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樹年

梁樹年

梁樹年(1911—2005),名豆村,堂號安樗,齋號警退齋;北京市人,童年讀私孰,喜愛詩畫,寫生畫名於鄉里,拜畫家祁井西為師,後又拜張大千門下,系統地研究了前代畫家王石谷石濤郭熙王蒙的畫法,取名家之長,融會貫通,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曾在北京第四女子中學、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系任教,後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北京山水畫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代表作品有《黃山旭日》、《黃山雲海》、《黃山鯽魚背》、《黃山峽谷》等;出版有《梁樹年畫集》、《近現代名家畫集——梁樹年》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樹年
  • 別名:字豆村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1年
  • 逝世日期:2005年2月24日
  • 職業:中國當代著名國畫藝術家
  • 主要成就:始終堅持走民族繪畫之路
    創造“梁氏黃山”“樹年松”風格
  • 代表作品:《梁樹年畫輯》《梁樹年畫稿》《榮寶齋畫譜·梁樹年繪畫部分》等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藝術風格,作品特點,主要著作,人物軼事,生前極愛金橘,筆墨功難再現,常自撰古體詩,

人物簡介

梁樹年先生,1911年生於北京東郊六里屯,字豆村,畫室名安樗堂,北京人。
梁樹年先生梁樹年先生
擅國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是當代中國畫壇的一位名宿,也是著名的美術教育家、理論家篆刻家和詩人。
自幼喜繪畫,1929年師從摹古和畫小北宗山水著名的祁井西, 常到西山寫生。1936年成立豆村畫社,1945年從師國畫大師張大千,為大風堂入室弟子,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在傳統基礎上予以創造性的發展。
其山水畫初學王翬吳歷,後上溯宋元,繼而又學石濤,追求詩境;梁樹年曾任北京第四女子中學美術教員二十餘年。
自上世紀30年代起,梁樹年開始從事美術教育工作,1962年起在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系任教。1964年起在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擔任教授。1974年被聘為留學生導師。1979年任中國畫系研究生導師。
梁樹年
晚年游桂林、黃山、太湖、三峽、太行,多為公共場館作大畫,畫名漸顯。
曾經為國務院辦公廳、政協禮堂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中央電視台、中國外交部及北京各大飯店作畫,並被收藏。其部分作品被國家領導人定為重要國禮送給部分國外最高領導人。作品有《夾谷松風》《莫謂攀登無去路》《松下觀瀑》《黃山旭日》等;曾多次在海內外舉辦個人山水畫展。
出版有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近代現代名家畫集·梁樹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梁樹年畫集》;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梁樹年山水畫稿》;由榮寶齋出版《梁樹年山水畫譜》;由中央美術學院編輯的美院教材《梁樹年山水技法》。2005年2月2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4歲;3月3日,中央美院師生、梁樹年生前親友、學生共300餘人參加了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的追悼會
梁樹年一生從事教育工作,為中國美術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他強調“臨摹與讀畫”,通過學古達到開今的目的。在指導學院學生的同時,他也收徒傳藝,以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言傳身授,因材施教。他注意啟發學生的悟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登山不是一條路,山谷靈秀多雲霧,畢竟高臨放眼寬,好山好水今無數。”學生們當他既是嚴師,又是慈父,他也把學生們當作朋友,經常與他們賞畫品詩,暢談藝術問題。
看山最是秋山好看山最是秋山好

