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與他的時代

梁思成與他的時代

本書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歷程,探討中國現當代建築發展與政權更迭和政治運動之間的複雜關係。那段歷史遠沒有結束:政治任意化導致的建築任意化,仍然主導著今天中國的空間圖景。

基本介紹

  • 書名:梁思成與他的時代
  • 作者:  朱濤
  • ISBN:9787549550081
  • 頁數:392
  • 定價:58.00
  •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
  • 裝幀: 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間,回應激盪世界的現代建築潮流,和同仁們通過建築史的調研和寫作,構築起“中國建築”體系,並積極思考該體系向中國現代建築轉換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間,他深陷新中國政治運動的漩渦。為跟上形勢,他頻繁進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時也將批判矛頭指向同道。他的思想歷程充滿急劇的扭轉、中斷和切換,到最後徹底迷失。他構築起的“中國建築”體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衝擊下分崩離析。

作者簡介

朱濤,香港大學建築系任助理教授,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哲學博士候選人。他於1990年獲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學工學學士,2001年獲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碩士,200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哲學碩士。在進行建築實踐的同時,他還通過寫作廣泛探討當代中國建築和城市問題。
2010年,由《南方都市報》及八家中國建築媒體聯合主辦的“中國建築傳媒獎”評選活動,將首次設立的“建築評論獎”授予朱濤,表彰他過去十年的寫作,以及在建築的專業解讀、空間的社會關懷和歷史性反思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他最近的作品包括,與十九位國際建築學者聯手寫作的首部世界當代建築通史《當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1960-2010》(A Critic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1960–2010),將於2014年3月由倫敦Ashgate出版。

目錄

前 言
第一篇 中國建築:史學的構築
第一章 上窮碧落下黃泉:是找東西,還是填充體系
第二章 強梁無畏
第一篇總結 梁的史學
第二篇 新中國建築運動與梁思成的思想改造
第三章 我為誰服務了二十餘年
第四章 民族的形式 社會主義的內容
第五章 大屋頂檢討
第六章 從爭鳴到反右
第三篇 梁思成的城市規劃思想
第七章 想像城市與制度
第八章 “梁陳方案”:兩部國都史的總結與終結
第二、三篇總結 十年,今天
注釋
附錄 內容提要
致謝

前言

我的階級出身、家庭環境和所受的教育,給我種下了兩種主要思想根源。一種是我父親(梁啓超)的保守改良主義思想和熱烈尊崇本國舊傳統的思想。一種是進了清華大學又到美國留學,發展到回國後仍隨著美國“文化思潮”起落的崇美、親美的思想。
這段文字來自梁思成先生在1951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檢查《我為誰服務了二十餘年》。我在2009年第一次讀到他這篇檢討時,心中產生了一種幻滅感。我一直有的印象是梁思成在1955年因“復古主義”受批判,又在“文革”中備受迫害。但我完全不知道,在建國伊始,梁思成在忙著參與北京各種城建工作的同時,就已經開始接受一輪又一輪的思想批判,寫一份又一份的思想檢討了。建築史研究對此幾乎隻字不提,《梁思成全集》更沒有收錄這些材料。我下決心要探究這段歷史。在過去三年中,我通過各種渠道,陸續蒐集到一批梁思成在1949—1959年寫的思想檢討。同時,我也閱讀大量史料,試圖了解1950年代中國發生的各種政治思想運動,以及它們對新中國城市和建築發展的影響。
漸漸地,我開始看到兩條線索:梁思成的系列檢討與“新中國建築運動”之間的關係。如果說1920年代在歐洲崛起的現代主義建築運動是靠一系列建築師宣言推動的,我認為1950年代的“新中國建築運動”是靠一篇篇建築師的檢討展開的。在眾多建築師的檢討中,梁思成,這個“新中國建築運動”的中心人物,寫得最多,也最深刻、全面。
我於是制定了一個寫作計畫:從分析梁思成的一系列思想檢討入手,將中國建築在1949—1959年的發展過程梳理一遍。顯然,這段歷史非常沉重,揭開它時,令我,也會令很多人感到震驚、痛苦;但若迴避它,我認為是一種罪惡,因為這等於是我們後人對那段複雜的歷史、對梁思成那一代建築師以沉重代價換來的精神遺產,一概加以唾棄。2011年是梁思成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我想通過這個寫作,通過讀解這段被塵封了的歷史,來紀念他。2011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社會各界都在以各種方式紀念這個日子,反思中國一個世紀來追求現代化的艱辛歷程。我也想以幾篇讀解梁思成的文章,作為一份小小的個人禮物,獻給這個莊嚴的歷史時刻。
但在2011年初,當我自覺資料蒐集充分,開始寫作時,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每每涉及他一篇篇檢討中對自己在1949年前“資產階級思想”的批判時,我都得回過頭去分析他以前的思想和作品。我頻頻回頭,細讀他以前的寫作和各種相關材料,才意識到,自己對1949年前的梁思成的了解又是多么膚淺。同時我也發現,原以為1949年前的梁思成已經被眾多學者研究得很透徹了,但其實還存在著很多空白,甚至謬見。於是,我調整計畫,先在2011年內,用兩篇文章,把梁思成在1931—1946年做的中國建築史研究工作梳理一下:第一章集中探討他的“民族主義”史學思想和方法論,第二章探討他受到的西方和日本現代建築史學的影響。然後,我就可以集中用下面幾章寫1949—1959年的梁思成了。
沒想到,接下來越寫越細,越寫越長。斷斷續續花了兩年時間,直拖到2013年秋季,一共又寫出六章,我才感到算是對建國十年間的梁思成有了比較完整的考察。我意識到,只有耐心地扎到繁複的史料細節中,將考察還原到逐年甚至逐月逐日,才能精確捕捉當時歷史風雲的急劇變幻,也才能逐一擊破眾多後人對於梁思成想當然的空論和以訛傳訛的謬見,最終可望深刻理解當年梁思成的心路歷程,以及中國建築文化的演變與那個時代的關係。
多年來,對梁思成的讀解流於空洞的緬懷和頌揚,而鮮有將他的思想、作品納入特定歷史語境中,貼近而又動態地分析。我期待自己三年來的工作,能將鐵板一塊的梁思成研究敲開一些孔洞,往裡注入些歷史反思的生命力。我也敬請讀者指正我的錯誤。
2013年11月,香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