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村(福建龍巖市武平縣下轄村)

梁山村(福建龍巖市武平縣下轄村)

梁山村位於武平縣北部,東與中堡鎮、西與江西省會昌縣和大禾鄉接壤,全鄉約有五分之一邊界與江西省相連。南與萬安鄉,北與桃溪鎮毗鄰。總面積256平方公里。鄉政府所在地帽村村距縣城26公里。

鄉境內為半丘陵地帶,山巒起伏、溪流縱橫、河谷盆地小平原錯落其間,梁山頂,蓮花崬,笠山頂,海拔均在千米以上,梁山棺材崬如千米屏障,將武平分為南北兩半,梁山主峰海拔1538.4米,為全縣最高處,大小溪河3條。境內500米以下的丘陵2643公頃,占該鄉面積的11.01%。宜栽樹、竹、茶、果;平原山壠以水稻為主,宜種糧油等作物,耕地面積1714.8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522.73公頃。鄉政府所在地年均氣溫18℃,無霜期257天,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山村
  • 外文名:Liangshan Village
  • 面積:256平方公里
  • 隸屬:福建龍巖市武平縣下轄村
  • 人口:21949人
  • 下轄村:孔下村、朝陽村
村情概況,經濟建設,糧食生產,經濟作物,林業生產,畜牧水產,鄉村企業,水電,交通郵電,鄉村建設,鄉村財政,集市貿易,社會事業,教育,衛生,科技普及,文化體育,計畫生育,人民生活,

村情概況

1989年5月21日,孔下村分為孔下、朝陽兩個行政村;1992年7月10日,昭信村分為昭信、龍歸礤兩個行政村。
2000年,全鄉轄15個村民委員會,211個村民小組,有5127戶,21949人。其中農業人口21169人,占96.44%。
鄉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有稀土、雲母、水晶、鎢等,儲量頗為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7799千瓦,可供開發,水電資源2500千瓦。全鄉有林業用地19866.67公頃,其中有林地18573.33公頃,有紅豆杉、檀香木等名貴樹種,森林覆蓋率70%,木材蓄積量108萬立方米,立竹量43萬根。其中唐屋、昭信、中湍、鉤坑、帽村、梁山、孔下、恬下等行政村,木材蓄積量均達5萬立方米以上。
永平是武平縣商品糧基地鄉之一,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達1.5萬公斤,又是武平縣重要林區,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材1萬立方米以上。
1994年,在帽村村建成許卓烈士紀念牌。許卓(1905~1934年),廣東省廣州市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周恩來劉伯承鄧小平等領導下南征北戰,參加過北伐戰爭廣州起義百色起義和指揮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曾任連長、紅七軍政治部主任、軍參謀長、政治委員等職。1934年3月,率三軍總部檢查團到粵贛軍區第三分區司令部檢查時,遭敵伏擊,在永平孔下作戰中犧牲。碑身正面鐫刻陳丕顯的手書“許卓烈士紀念碑”,碑下部鐫刻許卓生平簡介。碑座呈五邊形正面楊成武手書“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左側莫文驊手書“許卓烈士永垂不朽”;後左側林默涵手書“為人民而生,生得光榮,為人民而死,死得偉大”;右側陳光毅手書“烈士英靈耀千秋”;後側吳西手書“赤膽忠心,喋血奮戰”。紀念碑占地約0.33公頃。

經濟建設

1988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191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42萬元、工業總產值974萬元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10922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519萬元、工業總產值5403萬元,比1988年分別增長4.86倍和4.55倍。

糧食生產

鄉內耕地以栽種水稻為主,少數高山地區以種植單季晚稻,還有甘薯、玉米等糧食作物。1988年,全鄉糧食播種面積2342.87公頃,總產8568噸。1994~1995年,永平鄉列為國家立項農業綜合開發區。在田背、杭背、孔下、帽村、崗背等五個村開展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後勁。改造中低產田46.67公頃,修建陂壩27座,建造標準化水渠4630米,砌“三溝”2690米,種植茶果127公頃。隨著灌溉條件改善,擴種雙季稻、雜交水稻、推廣農業新技術,糧食產量逐年增加。1999年,糧食總產為16102噸。2000年,調減糧食作物面積91.87公頃,發展商品蔬菜,糧食總產量為15627噸,比上年減少475噸。