人物生平

縱觀中國繪畫史,大凡那些開宗立派的大師們,他們的成功總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師古人,二是師造化。師古人體現為繼承傳統,師造化是以客觀物質世界為藝術創造的源泉。
梁樹年 李志松 劉先銀 2004年12月31日 梁樹年中央美院家梁樹年 李志松 劉先銀 2004年12月31日 梁樹年中央美院家
中央美術院教授梁樹年先生正是遵循這一創作規律的一位大器晚成的繪畫大師。在長達6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一直默默的耕耘,不計名利,執著於他的繪畫理想。他虛懷若谷,厚積薄發,終於在晚年達到了他事業的峰顛,成為當代中國畫壇上的一代宗師。他的成功也再次證明了藝術創新要師古人、師傳統、師造化,要化古出新。也證明了藝術是藝術家生命精神的升華。
1911年,梁樹年生於北京東郊六里屯一個商人之家。但自幼聰明好學上進的梁樹年卻走上了與父輩截然不同的道路。
梁家幾代經商,富有收藏,尤其有四王石濤的真跡字畫作品,祖父每每欣賞之餘,也鼓勵梁樹年臨寫。日久天長,梁樹年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6歲時,梁樹年入本村私塾接受傳統文化啟蒙教育,從此對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中國傳統書畫更為鐘情。後來,他拜本村老先生為師,開始走上繪畫之路。18歲那年,他進城投奔祁昆(祁昆,字景西,號井西居士,工篆刻,擅山水)門下,學習山水畫。幾年後(1936年),梁樹年自立門戶,取名號豆村,成立豆村畫社,在中山公園舉辦首展。爾後每年春秋兩季皆舉辦展覽,名聲越來越大。抗戰勝利後,張大千北上,在北京與梁樹年相識。此前,張大千曾購藏兩張梁樹年豆村畫社時期的作品。他十分欣賞梁樹年的繪畫作品,梁樹年也十分崇拜張大千先生,認為他功底深、畫路寬、有新意。後經友人介紹,梁樹年正式拜張大千為師,成為大風堂正式入室弟子。回憶這段歷史,梁樹年說:“我拜大千先生為師,主要是開眼界,老師的技法我也學,但總是學不像,到頭來依然故我。學畫、畫畫,要有主見,要有個性……”梁樹年是以一種自立的精神拜師學藝的。對古人的學習,對傳統的研習,梁樹年更是倍加用功。他學習山水畫,從明清入手,直追末元。每遇佳作,從不放過,手摹心記,直至瞭然。在書法上,梁樹年也下過極深的功夫。黃賓虹先生說,書畫同源,用筆之法從書而來。作畫全在筆力,方能透紙。因此書法是中國畫的基礎。梁樹年學書法先學顏,轉而學蘇、學歐,再學魏碑,幾經演變,漸成自家風格。先生以書入畫,運筆作線,骨氣全生。紮實的功底,深厚的學養,使梁樹年有詩書畫三絕的美譽。故李可染先生說:“梁樹年先生的畫,筆墨功夫是很深的,他用筆把大自然的氣勢表現了出來。沒有筆墨功夫的人是寫不出來的。”
從梁先生早期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他的繪畫功底的淵源。《關蒲雪圖》為小幀青綠山水,擬董其昌筆意,設色、用筆頗精到。《觀泉圖》為淡雅大幅,設色淡雅,用筆潤秀,有明人筆意。在歷代山水大家中,梁先生尤偏愛王蒙石濤,受其影響亦最深。那次展出的50年代梁老所畫13開冊頁,均為水墨山水,多用王蒙、石濤法,筆蒼墨潤,元氣淋漓,深為專家們鐘愛。黃潤華先生在畫前駐足良久,讚嘆不已。這幀冊頁,現已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豐厚的傳統修養為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真正的藝術創新是師法自然、直面生活、切中時代脈搏的創作。
早在20世紀60年代,梁樹年基本擺脫早年以摹古為主的創作模式,開始面向生活,由師古人轉為師造化。他的這一轉變有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素。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掀起的寫實主義浪潮,至50、60年代已經發展到高峰,成為當時主宰中國畫壇的主流。面向生活,師法自然,對景寫生,在山水畫家中蔚然成風。老畫家也紛紛轉變觀念,投向大自然。但梁樹年的轉變更是他近30年的藝術實踐後的覺悟。他覺悟到“師古人莫如師造化”,而且“自恨覺悟之晚”。特別是其間梁樹年先後轉入北京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執教,為他深入生活,師法自然,以實現自己的創作轉變提供了必要的實踐條件。
黃山雲谷黃山雲谷
“由師古人轉為師造化”這一觀念的轉變,意味著梁樹年山水畫創作進入一個重要的轉折期。然而觀念的轉變不能替代創作面目的改觀,這需要一個過程,一個艱苦探索的過程。正如梁樹年自己所說:“雖亟欲改弦,奈蝸甲難脫,深感先入為主之甚”。
