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狀幼蟲一種動物,原來包括線蟲綱、線形綱、棘頭綱、腹毛綱、動吻綱、輪蟲綱,它們寄生在人、家畜、家禽、農作物的體內,體壁由外到內包括角質層、表皮和肌肉層。角質層稍透明,是表皮細胞分泌的,具有抵抗寄主體內消化酶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桿狀幼蟲
- 外文名:Rod larvae
- 性質:生物
- 類別:動物
種類,蛔蟲,鉤蟲,蟯蟲,
種類
線形動物門是動物界中龐大而較複雜的一個門。原來包括線蟲綱、線形綱、棘頭綱、腹毛綱、動吻綱、輪蟲綱。它們都具有有原體腔、消化管有口和肛門、體表有角質層、沒有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等共同特點。不過,這幾類動物之間,也存在許多重大的不同之點。因此,許多學者主張把這幾綱各自列為獨立的一個門。這門動物寄生的種類很多,它們寄生在人、家畜、家禽、農作物的體內。寄生在人體內的除人蛔蟲、十二指腸鉤蟲外,還有蟯蟲、絲蟲、旋毛蟲等。寄生在家畜體內的有馬蟯蟲、豬蛔蟲等,寄生在家禽體內的有雞蛔蟲、雞蟯蟲等。小麥線蟲寄生在小麥植株內。
蛔蟲
蛔蟲的體壁由外到內包括角質層、表皮和肌肉層。角質層稍透明,是表皮細胞分泌的,具有抵抗寄主體內消化酶的作用。表皮由外胚層形成,是一層合胞體的結構,即細胞界限不明顯。表皮沿著背、腹和兩側的四條縱線向內側加厚,形成了背線、腹線和側線。表皮之內是由中胚層形成的肌肉層。肌肉層不連續,被背線、腹線和側線的突出部分分隔成四列。
在中胚層形成的肌肉層之內和內胚層形成的消化管壁之間的空腔,是原體腔。原體腔沒有被由中胚層形成的體腔膜所包圍,因此和真體腔不同。原體腔中充滿了體腔液。體腔液能將消化管所吸收的養料運送給體壁和生殖系統等,因此,在生理上有類似循環系統的功能。
蛔蟲的消化,呼吸和排泄
鉤蟲
鉤蟲是在我國分市很廣的一種人體小腸寄生蟲,特別在南方各省更為流行。成蟲用口腔吸附在寄主的小腸壁上,鉤齒咬破腸黏膜,吸食寄主的血液和組織液,同時分泌抗凝血酶,阻止血液的凝固。成蟲有不斷更換人體小腸壁上咬附部位的習性,造成腸壁斬老傷口流血不止,使寄主長期嚴重貧血、浮腫,喪失勞動力,甚至死亡。
鉤蟲是我國必須消滅的主要寄生蟲之一。鉤蟲的生活史是這樣的:成蟲在人體小腸中,雌雄成蟲交配後產卵,卵隨人的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在土壤中發育,孵化出第一期桿狀幼蟲,這種幼蟲在土壤中以細菌和有機物為食物,蛻皮後為第二期桿狀幼蟲。第二期桿狀幼蟲再蛻皮成為絲狀幼蟲。絲狀幼蟲口封閉,保留第二期桿狀幼蟲的皮在體外作保護。它在土壤中生活,當人的手或足與土壤接觸時,絲狀幼蟲就穿入皮膚,由血管經心臟到達肺,再穿過肺泡,經支氣管、氣管,到喉、咽、食道和胃,最後在小腸內發育為成蟲。雌雄成蟲交配後再產卵。人感染鉤蟲病是因為用未腐熟的大便施肥,或隨地大便,使絲狀幼蟲污染了土壤,後來人又赤足走過那塊土地或用手在那裡勞動,鉤蟲的絲狀幼蟲就鑽入了皮膚。
蟯蟲
蟯蟲是一種腸道寄生蟲,它寄生在人體盲腸、闌尾及其附近的腸中,最容易在兒童之間傳播。蟯蟲的成蟲乳白色,像一段白色棉線頭。雌蟲體長10—13毫米,雄蟲長約2—5毫米,尾端向腹側捲曲,呈6字形。雌雄蟲在人體小腸內交配後,雄蟲很快死亡,被排出人體外。雌蟲在夜間爬到人體肛門附近產卵,產卵後也即死亡。雌蟲產卵時刺激肛門,使患者失眠、疲勞。小孩感到癢時,用手搔摸肛門,蟲卵會藏在指甲內,如果飯前便後不洗手,用手取食時,就可能重新受到感染,這種感染方式稱為“自染”。蟲卵也可能在肛門口孵化,幼蟲再爬入肛門,到腸內寄生,這叫做“逆行感染”。另外,通過衣服、被褥甚至塵埃也可以感染。蟯蟲可引起患者食慾不佳、消化不良、腹痛,也可引起闌尾炎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