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客家菜傳承發展促進條例是2023年1月13日梅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2023年3月30日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准 2023年4月10日公布 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市客家菜傳承發展促進條例
- 實施時間:2023年5月1日
條例頒布,發展歷程,條例全文,關於條例的說明,條例內容,
條例頒布
梅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6號)
梅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2023年1月13日通過的《梅州市客家菜傳承發展促進條例》,業經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於2023年3月30日批准,現予公布,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梅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3年4月10日
發展歷程
2023年1月13日梅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2023年3月30日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准,2023年4月10日公布,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條例全文
第一條 為了在本市傳承和發展客家菜製作技藝,弘揚客家優秀傳統飲食文化,拓寬就業創業渠道,促進客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擦亮梅州“中國客家菜之鄉”品牌,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客家菜的文化傳承傳播、產業促進、人才培養等活動。
第三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客家菜的傳承發展與產業促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規劃,制定和落實客家菜傳承發展與產業促進的政策措施,協調解決客家菜傳承發展與產業促進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客家菜傳承發展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合理使用各級相關專項資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客家菜傳承發展工作。
第四條 餐飲、食品等行業協會應當建立健全行業規範,加強對會員企業的服務、指導。
餐飲行業協會應當推動客家菜製作技藝的業務培訓、文化傳承、創新發展以及交流推廣。食品等相關行業協會應當推廣本地食材標準化生產和市場化流通,推動會員企業運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和冷鏈物流技術。
市、縣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在制定客家菜傳承發展有關政策措施時,應當聽取餐飲、食品等相關行業協會、客家菜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意見。餐飲、食品等相關行業協會應當配合市、縣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開展行業監管。
第五條 本市建立客家菜名菜名錄製度,包括傳統風味客家菜名菜名錄和創新風味客家菜名菜名錄。客家菜名菜名錄認定、調整等程式的具體規定由市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制定,並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已公布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客家菜傳統製作技藝,其對應的客家菜直接列入客家菜名菜名錄。
第六條 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客家菜傳統製作技藝、民俗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市、縣級人民政府文化廣電旅遊主管部門應當在資金、人才培養、設施建設等方面支持客家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開展的傳承、傳播工作,鼓勵和支持項目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在秉承傳統的前提下,對項目進行研究創新,增強項目的傳承活力。
第七條 鼓勵和支持相關行業協會、客家菜企業和教學科研機構對客家菜民風民俗、民間傳說、名人典故等文化遺產開展調查、整理和研究工作,對具有獨特歷史意義的客家菜瀕危品牌和製作技藝實施搶救措施,挖掘客家菜傳承中原飲食文化、體現客家人遷徙歷史、藥食同源等文化內涵,講好客家菜故事。
市、縣級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推動客家菜製作技藝、品鑑及其優秀傳統文化進入中國小勞動課程、鄉土人文課程。
第八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客家菜名店、名菜、名小吃經典傳承老店申報各級老字號。
