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河溪鎮轄鄉。在潮陽區境東部,毗鄰西臚鎮烏石村。潮揭公路(省道)經此,有桑田港,東臨牛田洋,有客船通汕頭。主要地貌以平原為主。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桑田,創鄉於宋代,明、清時屬竹山都,解放前設桑田鎮,轄現在的桑田三村、西臚鎮的海田、後埔、烏石及半山區的內八鄉。現屬汕頭市潮陽區河溪鎮,桑田有中田、南田、西田三個村近3.7萬人。解放前以討海為生,改革開放後成為建築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桑田鄉
- 所屬地區:廣東省
- 郵政區碼:515164
- 面積:13.6平方公里
- 人口:3.7萬人
- 方言:潮汕話 潮陽口音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雙忠聖王宮、海堂觀、同心善堂
- 方言:潮汕話的潮陽口音
主要概況,社區劃分,桑田中學,文物古蹟,雙忠聖王宮,海棠觀,同心善堂,歷史紀事,主要特產,濕地示範,
主要概況
桑田鄉(SāngTián Xiāng)
名勝古蹟有雙忠古廟、天后宮、海棠寺、海棠觀、同心善堂等。主要物產有赤蟹、鰻鱺、沙蝦、姜薯等。
社區劃分
中田村:大東門社、小東門社、大西門社、小西門社
西田村:嶼東社、嶼西社
南田村:下寨社
桑田中學
桑田中學創辦於1986年,草創之初寄籬下於南田國小,1991年8月由桑田三村集資購買原西田國小校址供使用。共有教學樓一幢、教室9間,僅能開設6個教學班接納300多名學生。2004年,河溪鎮委鎮政府把解決桑田片區民眾入學難問題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決定易地建設桑田中學,並於當年動工建設。新學校占地面積56畝,總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建成辦公樓1幢、教學樓3幢、科技樓1幢、圖書館1座、禮堂1座、教師宿舍2幢、250米跑道的運動場1個,以及相關的教育配套設備,工程總造價約2000萬元。
桑田中學由鎮委鎮政府發動桑田籍企業家捐建,企業家林芬丁、林立澤、蔡壯欽、蔡興耀、李淑波、黃輝龍、林振雄、林漢通、吳盛元、吳茂利、吳學雄、林漢堅、林建華、林喜文、許漢茂、莫斌、林衍龍等眾鄉親紛紛回響,按圖紙認建。 新校區於2008年6月部分交付使用至今,各項配套工程現已正式投入使用。
同時創辦校刊《桑中月談》雙月刊,開設有教育教學、小荷初露、桑中吟台、鄉土人文、師生書畫、校園短波等欄目,反映學校的辦學思路及辦學成果,特別是挖掘鄉土人文,對傳播鄉土文化,進行鄉土教育起到推動作用。桑中吟台則通過發表詩詞作品來薰陶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文物古蹟
雙忠聖王宮
桑田雙忠古廟建於宋熙寧(1068---1077)年間,祀張巡、許遠二公。鄉人稱為“大老爺宮”或“大宮”。古廟背靠龜嶼,面向大湖山。立於廟前,則可見大湖山諸峰疊嶂,崔巍兀立,貌若盤上疊柑,自古傳謂“大吉來朝,地靈人傑”。
據清光緒甲申年《潮陽縣誌》載,宋熙寧年間,潮州府派軍校鐘英(潮陽人)帶貢入朝,道經睢陽,入雙忠廟齋拜,乞賜靈佑,夜夢得神告,後殿匱中有十二神像及一銅輥,賜予帶回。鐘英按夢中所指,果於廟內後殿匱中,得十二神像和一銅輥。當夜乘船而歸,拂曉便聽到岸上潮語聲,甚為驚異。原來已到潮陽之門辟(今潮陽關埠),遂上岸,於門辟山麓創“二聖宮”,再沿榕江南岸回潮陽東山,途經桑田,在嶼腳蠔殼堆旁創“雙忠古廟”。故有民謠曰:“一創二聖宮,二創蠔殼宮”。據清康熙四十六年《桑田雙忠古廟記》載,“縣道經於斯也,所經之時異香佳氣繚繞山嶼,露結雙廟二字於石上,鄉人異之,謂為雙靈所憑依,因而塑像立廟購產贍祭”。“蓋自此始,自是時和年登,民康物阜,凡有虔禱悉回響弗爽”。鄉民還相傳,創廟之時,朝有露結雙廟於石上,晚有蚊結雙廟於夜幕,皆謂雙忠顯靈也。
桑田龜嶼,古為賊寇據點,常出沒擾民,因忌憚古廟香火日旺,影響其立足,賊寇遂於康熙八年燒毀古廟。至康熙四十六年,鄉里賢達俊彥力倡重建,歷時半載而告竣。古廟聿新,鳥革翬飛。時縣令彭象升贈匾額,古廟猶添光彩,並據鄉民列名僉呈申訴,判強人所侵占廟產神業重歸古廟,準示勒石以杜勢占,以保神業。
南國春來早。桑田得改革開放之先機,農林與水產養殖並舉,商貿同建築施工俱興。艱苦創業,勤勞致富,百業俱興。公元一九八二年歲次壬戌在原址重修古廟,恢宏舊制,畫廊雕棟,美輪美奐。越六載,歲次戊辰,適逢景和年豐,政通人和,值嶼西而重開游神廟會之風俗,於正月初十、十一舉行盛大文藝遊行隊伍伴聖駕巡遊古寨。之後,七社輪值,規模年盛。又越十二載,年值嶼西,首復正月十二走老爺舊例。是時也,萬眾一心,盛況空前,物阜民康,百業興旺,呈現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象。