70年代初,梁樹年從幹校調回北京,為國務院辦公廳畫畫。當時,他己年過花甲,決心離京遠遊,踏上了藝術變革的新征程。1972年,梁樹年首次登上黃山,圓了多年的黃山夢。而後他又上太行、下三峽、游灕江,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壯遊祖國山川勝境,飽覽中華秀麗風光,他心潮起伏,應物斯感,佳作跌出。
梁樹年70年代以後的作品大都以真山真水為直接參照,所繪燕山、太行、黃山、長江、灕江景致無不來自畫家對自然的真實感受。像《江上人家》(1983年)、《始信松風》(1981年)、《黃山黑虎松》(1983年)、《東山遊艇》(1986年)、《巫峽晴嵐》(1987年)、《燕山春雪》(1986年)、《長江三峽圖》(1988年)等作品都是寫生歸來的佳作。但這些作品已經不是自然的摹寫,也不是對象的寫真,而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熔鑄了畫家的情感和生命,有的甚至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化境。這時畫家筆下的自然己不是現實的自然,而是心中的自然——充滿了人文理想和時代精神的第二自然。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梁樹年的藝術創作不同於一段時間流行的“寫生——創作”的路子,而更多地脫胎於傳統,貼近傳統的藝術創造精神。他繼承了傳統山水畫“飽看沃游”式的創作方法。他的寫生觀和許多人大相逕庭。他到大自然中去,很少寫生,即使畫,也極簡率,而主要是觀察、感受、體悟山川形勢、四時氣象、陰陽向背、遠近虛實……去發現大自然的美,體察山川樹木的神韻,喚起創作的靈感。“寫生要寫魂,得魂勝得真,物我相向,下筆自有神”、“人謂黃山松是神,我謂黃山雲是魂。黃山是我師和友,筆墨豈是來寫真?”梁樹年的這兩首詩是對他“寫生——創作”經驗的高度形象的概括。所謂“寫魂”就是捕捉萬物造化蘊含的生命美、自然美,唯有這種生命美、自然美才能使人動心動情、生髮意境、產生創作的衝動,達到物我兩忘、下筆有神的境地。所以“寫魂”就抓到了“寫生——創作”的根本。梁樹年在他創作的《長江三峽圖》(1988年)跋語中這樣寫道:“十年前往返游長江三峽,舟行頗速,目不暇接,況身在景中,不見全景,為此返游時幾度停舟,登岸尚可略觀強記。歸來回憶印象茫然,只作初稿,遂擱筆置之中,但此願終未忘懷也。1988年元月歲次丁卯臘月,於小莊新居之欲靜齋下復拾原稿朝夕填補,限於3日稿,更加臆造,勉成此卷,貌已全非,何必名之曰長江三峽圖而自欺乎。”幾分詼諧的跋語生動描繪了畫家飽看沃游的全過程,也點出了畫家藝術創造的特點:不是自然主義地對待生活,而是從精神上師造化,感悟生活,然後用山水語言符號表達自己的情感。讀來不無受到啟發。
梁樹年為伍嘉陵題寫‘勒流書法研究會’賀詞梁樹年為伍嘉陵題寫‘勒流書法研究會’賀詞
李可染先生於1980年在對山水畫研究班的一次談話中說:“有些人畫的很好,但從來不寫生,也可能有此情況,事物有時會殊途同歸。可能他觀察了些東西,研究了傳統。”梁樹年就是殊途同歸的大家,與時尚不同的是,他師造化不是靠寫生,而是沿著“飽看沃游”的傳統路子堅持走過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傳統的學習和繼承太偏重於筆墨技巧,而缺少精神上的理解,對傳統的觀察方法和創作方法卻研究的不夠,甚至一度有人把它斥為不科學的東西。
巫峽猿聲巫峽猿聲
本世紀初西方寫實主義的引進、寫實方法的推行無疑給衰微的中國畫壇帶來了蓬勃生機,就整體來講是積極的,但由於這種理論本身的局限和理解的偏狹,也給中國畫的發展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回顧梁樹年的創作歷程,總吉他飽看沃游式的觀察、創作方法和成功的創作經驗,再一次證明了中國繪畫傳統的巨大生命力,證明了只有立足傳統,深入傳統,從精神上貼近傳統,才有可能創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精神的偉大作品。
梁樹年的傳統功底很深。他不僅詩書畫印集於一身,而且在繪畫理論上也有非常高的造詣。他憑著多方面的修養和極高的悟性,一旦回歸自然,就迸發出了極大的創作熱情,創作出大量的富有時代底蘊的作品來。他畫山意本不在山,畫水意本不在水,畫松意本不在松,而在於狀物抒情,借景詠志,表達一種崇尚自然、鄙視世俗、搏擊人生、奮發向上的博大精神。梁樹年一生喜歡畫山畫松,
梁樹年先生85歲那年有一首以“自律”為題填寫的《水調歌頭》:“少兒耽塗抹,想一跳而通。學後方知非易,十載嘆無從。馬瘦途長人老,渴望津頭指引,伯水盡山窮。賴有精誠在,不會沒前途。遇困惑,莫輕棄,耳休聾。方家多似星斗,我玉借石攻。筆墨相承相繼,詩境也同畫理,胸次並包容。山川多丘,雲過見高峰。”這首詞以質樸無華的語言道出了畫家一生治學從藝的艱辛歷程,表達了他老驟伏櫪、志在千里的奮進精神以及做人治藝的理想與追求,讀來令人激動不已。

