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劇寫祝英台女扮男裝往杭城求學,路遇梁山伯結為兄弟,同窗三載,情誼深厚。祝父催女歸家,英台行前向師母吐露真情,托媒許婚山伯,又在送別時,假託為妹作媒,囑山伯早去迎娶。山伯趕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將英台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兩人在樓台相敘,見姻緣無望,不勝悲憤。山伯歸家病故,英台聞耗,誓以身殉,馬家迎娶之日,英台花轎繞道至山伯墳前祭奠,霎時風雷大作,墳墓爆裂,祝英台縱身躍入,梁山伯與祝英台化作蝴蝶,雙雙飛舞。
基本介紹
影片信息
角色演員介紹
- 祝英台演員:王依麗年輕美貌,女扮男裝解釋梁山伯,以“九妹”之名以身相許。被逼嫁給馬文才,誓死不從。
- 梁山伯演員:盧葉東青年才俊,與祝英台兩情相悅,但是誤會英台變心,抑鬱而死。後與英台凌空飛走。
- 馬文才演員:張弓馬太守之子,紈絝子弟。幾次欲霸占祝英台。
職員表
演員表
相關新聞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相關資訊
小歌班初期已有《十八相送》和《樓台會》兩折。小歌班進入上海後才發展成大戲《梁山伯》,是男班名伶王永春、白玉梅在原有的折子戲基礎上,參照《梁山伯祝英台夫婦攻書還魂團圓記》唱本,以及《英台寶卷》、《梁祝哀史》改編創作。男班王永春、白玉梅戲班在1919年3月15日,首演於上海第一戲院。由王永春飾梁山伯,白玉梅飾祝英台,童正初飾祝公遠,俞存喜飾馬文才,顏生煥扮師母,王鳳祥扮先生。後各越劇戲班常作連台本戲演出。自1936年6月後的一年半中,僅姚水娟就上演了76場,筱丹桂上演41場。1945年,袁雪芬與范瑞娟合作,演出了經初步整理的《新梁祝哀史》。1951年秋,華東越劇實驗劇團排演該劇,劇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幸熙、蘇石風布景設計。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台,張桂鳳飾祝公遠,呂瑞英飾銀心,魏小雲飾四九,金艷芳飾師母。此次排演時,增添了尾聲“化蝶”,朱傳茗、薛傳鋼任舞蹈指導。該劇揭露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愛情的摧殘,語言上保持民間文學的特色,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被譽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作為國慶2周年觀禮劇目進京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出席觀看。1952年冬,該劇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一等獎、音樂作曲獎、舞美設計獎,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獲演員一等獎、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呂瑞英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第一部國產彩色戲曲藝術片,由徐進、桑弧編劇,桑弧、黃沙導演,祝英台改由袁雪芬飾演。該片在國內放映,創解放以來上座記錄。上海市於1954年8月25日起,在大光明、大上海等22家電影院首輪公映1000餘場,觀眾近155萬人次(尚不包括二輪、三輪影院的場次和人數)。該片還發行到加拿大、香港等14個國家和地區,僅在香港一地,共放映187天,觀眾達65萬人次以上,打破了有史以來香港影片放映的最高記錄。1954年7月,該片參加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舉行的第八屆國際電影節,獲音樂片獎;後又獲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1957年,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優秀影片獎”。1954年,該劇又作為國慶5周年觀禮劇目進京演出。1955年秋,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民主德國和蘇聯訪問演出,民主德國總理格羅提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曾出席觀看。演出受到兩國觀眾的歡迎,謝幕頻頻。在柏林的一次演出,劇終謝幕達28次。1956年,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朝鮮訪問演出;1986年,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香港演出;1989年,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美國紐約、舊金山作商業性演出。該劇為上海越劇院優秀保留劇目,范瑞娟、傅全香代表作之一,受到國內外廣大觀眾的歡迎,曾多次為訪華的外國黨政代表團和國家元首、政府領導人招待演出,有劇種代表作之稱。該劇舞台演出本先後被收入《戲曲選》、《中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卷》、《華東地方戲曲叢刊》第一集、《越劇叢刊》第一集和香港萬里書店出版的《越劇精華》第一集。作家出版社於1954年8月、中國戲劇出版社於1959年8月、上海文藝出版社於1978年12月,分別出版了該劇的單行本。該劇的主要唱段多次被中國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單位製成唱片和音帶(包括戚雅仙、畢春芳的演唱在內)。1985年8月至年底,該劇由上海電視台攝製成5集戲曲電視連續劇,許諾導演,分老演員及青年演員兩套拍攝。主要角色梁山伯、祝英台、祝公遠分別由老演員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和青年演員章瑞虹、陳穎、金宏飾演。解放前該劇被灌成唱片的還有:1936年,高亭唱片公司出版的支維永、陶素蓮演唱的《十八相送》、《下山訪友》;1937年,勝利唱片公司出版的姚水娟、李艷芳演唱的《十八相送》、支蘭芳演唱的《英台哭靈》;1937年、1938年,麗歌唱片公司出版的施銀花、屠杏花、趙瑞花、李艷芳演唱的《樓台相會》、《梁山伯回書》;1947年、1948年,大中華、百代唱片公司出版的范瑞娟、袁雪芬、胡少鵬演唱的《山伯臨終》、《英台哭靈》、《樓台會》、《訪祝》和徐玉蘭的[四工調]《回十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