經有識之士多次向區文管部門申請,古廟於二00四年十二月被潮陽區批准為文物保護單位。鄉民倍覺榮幸,奔走相告,推舉成立“桑田雙忠古廟文物保護管理處”及其董事會,並於二00五年歲次乙酉四月初九舉行掛牌慶典,全鄉上下,歡欣雀躍,載歌載舞,共慶喜樂,永沐神光。
盛世修文史,鑒史知興替。國士無雙,忠臣不貳,激勵後昆,愛國愛鄉。喜得山嶼,鐘靈毓秀,人才輩出,物華天寶,振我鄉邦。
海棠觀
海棠古觀,原名嶼腳庵,是潮陽最早全真派道教點,位於河溪桑田馬鞍山南麓,始建於明末天啟五年(1625年),由桑田鄉人林朝傅倡建,谷饒鄉歲貢,林登施祖谷二十五石作為本觀香火之用,清初期間,為保護朝庭衛兵,受草寇燒毀。嘉慶十二年(1807)老道長日高重修,道光七年(1872)清庭仰釋揚道,古觀香火昌盛,日寇侵華後,鄉村被毀,古觀只存舊址,後由揭陽錢崗人黃宗惜道長護修,他受法於江祖師,並在羅浮山受戒,以醫德感應萬民,弘揚道法,供奉道祖太上老君;後由桑田鄉人林志全道長(俗名林典明)暫住持該觀;文革時期,神像全毀,古觀作為山林場所,古碑文失散,古觀破落不堪。
1992年,中國道協會長黃信陽、副秘書長袁志鴻到本觀訪問和指導,表示熱心支持潮汕道教事業的發展。一九九四年五月份,由宗教部門頒發宗教活動場所許可證,海棠古觀成為潮汕第一個道教開放點。古觀原來只有三百平方米的破屋,四周怪石嶙峋,後經林道長一番獨具匠心的設計和改造,現占地面積約六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古觀總體面積設計共分三進,前廳供奉“王靈官”即道教神明中的護法神,中座是“玉皇殿”,分戶門用木雕漆金門、龍翔鳳舞,殿內供奉一尊高為一丈零八寸的木雕漆金玉皇像,后座為“三清寶殿”,供奉原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二樓“大羅寶殿”供奉鴻鈞老祖,三樓“瑤池天宮”,供奉瑤池金母,東西兩側分別為“菩提洞”、“斗姥閣”、“藏經閣”、靜房和宿舍等,主體建築為仿古水泥、木雕混合結構,別具一格。另古觀素有雙龍集觀、企鳳展翼、龜蛇相會、石缽沉香、雙牛上山、水簾洞天、石鏡明台、石獅朝觀八大景點,隱藏於自然中,實而不華,令人嘆為觀止。古觀現已是鎮級文保單位,2000年被市文化部門評為文保先進單位。
同心善堂
創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原址在桑田南田村“新埔頭”媽宮隔鄰。由於宗旨正確,深得民眾信賴,至1921年社友增至300餘人。 文革時期堂址被拆除,改革開放後海內外善信捐資40餘萬元重新興建,1991年11月竣工,堂宇總面積809平方米。
主要事跡有:1921~1924年,修埋骷骸數百餘具;1931年農曆5月初六,由揭陽開往汕頭的“大興”號電船200餘人,駛至“狗吠頭”遭風浪襲擊而沉沒,該堂即組織30名水手前往協助打撈屍體,後獲“見義勇為”牌匾一塊;1993年收骷300多具;1994~1998年修無主客屍8具,恢復以來每年救濟40多戶困難戶總計大米2000餘斤,現金2000餘元,同時還開展施濟乞丐、組織春節慰問、施茶等福利活動。
歷史紀事
“余兼攝潮篆,有兩邑地方之責。且群賊多系潮人,桑田出海,廣澳劫奪,皆潮陽一縣之事。”
——藍鼎元撰《鹿洲全集》(上)P396,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
桑田處榕江出海口,傳古時有龜嶼浮於海,聚海賊,宋楊文廣曾剿賊於此。嶼山下建學校時曾挖出刀槍劍戟、馬骨等物。
主要特產
膏蟹是蟹類中的佼佼者,因其腹部呈赤褐色,故又有人稱為赤蟹。膏蟹以其腹中膏肥厚,味香可口,營養豐富,令人百食不厭,而遠銷國內外。
潮陽區河溪鎮(桑田)有“膏蟹之鄉”稱譽。這裡地處榕江出海口,有萬畝廣闊海灘,微生物和小魚蝦多,是膏蟹天然“牧場”和棲息之所。每逢漲潮,海蟹隨水游至海灘覓食,退潮時,這些傢伙樂不思歸,卻想找個低洼的地方當“安樂窩”,藏匿起來。河溪鄉民了解它的這一特性,從清朝末年就開始用“踏窟捉蟹”的方法,即用特製木屐沿海灘踏出一排排腳印,海潮漲時蟹隨水上來,退潮後捕蟹人用小網兜沿腳印一撈,便可撈上一隻蟹來。捕撈到的海蟹,如果腹部呈赤褐色,便是蟹中珍品膏蟹,否則是稍遜一籌的肉蟹。捕撈到的蟹如在一斤左右是成蟹,可直接食用或上市,如果是幼蟹,則需放到人工特築的蟹池裡飼養三個月或一年之後方能捕撈上市。
膏蟹煮熟後膏似蛋黃,味香可口,又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蛋白質,有破瘀消食之功能,是病後體弱者補品和受跌打傷者輔助療食。
濕地示範
2001年,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南中國海”項目協調處將汕頭海岸濕地列為濕地國際示範區時,河溪桑田鄉被列為示範點之一,具體示範內容為:水草濕地的恢復和保護;植被、鳥類資源調查與水質與土壤的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