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梅傑爵士,KG,CH (Sir John Major,英國1943年3月29日~)(香港譯作馬卓安)英國政治家,於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國首相。他曾於柴契爾夫人的內閣出任財政部秘書長、外相及財相。在2001年英國下議院大選後,他淡出了英國政壇。由於梅傑的前任柴契爾夫人和繼任者布萊爾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夾在他們中間的梅傑故顯得有些黯然失色,然而就整體表現而言,梅傑並不比他們遜色多少。
梅傑在早年就對政治感興趣,時常在布里克斯頓的市集發表街頭演說。在1964年,21歲的梅傑開始參選位於倫敦蘭貝斯區的地方議會(London Brough of Lambeth),最終至1968年,由於保守黨於當年出乎意料地在地方選舉占壓倒性多數,梅傑也因而順利當選。當選為地方議員後,梅傑出任地方議會的房屋委員會副主席,並負責幾個地方公共住宅的發展項目。到了1971年的時候,梅傑為了讓自己更易被選中,而出選一個保守黨支持者占多數的選區,可是他最終落選了。
在英國下議院,梅傑自1981年起擔任國會私人秘書(Parliamentary Private Secretary),自1983年起又任黨鞭助理(assistant whip)。到了1985年,他獲委任為社會福利部次官(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Social Security),後在1986年升為社會福利副大臣(Minister of State for Social Security)。1987年,梅傑以財政部秘書長(Chief Secretary to the Treasury)的身份進入內閣。而在1989年7月31日,當時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對內閣進行了一次意外的改組。被認為資歷尚淺的梅傑,取代了賀維爵士,成為了外相(Foreign Secretary)。梅傑任職外相僅三個月後,財相勞森在1989年10月宣布請辭,他便隨即接任財相(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梅傑任職財相的時間很短,只曾在1990年春天發表過一次財政預算(亦是英國首次電視直播財政預算案的發表),他說這是一份“為積蓄而設的預算”(a budget for savings),並為此設立名為TESSA的特別免稅儲蓄戶口(Tax Exempt Special Savings Account),認為這措施可以改善在上一財政年度以來,國民存款到銀行的比率急跌的現象。
在當日投票後不久,梅傑接受了一家電視台的專訪,期間,記者問到為何不辭退有投反對票的官員,當時梅傑以為攝影機沒有啟動而回答了問題。他對記者說:“試從我的角度出發,你是首相,在下議院有十八席的多數優勢......那毒藥究竟會從那裡來?當然是那些失去既得利益,和從未得到任何利益的人。你會想要多三位壞蛋在外面存在嗎?你又聽過詹森的格言嗎?”梅傑後來聲稱,他所指的“三位”是隨口說出的,而所提的“壞蛋”則是指一些已離開政府,反對英國加入歐盟而不斷製造破壞的前官員。但很多記者卻認為梅傑所指的“三位壞蛋”,是彼得·利雷(Peter Lilley)、邁克·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和麥可·霍華德 ,他們在當時均被認為是梅傑內閣中,顯著的歐洲懷疑論者。但事實上,真正的“三位壞蛋”卻也有可能是其他人,例如另一保守黨官員韋活(John Redwood)也常常榜上有名。至於上述的訪問,後來落在《每日鏡報》(Daily Mirror)手上,並作廣泛的報導,使梅傑大為尷尬。(另外,梅傑在訪問提及的“格言”,是指美國總統詹森對約翰·埃德加·胡佛的著名評語。當時詹森曾尋求辦法,迫使約翰·埃德加·胡佛辭去聯邦調查局局長一職,但當他知道這是難以成事之後,卻對約翰·埃德加·胡佛的存在處之泰然。詹森認為:“寧可讓他在帳篷內撒尿,也比在外面撒尿好。”"better to have him inside the tent pissing out, than outside pissing in.")
