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甌第

梁甌第(1914年9月3日--1968年1月10日) ,福建建甌人,民族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學教授,為少數民族教育事業、邊疆教育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文化大革命期間受牽連去世,終年5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甌第
  • 別名:在部分文章中被寫為“梁歐弟”、“梁甌弟”、“梁歐策”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建甌
  • 出生日期:1914年9月3日
  • 逝世日期:1968年1月10日
  • 職業:民族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學教授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教育研究所
  • 主要成就:為少數民族教育事業、邊疆教育事業貢獻畢生精力
  • 代表作品:《我怎樣通過大小涼山》、《民族政策與邊疆教育》、《十年來的我國邊疆教育》等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個人生活,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梁甌第、陳仁愫伉儷梁甌第、陳仁愫伉儷
1927年,梁甌第畢業於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國中第二屆畢業生。
1930年代,梁甌第畢業於廈門大學教育學專業,曾擔任廈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發表《教育之經濟的基礎》等論文。之後在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教育研究所就讀研究生,1936年研究生畢業。梁甌第在就讀研究生期間,對廣西軍事教育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同期,梁甌第還對教育哲學進行深入研究,發表《非常時期中國教育哲學的趨向》、《許崇清的<姜琦著[教育哲學]證謬>評價》等論文。
1939年,中英庚款董事會組織了川康科學考察團,方壯猷、梁甌第、江應梁等應邀參與科考活動,梁甌第前往考察四川、西康社會及教育。當年10月至西昌,"冒險涉足川康滇邊境大小涼山區域,經昭覺而至雷波,歷時月余",與彝族同胞同居同處。出山後,他撰寫了《川康邊民之社會及其教育》約 20 萬字交中英庚款委員會出版,並寫了若干論文和《我怎樣通過大小涼山》一書。同期,梁甌第時任教育部邊疆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邊政學會會員。
1940年代,梁甌第任貴州省教育廳科長,後到大夏大學任職社會學教授,之後擔任大夏大學教務長。同期,梁甌第對自身邊疆教育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逐步形成如何做好邊疆教育的思想體系。如:梁甌第在1942年發表的《邊疆教育導論》中,強調邊疆的教材要自編。
1945至1946年間,梁甌第作為民族學家,為政府部門發展邊疆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如:在調查黔東南苗族聚居區時發現,苗族民眾受教育的機會非常少,並存在著“征生制”的問題。經過分析後,梁甌第認為,解決這兩方面問題可以採取移校就寨、巡迴施教、“將知識送上門”等辦法。這些辦法在抗戰後期被國民政府採納,成為了國民政府制訂克服邊疆學校較少招收民族學生問題有關政策的重要基礎。
1945年7月,梁甌第擔任國立貴州師範學校第二任校長,開展一系列邊疆教育實踐。通過創辦邊疆師範科,規定招收“黔東南及湘桂臨縣土著學生”,一舉改變了國立貴州不以招收民族學生為主的舊傳統。通過對黔東南一帶苗鄉侗寨作調查,宣傳村寨辦學主張,梁甌第還於1945年9月順利建立“國立貴州師範學校村寨教育實驗區”,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國小教育事業作了有益嘗試,成為邊疆民族地區“有教無類”的辦學典範。在校期間,梁甌第還創辦《新貴師》雜誌,提供師生耕耘的文化園地;建立“聯合級社”,提升了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出“三完、三聲、三自”的辦學口號,打造了國立貴師良好的校風和學風。
1946年7月,梁甌第奉調南京教育部,被委任為國立天山師範學校校長,經過騎駱駝,踏戈壁,披羊皮,住帳篷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籌建國立天山師範。
在不斷深入邊疆地區,投身田野調查,發展邊疆教育事業的過程中,梁甌第愈發意識到“邊民自治”的重要性。
1947年4月至1948年3月,梁甌第調回南京,擔任邊疆教育司第三科科長。1947年4月15日,國民黨政府修改教育部組織法,將蒙藏教育司更名為“邊疆教育司”。依據組織法規定將原有的兩個科室擴充為三個科室,任命原國立貴州師範學校校長、人類學家梁甌第為第三科科長,並調整了個科室職能,此為邊教行政之一大改革。
1947年4月19日,梁甌第以民族學界邊疆研究專家身份參與《邊論公社》編輯社舉辦的邊疆問題座談會,研討邊疆自治域與文化所應采之方式,墾言:“希望政府趕快推行真正地方自治,邊疆的民意,我們要考量,要接受”。同期,梁甌第對邊疆政制設計和邊疆治理問題等邊政學領域內容進行探索與研究,對邊疆舊制變革持“漸進變革”態度,認為邊疆治理現代化道路“宜漸不宜驟、宜緩不宜急”,以避免激起邊疆人民的反感而導致邊疆社會動亂。
之後,梁甌第獲庚款獎學金赴美留學,在波士頓大學學習,研究美國有色人種教育情況,此間長子出生。
1949年,梁甌第應邀回國,仍在教育部邊疆教育司工作。1949年底,邊疆教育司併入民族事務委員會,梁甌第來到北京,參加了民族出版社初期發展階段的工作,並在民族大學任教。
1953年,民族出版社成立,當年年底,梁甌第任民族出版社圖書資料室副主任。
1956年,梁甌第任民族出版社漢文室編審(李宏烈時任漢文室主任)。
1957年,梁甌第經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任命,任職"民族出版社圖書編輯室副主任"。
1968年1月10日,梁甌第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受牽連去世。