藝術風格

梁樹年先生在長達七十多年的中國畫創作實踐中,梁樹年先生始終堅持走民族繪畫之路。他的的山水畫脫胎於傳統,融北派之雄強,南宗之秀潤,形成了渾樸蒼健的獨特畫風。他以豆村為號,尤喜畫松,其筆下的蒼松遒勁偉岸,富有人格象徵,既是他人生思想的寄託,也反映出時代的精神,世人有“樹年松”之譽。
梁樹年先生書法作品梁樹年先生書法作品
梁樹年先生早年拜師與張大千門下,其畫傳統筆墨功力深厚,重師法自然,重意境。
創作上,他積古納今,觸類旁通,博覽賢作,意趣高雅一種不為艱辛和名利所使,執著地把握有限人生的無限進取,追求天人和一的藝術極境,撣落世俗的灰塵,忠於藝術真誠的失業精神,造就了他雄厚的藝術實力,形成了坦蕩,雄定,渾樸,清雅的畫風。
梁樹年先生的畫曾被人們稱為“梁氏黃山”,為自然的雄偉和精神的壯闊完美結合的體現,為世人命名的“樹年松”的一代力作,展現一幅幅生命的浩瀚頌歌。
他那雅俗共賞的書道,充分體現著文字創造的文明,流動著藝術綜合升發的共性旋律。他的藝術造詣不僅使他在當今中國畫壇享有聲譽,同時被許多四方國家藝術界稱之為現實與浪漫結合的範例,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一種極高的體現。

作品特點

曾先後為國務院辦公廳全國政協禮堂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圖書館首都國際機場等場所創作巨幅山水畫。其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和國內外一些機構收藏。

主要著作

梁樹年先生主要著作有:《梁樹年畫輯》、《水墨山水技法》、《梁樹年山水畫稿》、《中國山水畫技法》、《榮寶齋畫譜·梁樹年繪畫部分》、《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且朴集》、《豆村梁樹年》。
梁樹年
蓬萊三島蓬萊三島

人物軼事

生前極愛金橘

師從梁樹年30餘年的程振國回憶說:“因為年事已高,仍堅持創新、超越自我。
還專門為它搭了一個玻璃房,時不時地對著它作畫。老師指著金橘說,振國你看,又結了多少果呀。可是大年三十他就昏迷了。老師一生為人低調,不爭名利,有時候我們都覺得他不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

筆墨功難再現

據悉,200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梁樹年畫展是梁樹年生前最後一次個展。談起這次展覽的觀後感,中央美院教授、著名評論家邵大箴至今仍然頗為激動:“以前人們常認為梁樹年擅長畫松樹,這次展覽卻讓觀眾看到了梁樹年全面的藝術修養。他的筆墨功力、畫面所營造的意境,在今天幾乎難以再現。”
程振國認為,老師的成就和他對傳統的研究以及自我的不斷探索分不開。他說:“梁老師重視深師古人,遍臨歷代山水,繼承了前人飽看臥遊的繪畫方式,登黃山、臨三峽,上太行、下灕江,不斷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正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將他人之長為己所用。”
山路空翠山路空翠

常自撰古體詩

自上世紀30年代起,梁樹年開始從事美術教育工作,1962年進入北京藝術學院任教,1964年轉入中央美術學院任教。 作品為中國美術館和國內外一些機構收藏。
梁樹年一生桃李滿天下,他的許多畫語、畫論在中國美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畫家,梁樹年同樣酷愛文學特別是詩歌,經常自撰古體詩,以詩入畫,並時有詩集問世。有鑒於此,程振國等梁樹年的八個弟子目前正在回憶、整理老師生前有關繪畫的論述,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出版《梁樹年畫語錄》,以饗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