鼓勵和支持老字號客家菜企業以及其他客家菜企業運用前沿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工藝水平,通過菜品設計、店堂設計和管理規範化等方式,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第九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商務、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鼓勵傳統特色小吃企業聯合科研機構運用標準化體系和現代食品加工技術,推動客家醃面、三及第、味酵粄等傳統特色小吃實現工業化、品牌化,推廣標準化品牌店連鎖經營模式。
市、縣級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推動傳統特色小吃企業、從業者與網路服務平台合作,加強客戶需求研究和小吃菜品創新,加快發展網路行銷、線上外賣、自助點餐等網際網路技術套用,促進線上線下協同發展。
大埔縣人民政府應當開展“大埔小吃”品牌建設,依託創業孵化基地,利用筍粄、老鼠粄等“大埔小吃”豐富資源,推動制定團體標準,並在創業資金、廚藝培訓、品牌設計等方面予以扶持。
第十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村、商務等主管部門引導和支持客家菜企業與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開展合作,創辦大米、果蔬、家禽家畜、水產品等食材種植養殖基地,發揮客家菜食材原生態、零添加、無污染等特色優勢,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綠色食材。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引導地理標誌的申請、運用和保護,鼓勵和支持客家菜相關企業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並在其地理標誌產品上使用地理標誌專用標誌,提升客家菜品牌。
第十一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因地制宜促進鄉村振興項目與客家菜產業的融合,引導鄉村振興資源投入食材種植養殖和客家菜製作,鼓勵和支持客家菜企業根據鄉村振興幫扶鎮村的產業和人力資源特點,利用客家菜名菜名錄資源,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等示範作用,打造客家菜產業幫扶項目和鄉村產業社區。
第十二條 市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市客家菜發展的特殊需要,經省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組織制定客家菜地方標準。
市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指導餐飲行業協會等相關主體聯合粵港澳相關行業協會開展標準化研究,通過挖掘客家菜歷史文化等形式,推動代表性客家菜名菜菜品標準入選粵菜“灣區標準”。
市人民政府鼓勵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餐飲行業協會、客家菜企業、科研機構等參與客家菜地方標準制定工作,鼓勵餐飲等行業協會依法制定或者完善客家菜團體標準,鼓勵客家菜企業制定或者完善客家菜企業標準。
第十三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對在本地開辦農家樂的創業主體,按照相關規定落實就業創業優惠政策,支持農村居民依託自有和閒置農房院落髮展農家樂。
市、縣級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客家菜企業等主體發揮產業融合優勢,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合作創辦農家樂,打造原生態地道食材供應鏈和客家鄉村美食,滿足各類旅遊線路餐飲服務需求。
第十四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轄區食材、餐飲、文化和旅遊資源特色,規劃美食街(廣場)、美食鎮(村)建設。
鼓勵和支持美食街(廣場)、美食鎮(村)與客家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合作,開展客家菜傳統製作技藝、民俗的傳承傳播工作,推動客家菜名菜體驗店、客家菜飲食文化體驗場所的發展。
市、縣級人民政府支持和引導文旅企業與客家菜企業深度合作,將客家菜美食與紅色文化、客家古民居、鄉村旅遊、康養長壽、地熱資源等梅州旅遊名片相結合,促進文旅產業與客家菜產業融合發展。
第十五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條件成熟的縣(市、區)、工業園區規劃建設客家預製菜產業園,吸引預製菜企業、冷鏈物流倉儲企業、預製菜裝備生產企業等產業鏈條企業入駐,提升客家預製菜自動化、工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打造全球客家預製菜集散地和研發中心。
鼓勵和支持客家菜企業研發以鹽焗雞、梅菜扣肉、釀豆腐等客家菜名菜為基礎的客家預製菜產品,扶持、培育客家預製菜品牌。客家預製菜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如實記錄、提供可追溯的相關信息。
市、縣級人民政府引導客家預製菜企業入駐產業園或者與供銷合作社公共性農產品冷鏈物流骨幹網企業合作,構建加工倉儲、場地預冷、冷鏈運輸、冷鏈配送一體化服務體系。