在1993年的保守黨大會,梅傑開展了“回到民生”(Back to Basics)運動,提出要重新專注國內的經濟、教育和治安等本土事務。但是在不同人的揭發下(包括保守黨黨員),一連串的醜聞很快便打斷了梅傑的計畫,並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結果是,英國傳媒紛紛以此為理由,大肆揭露了保守黨的“醜行”:官員梅勒(David Mellor)和田耀(Tim Yeo)分別因不同的性醜聞而辭職;下議院議員史密斯(Tim Smith)和韓爾頓(Neil Hamilton)則涉嫌受賄,在下議院提出受指使的質詢,而議員苗里根(Stephen Milligan)離奇死亡一事,更成為一段難以解釋的小插曲。
到了1995年,梅傑已對自己在黨內的地位不斷受挑戰和威脅,感到生厭,於是決定辭去黨魁一職,並宣布重新參選黨魁。在選舉中,威爾斯事務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les)韋活是唯一對手,結果,梅傑贏得218票重任黨魁,韋活則以89票慘敗。另外,有8票缺席和2票棄權。雖然梅傑勝出,但他只取得比目標多3票的票數。這次選舉以後,保守黨更改了選舉規則。以往要有黨員站出來,作出挑戰才會重選黨魁。而新修訂後,黨內只要有足夠不信任票,便可重選黨魁。後來的黨魁伊恩·鄧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便是因此下台。
大約在1997年5月2日的正午時份,梅傑向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交出首相的印鑑,正式辭去首相職務。而在辭職前不久,梅傑最後一次在唐寧街10號發表講話,他說到:“落幕了,是時候下台了。”(When the curtain falls, it is time to get off the stage)梅傑更和記者打趣地說,正打算和家人到橢圓形館(The Oval)看板球賽。
梅傑低調的生活在2002年9月遭到打斷。他被揭發當年加入內閣時,曾與另一名下議院議員愛維娜·嘉莉(Edwina Currie)發展過一段長達四年的婚外情,傳媒立即指出當年“回到民生”運動只是為他的婚外情進行掩飾。麥斯·黑塞爾廷更在《Editor》一書指出:“《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記者沙拉·霍格(Sarah Hogg)與梅傑有過從甚密的關係,沒有人能比得上。”(Sarah knew Major intimately, in a way none of the rest of us did)
另一方面,梅傑時常在不同場合,如晚宴發表演說,得到了非常可觀的收入。據《觀察家報》(The Observer)估計,梅傑在每場演說,只要發表一些“有關環球經濟,富知識性和洞察力的演說”(knowledgeable insights into the global economy),便大約可得30,000鎊酬勞。
英國雜誌《Private Eye》則把英國作家唐珊(Sue Townsend)的《The Secret Diary of Adrian Mole, age 13 3/4》,改編為《The Secret Diary of John Major, age 47 3/4》,特寫梅傑之餘,他的妻子諾爾瑪·梅傑和朋友馬威尼(Brian Mawhinney,該日記則稱呼他為Mr. Dr. Mawhinney)也是經常出現的角色。現時梅傑若有甚么新聞,這份雜誌仍會續寫這份《日記》(書名的年齡亦會更新),例如早前梅傑陷入性醜聞、發行自傳等等,《日記》都有刊載。此外,該雜誌亦曾有一個漫畫專欄,名為“梅傑的101樣用處”,內容趣怪,例如“火車監察者的雨衣”。
梅傑在布里克斯頓(Brixton)——倫敦一個牙買加人聚集的最大小區中長大,所以曾被電視節目戲稱為(Rankin' John Major)。另一方面,他在布里克斯頓長大的背景,卻後來在1997年大選中,被保守黨使用,在黑人報紙中寫成了口號:“保守黨為一個來自布里克斯頓,年紀小小便要工作的孩子帶來了甚么?我們讓他成為了英國首相。”(What ca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offer a working class kid from Brixton? It made him Prime Min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