首領召集會議,認為台嶺的生存條件較好,南北均有水路,可進可退可避,是一個定居的理想場所。於是便在章江和湞江源頭的台嶺一帶選擇開闊地,築房定居下來。梅鋗作為部族將領迅速成長起來,他率族人在此“奉王而居”,一方面組織開荒造田,利用中原先進的家耕技術,發展稻作經濟;另一方面開展軍事訓練,在台嶺各險要隘口設立關卡,派人守衛。梅鋗還經常到南越各少數民族部落中拜訪,與南越各族建立友善關係。並積極聯絡各路南遷的越國貴族,互通情報,從而使台嶺成了南遷越人的一個重要據點,梅鋗也成了南遷越族部落的重要首領。
吳芮是餘汗人,熟知越人英勇頑強,對梅鋗這個越族首領也久有所聞,他十分敬佩梅鋗的軍事才能,想將他收歸麾下,於是派人與梅鋗聯絡。經過一番商討,梅鋗率越軍歸吳芮所屬,後隨吳芮遷至軍事重鎮餘汗。梅鋗在餘汗深得吳芮賞識,被召至幕下參與軍政事務的管理,操練軍隊,使吳芮統率的軍隊軍事素質和戰鬥力大有提高。由此,吳芮威望大增,被尊稱為“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