第十六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推動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加強客家菜烹飪專業建設,開設客家菜相關課程,編寫客家菜“粵菜師傅”培訓教材,支持符合條件的客家菜“粵菜師傅”接受高等學歷教育。
鼓勵和支持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利用中國客家菜研發培訓基地,推動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校企合作、創新研發等方面的建設,培養理論與實際操作兼具的客家菜產業人才。
第十七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可以採取線上線下培訓、名廚名師下鄉等形式開展客家菜“粵菜師傅”培訓,支持和引導城鄉居民就業創業。
市、縣級人民政府以及工會、餐飲行業協會等應當建立健全客家菜“粵菜師傅”成長激勵機制,定期舉辦各級各類客家菜廚藝技能比賽,增強從業人員職業榮譽感和認同感,營造全社會尊重從業人員的氛圍。
鼓勵客家菜“粵菜師傅”培訓與“南粵家政”、“廣東技工”培訓相結合,增強人才職業技能儲備。
第十八條 市、縣級人民政府可以組織和引導企業、個人和相關單位開展下列活動,促進客家菜的推廣交流:
(一)走出本地,向外拓展業務,赴客屬、客商集中的國家或者地區開展客家菜飲食文化交流與宣傳,推介客家菜美食,擴大客家菜的影響力;
(二)與潮州菜(潮汕菜)、廣府菜以及全國各大菜系交流合作,借鑑外來菜系的食材採用和烹飪方式,推廣客家菜食材、菜品和製作技藝;
(三)開設客家菜飲食文化專題展覽;
(四)舉辦或者參加全國性客家菜大賽、全球性客家菜大賽等賽事。
市、縣級人民政府對在擴大客家菜影響力方面作出貢獻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獎勵。
第十九條 市人民政府可以加強與贛州、龍巖以及河源、惠州、韶關等市人民政府的溝通協調,就下列事項建立客家菜產業發展區域協作機制:
(一)協同開發“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等客家菜特色食材項目;
(二)協同研製、推介客家菜菜品、小吃、預製菜,合作編制客家菜名菜名錄,推動標準互認;
(三)協同開展客家菜文化研究和傳播,發布區域美食旅遊地圖,舉辦美食節;
(四)推動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合作開展相關人才培養;
(五)建立區域客家菜信息服務平台,在客家菜產業人才招聘、食材供銷、物流需求等方面推動信息共享。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營造開放包容、良性競爭的市場氛圍,支持各地餐飲經營者在本行政區域投資發展。
第二十條 鼓勵和支持餐飲行業協會以及客家菜企業根據本地飲食風俗習慣、名菜名錄和菜品特色,整理編制適合傳統節日以及旅遊接待的民俗宴席推薦選單、客家菜餐飲禮儀規範。
鼓勵和支持《梅州日報》、梅州廣播電視台等媒體加大對綠色、養生、長壽、團圓等客家菜飲食風尚的宣傳和推廣,通過開闢專欄,製作廚藝競賽節目、美食紀錄片、客家山歌等形式對客家菜名菜名錄、名廚名師、廚藝新秀等進行宣傳報導。
鼓勵客家菜企業在機場、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依法投放廣告,提高客家菜的知名度。
鼓勵單位和個人充分利用網路直播、短視頻等大眾傳播方式以及博覽會、展銷會、商超等平台宣傳推廣客家菜。
第二十一條 本條例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關於條例的說明
梅州市人大常委會
一、制定《條例》的必要性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廣東視察時高度肯定了“粵菜師傅”工程的做法,強調產業扶貧對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性。制定條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必要舉措,是貫徹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是貫徹落實省委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部署要求的具體措施。
客家菜是中原客家祖先遷徙南方定居後,在傳承中原飲食文化基礎上融合各地食材和飲食習慣而創造的一種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承載著客家人厚重的歷史記憶,是客家人的智慧結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客家菜傳承發展促進立法,結合梅州實際情況,突出地方特色,強化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客家菜在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將有利於傳承弘揚客家菜文化,拓寬我市城鄉就業創業渠道,帶動客家菜及相關產業發展,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
二、制定《條例》的依據
《條例》以職業教育法、非遺保護法、鄉村振興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為立法依據,以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廣東預製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等規範性檔案為參考依據,充分借鑑省粵菜條例和兄弟市菜系立法經驗,結合本市實際,吸納近年來我市“粵菜師傅”工程和鄉村振興工作實踐經驗。
三、制定《條例》的過程
