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桑塔格(桑塔格)

蘇珊·桑塔格

桑塔格一般指本詞條

蘇珊·桑塔格(英文原名:Susan Sontag,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美國作家、藝術評論家。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芝加哥大學。著作主要有《反對闡釋》、《激進意志的風格》、《論攝影》等。

桑塔格的寫作領域廣泛,在文學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廣博的知識著稱。2000年,她的歷史小說《在美國》獲得了美國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

除了創作小說,她還創作了大量的評論性作品,涉及對時代以及文化的批評,包括攝影、藝術、文學等,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珊·桑塔格
  • 外文名:Susan Sontag(英文原名)
  • 國籍:美國
  • 民族:美利堅人
  • 出生地:美國紐約
  • 出生日期:1933年1月16日
  • 逝世日期:2004年12月28日
  • 職業:作家、藝術評論家
  • 畢業院校:芝加哥大學
  • 代表作品:《恩人》《火山情人》《反對闡釋》《激進意志的風格》《論攝影》
人物經歷,童年,青年,晚年,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創作特點,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童年

1933年1月16日,蘇珊·桑塔格出生於美國紐約曼哈頓。桑塔格出生後一直由祖父母撫養。她的父母常年在中國北方做皮貨生意,5歲那年,父親在中國患肺結核逝世。
蘇珊·桑塔格蘇珊·桑塔格
整個童年,蘇珊.桑塔格都在對文學書籍的陶醉中度過,她迷上了莎士比亞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維克多·雨果叔本華等人的作品。6歲時,她讀到居里的女兒依娃·居里(Eve Curie)寫的《居里夫人》,曾立志成為一個化學家,後來又希望成為物理學家。最後,她決定從事文學,成為一個作家。

青年

蘇珊·桑塔格很聰明,因為能讀寫,一開始上學就上了三年級。從北好萊塢高中畢業時,她才15歲。之後入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7歲時,遇到了28歲的社會學家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10天后,兩人閃電結婚。兩年後,她隨丈夫移居波士頓,誕下兒子戴維,同時考獲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和哈佛大學英語及哲學雙碩士學位。
1957年,她拿到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但四個月後轉赴巴黎大學,深受到法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的薰陶,在此期間,她閱讀了大量的歐洲哲學著作,並結識了一批先鋒藝術家,他們組成了一個由搖滾樂、新浪潮電影、新小說寫作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新興歐洲文化圈,蘇珊·桑塔格深深被其吸引,並從此愛上了電影。
蘇珊·桑塔格蘇珊·桑塔格
桑塔格26歲,她回到美國,回國之後便要求與丈夫離婚,並提出不要資助獨自撫養兒子戴維。離婚後,她攜帶了“70美元、兩隻皮箱以及7歲的兒子”來到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宗教學。這時的蘇珊·桑塔格依然混跡在紐約的先鋒藝術家和反文化的圈子中,對當時美國的小說不屑一顧。
1966年,桑塔格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論文集《反對闡釋》。這是桑塔格最廣為人知的一部作品,也是她成為美國“ 現有的目光最敏銳的論文家” 的奠基之作,評論的鋒芒涉及先鋒派文學、戲劇、電影,集中體現了“ 新知識分子”、“ 反對闡釋”,並以“ 新感受力” 重估整個文學、藝術的革命性姿態和實績。

晚年

20世紀70年代中期,桑塔格被診斷患有乳腺癌,她做了乳房切除手術。從她那痛苦的治療經歷中,她寫出了《疾病的隱喻》一書。
得病是蘇珊·桑塔格的思想的一個轉折點。生病前的蘇珊·桑塔格沉浸在文學藝術當中,在藝術思想中體現獨特的趣味和智慧。但生病後,為了治療,她穿梭於美國和法國的數家腫瘤醫院,見到很多和她一樣的病友,她開始認識到這個世界有很多隱喻和被遮蔽的真相。比如,人人都可能患的疾病和生病的人,卻在健康人的社會處於尷尬位置。患者沉浸在對疾病的幻覺中和他人的歧視中,自覺有罪。但蘇珊·桑塔格卻不認這種罪。她認為這是一個自古就有的疾病的隱喻,在隱喻中,患者和疾病都被妖魔化。
蘇珊·桑塔格從不為自己的疾病感到羞愧,更不妥協這種命運——最初診斷她患了癌症的醫生認為她逃不過這一劫。她接受切除手術,請求醫生讓她進行2年半的電療。兩年半後,她戰勝了癌症,同時發表了作品《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從文學作品和現實背景分析疾病的文化寓意及其深刻影響,探討“僅僅是身體的病”為何會變成道德批判,又為何會轉換成一種社會壓迫和歧視。
生病以後,蘇珊·桑塔格更關心眼前的世界。
蘇珊·桑塔格蘇珊·桑塔格
1982年,她在曼哈頓市政廳發表的演講里對進步人士進行了抨擊。在那次支持波蘭團結工會運動的集會上,她公然指責東歐的共產主義是“帶著人面的法西斯”。
1989年,她根據愛滋病的盛行,又寫下《愛滋病及其隱喻》。1992年, 桑塔格出版了《火山情人》,這是她二十五年來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書占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兩個月。
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4月,蘇珊·桑塔格在兒子的邀請下,來到塞拉耶佛。7月她決定再次回到塞拉耶佛,在那裡工作和生活一段時間。之後一位塞拉耶佛戲劇界的朋友邀請她導演一部戲劇。就這樣,她導演了貝克特的戲劇《等待戈多》,她在塞拉耶佛生活了將近3年。
進入21世紀之後,美國9·11事件以及之後的美伊反恐戰爭,更讓年近七十的蘇珊·桑塔格寫下了《真正的戰鬥與空洞的隱喻》一文,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
2000年,桑塔格出版最後一部小說《在美國》,該作基本上以十九世紀波蘭女演員海倫娜·莫傑斯卡為原形創作的。她移民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建立了一個烏托邦公社。儘管《在美國》獲得了國家圖書獎,但評論界對其毀譽參半。後來該書涉嫌剽竊,受到指責。
2004年12月28日,蘇珊·桑塔格逝世。

