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圖繪梅枝斜出石上,左側梅枝似夾石中穿出,上面梅枝似沿崖壁凌空懸掛,兩處梅枝在江面上會聚,造成梅枝瀰漫報春色:在梅花盛開的早春時節,舂水一灣,汀水盈盈,水中群鳧飛集浮游,嬉戲於碧波之中:一隻野鴨掠叫著扑打水面,膽小敏感的小鴨振翅欲飛,野鴨回過頭來警惕地張望。
本幅款識:“馬遠”;鑑藏印有:“潞王之寶”朱白文、“茅林心賞”白文、“阿蒙”朱文、“於騰私印”朱文。
創作背景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人占了主導地位的朝代。由於趙匡胤立下“不殺文人”的規矩,趙光義又將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增加,使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各種文化活動也逐漸繁榮起來,山水畫在宋朝也發展到日臻成熟的地步。北宋經濟繁榮,南北統一,反映在山水畫上,多以高山大川作為畫面的主體,以全景式的構圖來突出雄渾的氣魄,山巍峨、江浩蕩、花富貴,鳥親切,都給視覺以強烈的衝擊力及至靖康之變,金兵南下攻破汴梁,擄徽、欽二帝,高宗南渡,在杭州重建朝廷,畫院雖然再次興盛,然而跟北方的壯美山川相比,江南地區更多的是平緩的丘陵山地,那裡河湖廣闊,水波不興,草木豐潤蔥鬱,官僚士紳們在風光秀美的西湖周圍興建精緻的庭園別墅,繼續著優裕閒適的生活。畫家們的注意力也漸漸從山川自然的野韻轉移到了經過營造修飾的景物,他們的觀察自然的方式從北方人的豪放轉向了南方人的精細,由整體把握趨向深入細節,由遠觀轉為近視,甚至深入其中。畫家們眼中的取景框就好像是照相機的變焦鏡頭,把遠處的山川不斷拉近,最終截取局部成為一個特寫式的畫面,山之一角,林之一隅,在畫家筆下都成了詩意盎然的意境深幽之地,《梅石溪鳧圖》就截取了這樣一個特寫畫面。
藝術鑑賞
主題
這幅是一件花鳥與山水相結合的小品,即所謂“江南小景”的典型樣式。畫面攝取溪塘一角,紅白山桃,斜出崖上;溪水清澈,漣漪晃蕩;老小群鳧,飛集游泳;春意盎然,一片生機。圖中的山石以濃墨大斧劈勾皴點染,坡石則以淡墨勾染,野桃根乾虬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似與群鳧含笑呼應,顯然是被賦予了人的情感色彩。
構圖
馬遠善作邊角之景,俗稱“馬一角”,往往畫不滿幅。此圖為山水與花鳥結合小景,僅畫岸石一角,春水一灣。此圖剪裁十分新奇巧妙,在構圖處理上體現了“馬一角”的特點,畫面四角,三面實一面虛。左側與上方以山石布之,上不空天,下不留地,以水輔之,又有水天一片之感。斜出與吊掛梅枝又將水石自然地聯繫起來、溪水義從石縫中流出,始細窄迂迴,隨即變寬,形成寬廣的水面,這種構圖上的閉合與開放的對比,不僅造成形式上奇趣,也顯示出畫中詩意般的境色。
形象
在圖中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色彩斑斕的群鳧,在涓涓的溪水中或追逐嬉戲,或梳理羽毛,或振羽欲飛,左右呼應,顧盼有情,情態尤為生動。其中一隻幼鳧在母鳧的背上,十分動人。群鳧在空白的畫面上,十分突出,主題在觀者視覺中十分明顯,並且覺得視野十分開闊。
技法
圖中左邊山崖陡立,山石之上蒼苔斑斑,兩株虬勁的老梅樹一上一下,從畫面左上角倒掛下來,紅白相映,錯落而開,俯仰成趣,彼此都斜拖著長長的枝權伸向水面。梅樹枝幹虬曲,取蒼龍探海之勢,畫家常用這種筆法來畫樹枝,因此被人稱為“拖枝馬遠”。
此畫剪裁別致、構思新巧。圖中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堅實而有力;花朵用色粉點染而成,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與用筆輕快、毛羽松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圖中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的寫生能力。另外,畫家用白色反襯出又圓又黑的鴨眼,突出強調小鴨子的天真無邪,加上神態各異而又前後呼應的生動造型,把群鴨戲水的場景表現得妙趣橫生;而對水面的表現則以極其流利婉轉的中峰運筆,勾勒出了由野鴨泛起的迂迴、盤旋的漣漪,以及在微風吹拂下水流動著的柔柔波紋,顯得十分細膩動人。畫水,作者用淡墨勾勒的水紋,細軟、柔和且有韻味,更增添了生命的運動感。溪口遠石用淡墨渲染,與遠景形成深遠的空間效果。
構思
在此畫中未見馬遠本人題款及印章,觀者如不細心仔細看,就連畫家的題名恐怕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左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名家點評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潘耀昌:從這幅畫上,可以看到馬遠在用筆和組織畫面等方面的才能。畫家用細筆中鋒以流動舒展的線條表現涓涓澗水,偶然還有幾個水的旋渦。一群野鴨,或在水中追逐嬉戲,或在梳理羽毛,或振撲翅膀,還有一隻幼鳧伏在母鳧背上,整個鴨群描繪逼真,首尾的呼應處理十分真切動人。山石是用大斧劈皴寫成,爽利峭勁,梅枝則用方折筆寫出拖枝之勢,顯得縱橫有致、蒼勁老辣。
歷史傳承
此圖原為山東人於騰收藏,1957年8月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圖經《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九、《中國繪畫史圖錄》上冊、《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宋畫篇》四、《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四、《宋代小品畫》、《馬遠》、《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1期、《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晉唐兩宋繪畫·花鳥走獸卷》、《故宮書畫》第8期、《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繪畫編》三等影印;《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二冊著錄。
作者簡介
馬遠(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南),生長於錢塘(今浙江杭州)。曾祖賁、祖興祖、父世榮、伯父公顯、兄逵,均為畫院畫家。他繼承家學,歷任光宗、寧宗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取法李唐,能出新意,下筆道勁嚴整,設色清潤。山石以帶水筆作大斧劈皴,方硬有稜角;樹葉有夾筆,樹幹用焦墨,多橫斜曲折之態;樓閣大都動用界尺,而加襯染。多作“一角”、“半邊”之景,構圖別具一格,有“馬一角”之稱。又工畫水,兼精人物、花鳥。與夏圭並稱“馬夏”,加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山徑春行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