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芽枯病

桑芽枯病

桑芽枯病是由桑生漿果赤霉等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桑芽枯病多發生在早春桑樹發芽前後,發病枝條上的冬芽和傷口附近出現暗褐色油漬菱形或橢圓形病斑,枝條上部病斑較多。發病輕的僅在病斑部的冬芽枯死。嚴重時,病斑互相連線,環枝條一周,使病斑部以上的枝條枯死。

桑芽枯病是桑樹枝條上常見的病害之一,在中國分布於山東、遼寧、江蘇、浙江、安徽、廣東等省。該病發病嚴重的桑園,發病率可達40%以上,桑芽受害多,影響春葉的產量。

桑芽枯病的防治主要包括加強桑園管理和藥劑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芽枯病
  • 別名:桑樹芽枯病
  • 病原:桑生漿果赤霉 等
  • 危害作物:桑
  • 危害部位:枝條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桑芽枯病由真菌引起,已知有三種病原菌。常見種為桑生漿果赤霉(學名:Gibberella baccata);無性階段為桑磚紅鐮孢(學名:Fusarium lateritum)。分生孢子座上密生無色有隔的分生孢子梗,頂生鐮刀形,有3-5個隔膜的分生孢子。子囊殼座半球形,其上群生數個至數十個子囊殼。子囊殼球形或橢圓形,內生無色、基部有柄的棍棒狀子囊。子囊內長有橢圓形、無色。3個隔膜的8個子囊孢子。
桑芽枯病
病原特徵
此外,病原還有豌豆菌寄生菌。
(圖註:1.病枝;2.病原菌子囊孢子;3.病原菌分生孢子;4.營原菌子襄;5.病原菌分生孢子座;6.病原菌子囊殼子座。)

為害症狀

桑芽枯病由一種子囊菌寄生而引起,以中、上部枝條發生較多。在3~4月間,桑樹春季發芽前後,常在冬芽和傷口周圍產生紅褐色稍下陷的油漬狀病斑,而後慢慢擴大,並密生稍隆起逐漸突破表皮的粉紅色至橙紅色的肉質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發病後,易造成冬芽不萌發或發芽後芽葉急劇萎凋枯死,病斑在病枝上可在幾處同時發生,嚴重時病斑擴大環圍枝條,樹液流動被阻,病部以上枝條逐步枯死。皮層易腐爛散出酒精氣味。在氣候乾燥時病部常出現紫黑色顆粒,即病菌子囊殼。若病斑只限於一處,則易造成病部呈癌腫狀。

分布範圍

桑芽枯病分中國分布於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雲南、貴州、台灣各省,江蘇、浙江一帶尤為嚴重。

侵染循環

桑芽枯病病菌的分生孢子從傷口(蟲傷、葉痕等)侵入引起發病,在病斑部分形成分生孢子座並產生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飛散傳播,引起多次重複侵染。直到5~6月份,再在病部形成子座上產生子囊殼。子囊孢子成熟後於8~10月間陸續飛散,從桑芽附近的害蟲傷口侵入,以菌絲體在枝條上越冬。次年2月開始形成分生孢子座,並突破栓皮而外露。產生分生孢子後,又引起多次重複侵染,不斷使桑枝發病。

流行規律

影響發病的環境因素,一為易造成傷口的環境條件;一為造成桑樹生長不良栽培措施。而且多發生於蟲蛀、凍害、生長衰弱的桑枝上。另外,桑品種抗病力有關,如廣東桑、湖桑38號、嘉定桑和黃魯桑等品種較容易發病,梨葉大桑、桐鄉青等發病較少。

防治方法

加強桑園管理:應注意合理採摘秋葉,尤其幼齡桑園,一般應以保留上部1/3的葉片;早施秋肥,合理配施氮﹑磷、鉀肥,以促使桑樹生長健壯,增強桑樹的抗病能力。加強桑園治蟲,採摘秋葉要留葉柄,以防損傷冬芽,冬季結束,冬耕等操作避免枝條造成傷口,對已發病的桑園應及時剪去並燒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