去年年初,省人大常委會對粵菜產業發展促進立法作出初步安排,並採用“1(粵菜)+N(粵菜分支)”立法模式加以推進,梅州作為“中國客家菜之鄉”,參與省市協同立法。2022年3月市人大常委會召開了立法工作部署會,成立了立法專班,委託嘉應學院立法基地起草《條例(草案)》,並組織調研組到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以及市人社局開展立法調研,廣泛徵求意見。《條例(草案)》於6月29日通過了市政府常務會議,由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會提請審議。7月11日,立法專班召開改稿會,根據前期調研、論證、徵求意見情況,對《條例(草案)》進行逐條逐項研討。7月15日,市人大社會委召開全體會議,對《條例(草案)》進行了審議。7月28日,市人大常委會對條例進行了第一次審議,其後通過發函,召開調研座談會、改稿會,在梅州人大網、《梅州日報》刊登等形式,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8月8日至11日,省人大常委會召開粵菜省市協同立法實務研討班,對梅州等五個地市的菜系立法工作進行現場點評和指導。8月29日至30日,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來梅調研,對我市條例進行了逐條修改完善,初步形成了草案修改稿。
9月13日至14日,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楚平到我市開展粵菜立法工作調研時指出,目前我省正圍繞粵菜發展開展“1+N”省市協同立法,梅州開展的客家菜立法工作要做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突出特色、解決問題,以“小切口”立法推動民生改善“大變化”。10月21日,草案修改稿經市委常委會會議討論研究,要求按法定程式辦理。11月23日,法制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對草案修改稿進行了審議。11月24日,省人大常委會組織有關專家通過網路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條例論證會,對條例有關制度設計進行論證。11月30日,市人大常委會召開了條例表決前評估會,對條例出台的時機及具體內容進行了評估。法制委員會在全面綜合常委會審議意見以及其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提出條例草案表決稿,於2023年1月13日經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並表決通過。
四、《條例》的主要內容
《條例》共二十一條,從我市“粵菜師傅”工程、客家菜產業發展以及鄉村振興工作的實際出發,規定了適用範圍、政府職責、行業協會、名菜名錄、非遺和文化傳承、客家老字號與小吃、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宣傳推廣等方面內容,並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我市地方立法特色:
一是擦亮梅州的“中國客家菜之鄉”品牌,體現我市客家菜的代表性和客家文化的包容性,支持客家菜與各大菜系的交流合作乃至口味融合。
二是構建以食材發展、幫扶項目、農家樂、美食旅遊等產業元素組成的客家菜鄉村振興發展體系,推動食材種植養殖與智慧財產權保護,農家樂與梅州特色旅遊資源相結合。
三是建立名菜名錄製度,包括傳統風味和創新風味名菜名錄,將名菜名錄作為一條主線串聯起非遺傳承、老字號、鄉村振興、美食體驗、預製菜開發等內容。
四是明確餐飲、食品等相關行業協會的服務和溝通職責,規定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在制定政策措施時應當聽取相關行業協會、企業、從業人員的意見。
五是以創新等理念挖掘傳統客家老字號和客家小吃資源,推動客家菜老字號企業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推動客家小吃工業化、品牌連鎖化以及線上發展。
六是順應預製菜產業發展潮流,利用客家菜與預製菜的天然契合優勢,構建以產業園區為基礎、客家菜名菜為特色、冷鏈物流作配套的預製菜產業發展體系。
七是依據標準化法相關內容,明確客家菜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的體系,並積極融入粵菜“灣區”標準。
八是在人才發展方面注重培訓下基層,通過多種方式增強從業人員職業榮譽感和認同感,增強職業技能儲備。
九是推動客家地區區域協作,利用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的歷史機遇,加強客家兄弟市之間在食材、名菜名錄、文化傳播、美食旅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
十是依託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推動客家菜體現客家民俗、禮儀以及客家人遷徙歷史的獨特魅力,利用梅州“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的城市名片宣傳推廣客家菜。
條例內容
《梅州市客家菜傳承發展促進條例》共二十一條,從梅州市“粵菜師傅”工程、客家菜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的實際出發,體現擦亮梅州“中國客家菜之鄉”品牌、打造客家菜鄉村振興發展體系、建立名菜名錄製度、推動客家菜老字號企業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構建預製菜產業發展體系等方面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