經濟作物

永平鄉經濟作物品種有甘蔗、菸葉、花生、茶葉、西瓜、木薯;果樹有柑橘、李、桃、柿等。1990年,縣山地綜合開發會議後,把山地綜合開發作為農村脫貧致富的主要項目把鉤坑、中湍、梁山、孔下、崗背等村劃為鄉水果發展基地,先後引進油柰、黃花梨等新品種。1994年,發展反季節蔬菜,在田背村建立反季節蔬菜示範片,種植反季節蔬菜20公頃。先後引種夏陽白菜、早秋甘藍、甜椒、節節瓜等新品種,因效益好,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00年,全鄉種植烤菸76.67公頃,首次突破10公頃大關,產量121噸;茶葉面積145.67公頃,產量81噸;水果面積528公頃,產量662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7.33公頃、產量12噸;甘蔗種植面積4公頃,產量150噸;蔬菜種植面積364.4公頃,產量7107噸;果用瓜種植面積11公頃,產量347噸。

林業生產

1988年,鄉內林業實行多種經營生產形式,國營、集體、個體、聯合戶和小家庭小林場均得到發展,有大小林場4個。塔里村在縣扶貧辦扶持下辦起首家村辦袋栽香菇,袋栽香菇8.6萬袋,投資6.5萬元,創產值12萬元。1990年後天然林大面積砍伐、擇伐,面積逐年減少。1992年,田背村村民廖榮安在田背建立小面積桑園基地、發展養蠶業。1993年,鄉村林場由1988年的4個發展到12個,其中鄉林場1個,鄉村聯辦1個,村辦林場10個,擁有管理人員、專業勞力78人,經營面積4184.53公頃,有林地面積3556.8公頃,林木蓄積量為35萬立方米。1994年,深化林業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區域管理,把造林綠化、森林資源消耗控制、林地保護、森林防火、森林病蟲害防治、林政管理六大指標進行量化分解落實到山場,建立一種以村為單元的新型的林業區域管理體系。8月,龍巖地區林業區域管理現場會在永平召開。1988~2000年的13年累計造林更新面積5400公頃,生產木材16.7萬立方米,毛竹、黃竹、麻竹240噸,產油茶籽115噸、油桐籽52噸、松脂7100噸、筍乾910.5噸、香菇810噸、棕片15噸。

畜牧水產

鄉內農戶飼養豬、牛、羊、兔、雞、鴨、鵝等家禽家畜,水產以池塘養魚為主。1990年開始,農戶養豬規模逐年增大。1993年,出現養殖專業戶,新建一批“豬—魚”、“豬—鴨—魚”立體養殖示範戶並逐漸發展,恬下村村民鄭啟石創辦山雞養殖場,占地1000平方米,飼養山雞500隻。2000年,全鄉養殖30頭以上生豬規模的有150戶農戶;全鄉生豬存欄12310頭,養牛1956頭,羊235隻,兔15550隻,家禽6.5萬羽,蜜蜂550箱;肉類總產1259噸,禽蛋產量227噸,產蜂蜜6噸,養魚水面34.33公頃,水產品134噸

鄉村企業

1988年,鄉有家具廠、農械廠、電站等企業。1989年以後,稀土礦廠、松焦油廠、機磚廠,活性炭廠、化工廠相繼建成。後因原材料短缺等原因,松焦油廠、化工廠先後停產。而個體企業迅速發展,熔鐵廠、鑄鋼廠、冶煉廠建成投產。1997年,加強對外聯繫引資工作,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制定優惠政策,至1999年先後引資興辦采田逕塑膠廠、香菇發展公司,園竹坑鑄鋼廠、木製品有限公司等企業。2000年,全鄉有鄉(鎮)企業412家,從業人員1595人,企業總產值9265萬元,其中農村工業產值5403萬元。地刷木等產品銷往台灣外,還銷往日本等地。

