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秉樞,字鏡清,原名梁安洲,又名梁拱漢,1889年出生於泰國,海口演海成美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秉樞
- 別名:梁拱漢
- 國籍:泰國
- 出生地:泰國
- 出生日期:1889年
- 逝世日期:1977年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雲南陸軍講武堂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廣州起義
人物履歷,事件經歷,革命,軍旅生涯,晚年記錄,
人物履歷
梁秉樞(1889~1977),字鏡清,原名梁安洲,又名梁拱漢。海口演海成美村人。出生於泰國,6歲隨父返里,入演豐新民學校就讀,在校期間受教師馮千里的民主革命思想影響。
事件經歷
1901年由馮千里介紹加入同盟會,與馮千里、吳佩三、徐天柄、徐成章等人秘密組織愛國青年參加“勵志社”,進行倒清活動。爾後與趙仕槐組織學生軍進攻瓊城,因反動政府早有提防,結果傷亡嚴重而告失敗。後又與林格蘭(文英)、馮千里、徐成章、陳策等人在海口市辦黨務,將解散的學生軍改組為宣傳隊,組織打公隊(“公”指木偶神像)、剪辯隊,破除封建迷信,宣傳革命道理。
革命
民國成立後,袁世凱復辟帝制。摧殘革命志士,被迫到海外,在泰國得到國民黨駐暹邏支部負責人肖偉成的幫助,被派到新加坡、馬六甲和泰國各地向華僑宣傳反袁救國和籌款工作。
1914年春返瓊,參加瓊崖討袁軍總司令陳俠農領導的討袁運動。初時與徐成章等人在演豐鄉昌城村附近的白石溪組織討袁機關,後與陳俠農深入到三亞開展策反工作,組織黎民數千人進攻萬寧、陵水、樂會、瓊東、崖縣等取得勝利。討袁結束後於1916年離瓊赴廣州閒居一年。
1917年赴泰省親,不久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1921年冬畢業於第十五期步兵科,後回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隊。1922年在廣州被粵軍第一路第二統領陳得平派任中尉排長,後任東路討賊軍第二旅三團二連上尉連長,建國粵軍第十一旅第二十一團少校團副。1924年該旅改編後辭職。
軍旅生涯
1925年經吳公俠介紹加入建國粵軍第一師,任教導營三連連長。後該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調任十二師三十六團偵探隊長。1926年參加北伐,在著名的汀泗橋戰鬥中,奮不顧身,衝鋒陷戰,突破敵防線,軍威大振。後提升為該軍十二師三十六團二營少校營長。同年冬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奉命再次北伐,率部進攻河南東橫橋得勝,升為中校。
1927年7月汪精衛叛變革命,反共“清黨”,被迫離職轉返廣州,後調充廣州市公安局保全第二大隊隊長。同年10月調任第四軍警衛團上校團長。12月參加“廣州起義”,在戰鬥中身負重傷,赴港就醫。傷好後於1928年2月奉派回瓊工作,先後任中共瓊崖特委委員、瓊崖工農紅軍東路總指揮、瓊崖蘇維埃政府常務委員、瓊崖軍事委員會主席。
1928年夏蔡廷鍇率國民黨第十師過瓊“剿共”,為保存實力,隨特委書記王文明等人率領部分隊伍向母瑞山轉移,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1929年春夏之交蔡部離瓊,紅軍隊伍擴大成立獨立團,任團長。1930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第一獨立師(後定名為第二獨立師)在母瑞山成立,任師長。
不久受黨內“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被撤去所兼各職調離瓊崖,1931年秋任中共東江軍委參謀長。1932年冬被派往香港找省委另行安排工作,因接不上關係,轉往上海漂泊。1936年因生活所迫到南京,得瓊人王俊幫助,派入南京步兵學校任中校教官,後繼任練習隊副隊長、隊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在廣東省國民軍訓處學生訓練班任副主任。廣州淪陷後,1939年回瓊任廣東保全第五旅副旅長。1940年1月任萬、陵、保3縣督導主任,夏初兼任萬寧縣長,暗中支持抗日,曾釋放8位革命同志出獄。
晚年記錄
1941年被吳道南以“通共”罪名撤銷縣長職,另調任瓊崖守備司令參議。1942年攜帶家眷離瓊赴韶關,途經瓊州海峽時被日軍逮捕,押回海口禁閉一年多,遭嚴刑拷打。為保妻女生命,被迫於1943年出任日偽瓊崖臨時政府參議,1944年任文昌縣縣長。任職期間,繼續暗中支持共產黨抗日。抗日結束後離瓊赴穗,1947年得張發奎保送入韶關第九軍官總隊,辦理退役手續返廣州閒居。因生活困苦,1948年出任英德縣警察局長。3個月後回廣州任廣東保全司令部附員。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後,經上書葉劍英,分配參加瓊崖旅穗同鄉會組織工作。1950年夏海南解放後,告老回鄉務農。
1951年3月以反革命罪被捕,1952年9月釋放回家,10月又被捕入獄,判無期徒刑。後經葉劍英來瓊查閱其檔案,提出處理意見,並由省委派員調查核實,於1954年9月改判無罪釋放。
1956年3月病癒後回家務農。同年12月接省委統戰部通知,前往廣東省參事室工作。1959年1月調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曾發表20多篇10萬餘字的文史資料。1977年8月在廣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