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公園布局,主要景點,梁山伯廟,梁祝讀書院,梁山伯墓,鳳凰山,文化活動,社會意義,
歷史沿革
梁祝故事起源於東晉,距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據全國眾多地方志及寧波史料記載,梁山伯乃紹興會稽人士,在鄞縣(今鄞州區)擔任縣令,積勞病逝,安葬於清道源九龍墟(梁祝公園,今屬海曙區)。據眾多史料記載,梁山伯為東晉人,與祝英台三載同窗,曾為官於浙江寧波鄞縣(即現今鄞州區)縣令,後因治理姚江積勞病逝,遺命安葬於高橋九龍墟。1997年,梁山伯古墓遺址和出土文物在梁祝公園被發掘。
建於公元397年的
梁山伯廟距今已有1600餘年。1985年,當地民眾自籌資金在原地兩側修復和興建了墓道、小廟和夫妻橋。1994年有關領導確定梁祝文化公園開發的方針為:“開發檔次要高,要遵重歷史,要利用梁祝文化內涵,為旅遊服務。”
1995年初正式動工,梁祝文化公園已初具規模。梁祝文化公園將古老的傳統民俗與時代風貌和諧結合,頌揚純真自由的愛情,追求真善美的愛情主題,注重文化品位建設與提高,使特色主題公園別具一格,絢麗多姿。
二期建設計畫用地300餘畝,建設內容主要是梁祝文化公園建設和沿江水上娛樂項目建設。項目位於寧波海曙區高橋鎮梁祝村,瀕臨姚江,兩面環水,為晉代梁山伯廟、墓古遺蹟所在地,面積300餘畝。
地理環境
梁祝文化公園地處寧波市海曙區高橋鎮,為晉代梁祝墓、廟古遺址所在地。
高橋鎮,位於中國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港口城市寧波的西部,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東依寧波市城區,南眺櫟社國際機場,西瀕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北枕黃金水道姚江,杭甬高速公路和省道甬梁線從東到西橫貫全境。全鎮戶籍人口4.87萬人,轄20個行政村、1個漁業社和3個居民會,鎮域面積53平方公里,境內“三山二水五田”和諧分布。西部山區盛產茶葉花果,中東部為平原地區,土地肥沃,水網密布,是寧波重要的藺草、蔬菜基地,享有“中國藺草之鄉”之美譽。
高橋鎮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該氣候區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較為明顯的特徵是春暖秋涼,夏熱冬寒,四季分明。
公園布局
公園以梁山伯廟為主體,梁祝故事為主線,由觀音堂、夫妻橋、恩愛亭、荷花池、九龍潭、龍噓亭、百齡路、梁祝化蝶雕塑、大型噴泉廣場、萬松書院、梁聖君廟等眾多景點組成。各種江南仿古建築,依山托水,形成園中有園,動靜結合的格局掩映在花影樹蔭之間,錯落有致,別有情趣。
梁祝文化公園以倡導梁祝愛情為文化內涵,修建了一系列的相關建築。占地面積300餘畝,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愛情主題公園。公園以梁祝故事情節“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台相會”、“化蝶永伴”為主線,全面的展示了梁祝文化公園。
梁聖君廟是由門樓、正殿、後殿組成,古戲台上經常會有精彩的戲曲演出,全國著名的書法家曾在這裡留下珍貴墨寶。讀書院中的梁祝資料陳列館,展示著豐富的梁祝文化內涵的珍貴資料和實物。學館、先師堂、書畫齋皆是遊客和文人墨客的薈萃之地。十八相送之路、觀音堂、農家樂、梁祝鴛鴦寢宮等景點,展現江南園林古樸精巧特色。位於姚江畔的祝家莊,富麗堂皇,雕樑畫棟,還有動人的樂曲,都是梁祝文化公園的特色。
主要景點
梁祝文化公園擁有梁山伯廟、梁祝讀書院、梁山伯墓、
鳳凰山等著名景點。
梁山伯廟
梁山伯廟亦稱梁聖君廟,始建於東晉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距今1600餘年。據地方志記載,梁山伯曾為鄞縣縣令,政績卓著,被奏封為“義忠王”。生前對祝英台一片情深,以身殉情亦殉職,立廟祀以紀念。
梁山伯廟在國內僅此一座,文革期間遭破壞,如今在保留原址原貌基礎上恢復興建。廟總面積達4134平方米,紅黛粉牆,飛檐翹角,雕樑畫棟。整個廟宇分為三進,依次是山門、正大殿和後大殿。廟門懸掛一匾書“梁聖君廟”,朱底金字。進入山門是一幅大型蝶戀陶瓷壁畫,走廊兩邊梁祝文化碑林林立,廟內廣場建有金碧輝煌的古戲台,正殿中塑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身像。正殿對聯寫有:敬梁公廉明官吏地方父母,愛山伯絕世情種忠厚書生”。後大殿由千佛殿、送子閣、鴛鴦寢宮與蝶藝館以及婚育文化展覽廳組成。千百年來,梁山伯廟已成為人們祈求自由美滿婚姻的愛情聖殿。“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口碑。