個人生活

1950年,桑塔格離開伯克利去芝加哥大學念書後,她和認識不到一個月的老師菲利普結婚,但是婚後的夫妻倆並不幸福。在她1947到1963年的日記裡面充滿了她對夫妻爭吵的徹底厭倦以及對婚姻的極度失望。按照桑塔格自己的說法,和菲利普之間既沒有通過隱私和孤獨才能獲得的自我提高,也沒有伴隨著激情而來的輝煌和英勇的自我失去。這樣的紐帶終究會被自己扯破。兩人終於在1957年9月離婚,桑塔格也一直沒有再婚。離婚後的兩人還曾為爭奪兒子的撫養權鬧的很不愉快。
蘇珊·桑塔格蘇珊·桑塔格
在2000年接受《衛報》的採訪中,桑塔格承認說自己愛過9個人,其中5位是同性伴侶,4位是異性伴侶。

主要作品

中文名英文名體裁出版年
恩主
The Benefactor
小說
1962
l, etcetera
小說
1963
Against Interpretation
論文集
1966
Death Kit
小說
1967
《激進意志的風格》
Styles of Radical A11
論文集
1969
《食人生番二重奏》
Duet For Cannibals
劇本
1969
Brother Car1
劇本
1971
《在土星星象下》
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論文集
1972
論攝影
On Photography
論文集
1977
Illness as Metaphor
論文集
1978
《愛滋病及其隱喻》
AIDS and Its Metaphors
論文集
1989
《我們生活的方式》
The way We Live Now
小說
1991
《火山情人》
The Volcano Lover
小說
1992
《床上的愛麗絲》
Alice In Bed
劇本
1993
在美國
In America
小說
2000
《重點所在》
Where the Stress Falls
論文集
2001
《旁觀他人的痛苦》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論文集
2003

創作特點

桑塔格許多的所謂的論文集可以稱為散文集或者隨筆集,因為桑塔格寫作風格較為奇特,她以一種散文形式來寫論述性質的東西,風格上不受論文的局限,還可以傳達出她的女性敏感細膩的感受來。她行文很少有注釋,書寫完後也沒有參考文獻,只管放筆而談.桑塔格酷愛格言式的表達方式,這與她推崇尼采、本雅明以及羅蘭·巴特寫作風格有很大關係,或者說,她對格言式的喜歡使得她偏愛本雅明以及尼采等人的行文風格。
蘇珊·桑塔格蘇珊·桑塔格
“反對闡釋”是桑塔格的基本立場,提倡藝術色情學其目的是要達到拓展“新感受力”,而感受力是對形式的感受力。接下來形式就自然而然成為桑塔格選擇通向此目的的道路。在桑塔格的論述中,她通常把形式與風格等同視之。

獲獎記錄

文學類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3德國書業和平獎《在美國》獲獎
2001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在美國》獲獎
2000美國國家圖書獎《在美國》獲獎
1977國家書評人評論組首獎《論攝影》獲獎

人物評價

“桑塔格總是能讓筆下事物煥發新意,即使是不同意她觀點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她文字的魅力。”(《新共和》雜誌文學編輯萊昂·威瑟提爾評)
桑塔格的去世,讓人們失去了評估未來美國和世界重大事件的一個清晰尺度。更少了一個如此清楚冷靜並具有良知的人。(翻譯家黃燦然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