水電

1988年,鄉內有水電站2座,共裝機530千瓦。1996年開始,獨資或合資辦水電漸多。先後新建兆陽、雞爪峰、將軍石、禾倉峰小水電站。1998年,永平鄉至城關變電站聯網,孔下、朝陽等7個自然村告別無電歷史。2000年,鄉境內有小水電站5座,總裝機容量1220千瓦,年發電量630萬千瓦小時。擁有35千伏變電站1座。

交通郵電

1988年開始,大辦“先行工程”,先後修建7條公路,總長56公里還擴建改造1條公路,長5公里。架設7座水泥拱橋、平板橋。1993年實現村村通公路,而新建立的龍歸礤村也開通機耕路。1996年,省道206線武平段改建工程開工,永平至萬安路段,繞避擋風嶺,按三級路山嶺區標準。2000年,15個行政村通公路,公路總長65公里,拖拉機路123條,總長218公里。鄉村與林區公路1條,總長8公里,全鄉有貨運汽車32輛,客車6輛,農用車28輛,手扶拖拉機196輛,機車1060輛。
1988年,農村通信相當落後,為人工磁石電話,容量僅為60門,僅為單位安裝電話。1993年,開始架設電纖電纜,永平境內總長為28公里。採用載波傳輸,人工交換改為半自動撥號。1996年6月,帽村新建高速傳呼“FLEX”方式七頻點基站。無線尋呼覆蓋率為100%,電話交換採用F—150程控設備,實現電話交換自動化,傳輸數位化,電話容量為500門。嗣後,出現農戶安裝固定電話。1999年,中國聯通公司在帽村建基站。2000年鄉電話容量擴容到1500門,電話裝機952部,有7條郵路,總長89公里。辦理郵件投遞和報刊、長途電話業務等。15個行政村均通電話。

鄉村建設

1988年,農村住房多為土木結構。1990年以後,部分農民新建住宅參照單位套房設計建房。1996年10月,結合省道206線改建,對帽村舊街實施拆遷改造,拆遷面積4500平方米,規劃面積0.8平方公里。2000年,鄉駐地主街道擴建整修工程已完成。1988~2000年的13年間鄉駐地鄉政府辦公樓、信用社、學校、醫院等相繼新建。公共建築新建面積3.6萬平方米全部為磚混結構。一般為3~4層,住宅建築面積有48萬平方米,農業人口人均23平方米,孔下、昭信農民新村初具規模。15個行政村主村道鋪設混凝土路面。

鄉村財政

1988年,鄉財政收入116.81萬元,其中預算外收入6.58萬元,預算內收入76.10萬元,自有資金收入34.13萬元;村財收入3萬元以上的村有3個,1萬元—2萬元的有6個,5000元以上的有4個。2000年,鄉財政收入185.22萬元,其中預算外及自有資金收入44.67萬元,預算內收入140.55萬元,比1988年分別增長68.41%、9.72%、84.69%。村財收入3萬元以上的村有5個,1萬元—2萬元的有6個,5000元以上的有4個。

集市貿易

農曆每月逢二、七為帽村墟期,逢三、八為孔下墟期,逢五、十為永平墟期。1988年後,農村經濟政策進一步放寬,農副土特產品得到較快的發展,小商販逐年增加,集市交易品種越來越多。1990年,全鄉集市貿易成交額960萬元。2000年,有鄉級集市市場1個,村級集市市場2個,攤位總數300個。全鄉集市貿易年成交額2800萬元,比1990年增加1.92倍。