梁祝讀書院
梁祝書院又名萬松書院。沿著十八相送之路的大道上,在一片青翠的松林中就可見到蜿蜒而又別致的紅牆粉瓦,這便是當年梁山伯與祝英台三載同窗共讀的梁祝書院。在這座私塾學府中,他倆同寢同食,孕育了純潔的愛情。整個書院是遺存的明清古建築,體現出了江南園林古樸別致的建築風格。院前植有松樹六個品種,上百餘棵,院中植有梅花,則依據梁祝戲中“書房門前一枝梅”的唱詞;院後是一片竹林。雄踞書院大門兩側的是一對明代石獅,曾被販賣至美國舊金山,現完璧歸趙,安家在梁祝公園內。
梁山伯墓
在梁祝公園裡有兩座幾乎是並列的墓冢,左邊的一座一墓雙碑,又稱“蝴蝶碑”,前面的橫碑刻著“敕封梁聖君山伯之墓”,碑中間有一明顯的斷裂縫跡,這是當年祝英台祭梁山伯時裂開所致。墓後豎著祝英台的墳墓。
鳳凰山
當年,祝員外催小女歸家,梁山伯一路相送,英台借景抒情,作了種種暗示,梁山伯曾無意中感嘆:“鳳凰山上百花開,獨缺芍藥共牡丹”,於是英台唱出了心靈深處的情愛之音:“梁兄你若是愛牡丹,與我一同把家還,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你要摘也不難”,可梁山伯是個十足的書生,不解其意錯失了良機。鳳凰山下豎有一牌坊,山徑上坐著個樵夫。整座山綠樹蔥蓊,花香鳥語.如今許多夫婦情侶在山上種下的一棵棵值得紀念的“愛情樹”、“友誼樹”,成了山上的一道風景。祝家莊:祝英台的家院,一個很有氣派的祝府,依傍在波光粼粼的姚江之畔。莊院面積達2300平方米,馬頭牆角,青磚黑瓦,古樸典雅,大門上懸著一匾“簪府門第”,府內富麗堂皇,精巧古樸的園林建築無不體現出了這曾是富官宦的大家貴族的氣概。
文化活動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飛久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梁山伯與祝英台……”,梁祝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經1600年代代相傳,已經紮根民間,深入人心,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民間文化。
最早的梁祝古墓——寧波海曙區高橋樑山伯墓;
最早記載梁祝故事的地方志——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張津編纂的《四明圖經》;
最早記載梁祝故事的碑記——北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明州知府李茂誠所撰《義忠王廟記》(又稱《梁山伯廟記》);
第一部以梁祝故事為題材的電影——1926年由寧波人邵醉翁、邵逸夫兄弟導演拍攝;
第一本梁祝故事連環畫——1948年由寧波籍畫家張令濤創作;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祝》——1952年由寧波人徐進編劇、桑弧導演;
第一本梁祝故事說唱集——1954年由寧波人路工編輯完成;
第一個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家——寧波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那;
第一次全國性的梁祝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1987年在寧波舉行;
第一本梁祝故事集——1993年由本市民間文學研究專家周靜書與白石堅合作編寫;
第一個梁祝文化研究機構——1996年在寧波成立的中國梁祝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批准,組建中國梁祝文化研究會;
第一部綜合性的梁祝文化學術專著——《梁祝文化大觀》,周靜書主編,中華書局1999出版,已經被國家圖書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
最早的梁祝文化活動——2000年在寧波舉辦的首屆中國梁祝婚俗節;
第一次國際性的梁祝學術研討會——2002年在寧波舉辦。
社會意義
梁祝文化公園是以梁山伯廟為主體,以梁祝故事情節為主導遊線的風景旅遊名勝。曲折的迴廊上,梁祝文化碑林林立,與之不遠的讀書院,亭台樓閣,倚欄水榭,古色古香的庭院建築,大可領略江南園林的風貌。含蓄婉麗的“十八相送之路”讓人身臨其境,心靈其情。音樂廣場中矗立著高大潔白的梁祝化蝶雕塑,周圍成了有情人舉行婚禮的最理想場所。
繼第一、第二屆中國梁祝婚俗節的成功舉辦享譽海內外,第三屆國際梁祝婚俗節"也於2013年10月舉行,來自五湖四海的全球新人歡聚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