個人作品

梁甌第出版的部分著作
序號書名年份出版社備註
1
近代中國女子教育
1936
南京正中書局
合著:梁甌第,梁甌霓
2
戰時教育論
1938
民族文化研究會出版
3
1914-1918歐戰時美國的大學
1940
商務印書館
4
我怎樣通過大小涼山
1944
貴州文通書局
5
新疆民族與蘇聯亞洲的關係 [敦煌資料]
1985
甘肅省圖書館出版
蘭州: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新疆分冊)共62頁
6
戰時的大學
不詳
戰時文化出版社
梁甌第發表的部分論文
序號名稱年份刊物具體信息備註
1
清末外資本侵入後的農村經濟
1933
現代史學
第1卷
2
蘇聯教育的演進
1934
現代史學
第2卷
3
許崇清的《姜琦著<教育哲學>證謬》評價
1934
教育新潮
第3卷
4
教育之經濟的基礎
1934
海澄縣政府編
No.1
5
姜許《教育哲學》論戰評述
1935
教育研究
第57期
6
廣西軍事教育之考察
1935
教育研究
第58期
合著:梁甌第等
7
明代的書院制度
1935
現代史學
第2卷
8
宋代的書院制度
1935
社會研究
第1卷
9
心理衛生之社會的發展
1935
社會研究
第1卷
10
中國現行教育法令研究特輯
1936
教育研究
第69期
合著:馬鴻述,梁甌第,鄒鴻操
11
中上學生國難教育意見調查
1937
教育研究
第76期
合著:梁甌第,富伯寧
12
遺傳與學習
1937
社會研究
第1卷
13
元代書院制度
1937
現代史學
第3卷
14
學制新論
1937
教育研究
第75期
15
理學家的教育思想
1937
教育研究
第77期
16
西康喇嘛寺的教育
1938
貴州教育
第2卷
17
西康喇嘛寺的教育(續)
1938
貴州教育
第2卷
18
非常時期中國教育哲學的趨向
1938
教育研究
第81期
19
海防華僑教育調查錄
1938
教育研究
第91-92期
20
西康倔讀制度之研究
1940
教育通訊周刊
第3卷
21
民族政策與邊疆教育
1941
廣西教育研究
第1卷
22
西番的嬰兒保育與母教
1941
民族教師
第1卷
23
西康邊民教育的設施及其困難
1941
教育通訊周刊
第4卷
24
西康社會對於教育的影響
1942
教育通訊周刊
第5卷
25
打箭爐--西康紀游之什
1942
文訊
第3卷
26
西番的社會及其教育
1942
教育研究
第100期
27
一個邊疆地區教育的考察
1942
廣西教育研究
第2卷
28
青年到邊疆去應具的條件與訓練
1942
世界學生
第1卷
29
怎樣研究邊疆教育
1942
教育通訊周刊
第5卷
30
民國以來的西康邊民教育
1942
邊政公論
第1卷
31
邊疆教育導論
1942
貴州教育
第4卷
32
西康的民歌
1943
民俗
第3卷
33
學生服兵役問題的回顧與前瞻
1943
世界學生
第2卷
34
貴州試辦中學生畢業升學聯考制度之檢討
1944
東方雜誌
第40卷
合著:歐元懷,梁甌第
35
搖馬郎
1944
文訊
第5卷
36
廣西的徭民教育
1944
邊政公論
第3卷
37
貴州的苗民教育
1944
邊政公論
第3卷
38
車寨社區調查
1946
邊鐸月刊
第5-6期
39
村寨教育的實驗
1946
教育通訊月刊
第1卷
40
美國教師的貧困
1946
觀察
第1卷
41
新疆問題的癥結
1947
歷史社會季刊
第1卷
42
十年來的我國邊疆教育
1947
學藝(日本)
第17卷
43
論師範學院學生的品質
1947
教育通訊月刊
第2卷
44
新疆的教科書問題
1947
教育通訊月刊
第3卷
45
榕江侗家的鬥牛
1947
邊疆通訊
第4卷
46
介紹新疆考古學者迪亞夸夫先生
1947
西北文化
第1卷
47
貴州苗區的征生制
1947
教育通訊月刊
第3卷
48
論邊政制度的革新
1947
邊政公論
第6卷
49
車寨社區調查
1947
邊政公論
第6卷
50
新疆教育鳥瞰
1947
邊政公論
第6卷
51
論師範學院學生的品質
1947
教育通訊月刊
第2卷
52
美國的黑人問題
1949
新中華(1933年)
第12卷
53
論共同綱領的民族政策
1950
新中華(1933年)
第13卷
註:梁甌第發表的部分論文中的大部分信息來自“大成故紙堆”老舊刊資料庫。

個人生活

1914年9月3日,梁甌第出生於福建建甌,其父為清末舉人,辛亥革命後在家鄉教書。梁甌第在家中排行老二,同父同母姐姐(梁甌霓),同父異母弟弟妹妹5人(梁振維、梁翊常、梁光瑋、梁希愷、梁衍興)。1947年,梁甌第與陳仁愫(共產黨員,在婦女解放與保護、少年兒童工作領域、教育事業中貢獻畢生精力)結為伉儷,夫妻感情深厚。夫妻二人育有三名子女,長子梁波,次子梁平,么女梁珊。

後世紀念

鐵道部第二設計院貴陽院幹部石興德於2001年在《貴州文史叢刊》上發表題為《熱愛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梁甌第校長》的文章,以具體生動的事例記述了梁甌第先生對少數民族事業的關心和所作出的貢獻,表達了對梁甌第校長濃厚深切的感念之情,以及對梁校長在文革中去世的深切哀悼。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張學強、李東東於2016年在《民族教育研究》上發表《梁甌第的西南邊疆教育研究及其價值》一文,指出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興起的西南邊疆教育研究浪潮中,梁甌第是一位有影響的學者,將邊疆民族教育研究與民族地區社會改造緊密結合在一起,拓展了民族教育研究的思路與視野,為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的教育及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