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塘村(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鎮下轄村)

梅塘村位於建德市東北部,320國道穿村而過。1983年為芝峰鄉梅塘村。1992年屬乾潭鎮。有133戶,483人,其中吳姓 411人,柴姓48人,楊、羅、王三姓2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塘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鎮
  • 地理位置:建德市東北部
鄉村簡介,農業發展,工業發展,

鄉村簡介

相傳因梅姓最早遷居此地,境內多水塘,故稱梅塘。後梅姓絕嗣,吳姓從徽州府歙縣入遷,仍用梅塘之名。清雍正年間屬北區乾潭莊。民國時期先後為乾潭鎮、乾潭鄉管轄。1951年為芝峰鄉陵上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1956年屬乾潭鄉定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9 年屬乾潭公社定田大隊。1961年單獨建立行政村,稱芝峰公社梅塘大隊。

農業發展

梅塘村有耕地340畝,山林1496畝,糧食以稻麥為主,產茶葉蠶桑生漆等。1949年前,梅塘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糧食畝產只有300餘斤,流傳著"蓑衣當被蓋,辣椒當油炒,松明當燈照,苦葉菜吃到老"的謠諺。1949年後,糧食產量較長時期在畝產400斤左右徘徊。80年代後,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畝產有較大提高。1985年達到1010斤,人均年收入400元。
梅塘村黨支部、村委會經分析研究認識到全村要想儘快擺脫貧困面貌,只有充分利用緊靠320國道線、交通便利的優勢,走農工結合,集體致富的道路。1985年初,村黨支部書記吳光營主動挑起創辦村福利紙品廠的重擔。他原來和村會計吳炎生合辦塑膠製品廠,銷路好,年盈利可達1萬多元。但他為了帶領村民致富,放棄了在塑膠廠的優厚條件。為解決資金困難,三番五次跑梅城、去桐廬,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同時發動職工籌集資金,湊起5.6萬元,辦起了工廠。廠領導按鄉政府規定可以拿職務補貼。但他們考慮廠的底子薄,主動不要補貼,和職工拿一樣的工資。辦廠8年來基本做到無次品和退貨,產品廣銷浙江、安徽、江蘇、河南、吉林、上海等省市。1992年底,有固定資產70萬元。當年投資35萬元,建造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新廠房。擁有職工71人,占全村總人口的 18.84%。產值265萬元,實現稅利13萬元。8年來,梅塘福利紙品廠累計產值932萬元,發放工資50萬元,先後共安置本村27名殘疾人員就業。 1989年被省民政廳命名為浙江省助殘扶殘先進集體,廠長吳光營被評為省助殘扶殘先進個人。

工業發展

工業生產的發展,使梅塘村得以以工補農為民辦實事,如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用電、改善水利設施,綠化造林苗木開支等都從集體積累中開支,每年的"工貼農"投資達上萬元。改造全村的用電線路和廣播線路,成為乾潭鎮首批標準化線路合格村。投資將村裡的道路建成3米寬的水泥路,共2公里余。投資3.6萬元,打了2口井,建了兩座自來水塔,免費把水管裝進全村各戶。鞏固發展村級合作醫療事業,村民患小病在村醫療站享受免費治療;患重病外出求醫,村里給予經濟補助。投資2萬元,拆除全村露天廁所,百餘戶人家建造三缸式衛生廁所。由於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肝炎、痢疾等傳染病已多年不見。投資2.5萬元,建成梅塘村教學樓,村民子弟上國小,一律免交學費,考上中專或大學,獎勵100元至200元。村民每戶1人和紙品廠的職工曾於1988年由村里出資,去杭州空中旅遊 (乘飛機觀賞杭州城)。組織60歲以上老人去杭州、蘇州等地旅遊。
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和多種經營的開展,1992年,梅塘村糧食畝產達1573斤,家庭養雞存欄1.2萬羽,成為建德的養雞重點村。全村工農業總產值 307萬元,人均收入1100元,是1985年人均收入的2.75倍,進入90年代,梅塘村先後被建德縣(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優秀文明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