社會事業

教育

1988年,鄉有初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649人,教職工49人;國小13所在校學生2639人,教職工165人,學校沿用舊校舍,多為土木結構瓦房,全鄉學校占地面積41866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4981平方米。1992年,全鄉開展實施義務教育六項督導評估活動,掀起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辦學熱潮。1993年,基本掃除文盲。1995年,實施教育“兩基”,至1996年,5年間,新建校舍12837平方米,擴大校園3500平方米,總投資650萬元。2000年,有初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1451人;國小12所,在校學生2956人;幼稚園1所,幼兒班21個,在園幼兒639人;初等教育普及率98.9%。教職員工309人,其中國小教職員工186人,幼兒教師28人;中國小學校圖書藏書4.7萬冊,其中國小3.5萬冊。全鄉中國小校占地面積8.4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
1989年,創辦家庭經營管理中專班,當年招收28名學員,開設政治、語文、數學、物理、生物等8門文化課;畜牧、農藝、園藝、家庭綜合生產技術等13門專業課程,有3個實驗基地,首批學員於1992年8月畢業,是年9月停辦。

衛生

1988年,鄉內有衛生院,各村有醫療站,設備比較簡陋,治療一般常見病。衛生院實行分組綜合承包制,村衛生所個人承包辦醫。1993年,實現全鄉區域內基本消滅麻風病瘧疾病。1996年,衛生院門診樓建成,占地面積17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平方米。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經省評估達標驗收。醫療器械不斷完善,先後購進B超X光心電圖儀手術床無影燈等較先進的醫療設備。1998年,衛生院被省衛生廳宣布達“一級乙等”醫院標準。2000年,院房占地面積346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鄉衛生院設門診、內科、外科、兒科、中醫、B超、X光、化驗、預防保健、護理等室和藥房、病房,有病床15張醫務人員10人。村衛生所24個。全鄉98%人口飲用安全衛生水,其中78%人口飲用自來水

科技普及

1990年,永平鄉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根據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中心,組織農民先後舉辦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當年舉辦10期,受訓農民達200餘人次。1995年,該鄉按規劃重點扶持谷夫、梁山、瑤下、礤背等4個自然村發展袋栽香菇生產,2次組織各村主幹、重點村、重點戶到福建古田、屏南、松溪和浙江慶元縣及本縣岩前將軍村參觀學習,同時聘請古田縣和浙江省技術人員任顧問,推廣香菇新品種241G—4、C—66、C—263,栽種128萬袋。永平鄉科委山雞養殖場獲縣科技進步獎。翌年,全鄉種植210萬袋,香菇產量大幅度增加,後因木材資源減少,袋栽香菇呈下降之勢。2000年,全鄉有各類技術人員67人,其中科技人員23人,中級技術人員18人。80%青壯年農民掌握1門—2門實用技術。

文化體育

1988年9月,永平鄉農民體育協會成立,在重大節日和開展紀念活動時舉辦籃球賽。1990年,永平鄉興建全縣鄉(鎮)第一個水泥燈光籃球場,並設有階梯看台可容納觀眾1000人。1991年5月,永平鄉主辦武北林區“農稅杯”暨“綠色杯”林農男子籃球比賽,有26個代表隊參賽,歷時3天,帽村中學代表隊獲第一名,帽村村、永平2個代表隊分別獲得第二名和第三名。是年,永平鄉被省體委評為“福建省農村體育先進鄉(鎮)”。1992年,鄉老年體育協會成立。帽村建成電視衛星地面收轉站,勾坑、帽布伐木場電視差轉台相繼投入使用,電視覆蓋率52%。1995年,帽村始辦閉路電視,電視覆蓋率擴大到66%。2000年,全鄉15個行政村安裝閉路電視,電視覆蓋率92%。有燈光球場1個,門球場2個,門球隊4支,村級國小有簡易沙坑、單雙槓等體育設施,13個行政村均建有籃球場和體育活動室。

計畫生育

1988年,鄉內人口自然增長率19.36‰,節育率87.4%。鄉堅持開展計畫生育工作。1993年,永平鄉人民政府被中共龍巖地委和行署授予“計生達標鄉”榮譽稱號,鄉計生服務所被地區計生委評為“先進計生服務所”。2000年,全鄉節育率91.2%,人口自然增長率3.44‰,比1988年下降15.92個千分點。

人民生活

198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77.63元。1990年後,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放開,農民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251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