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刊節】布朗族的年節,在農曆清明後十日左右。節日裡要舉行各種活動。西雙版納布朗族的主要活動是潑水,叫“厚南”(潑水節);臨滄地區布朗族的主要活動是堆沙,叫“過賽”(堆沙節);瀾滄縣布朗族的主要活動是插花,叫“喲布代”(插花節)。總的都叫“桑刊”(或“宋刊”),是來自佛教的一個詞語。
節前,趕製新衣,炸考嘭(米花),蒸紅糖糯米糕,運自沙。
臨滄地區布朗族於節日這天,在佛寺前的菩提樹下,用竹篾圍成直徑二公尺長的圓圈,把沙傾進圈裡,一層一層往上堆,形成塔狀,高約三、四公尺,頂端插一支懸著長條佛幡的竹竿。竹竿長五公尺左右,佛幡用黃布做成,上綴圖形。堆沙有兩種傳說:一說,從前,布朗族和傣族敬佛,獻的是糯米飯和豬肉,佛總是說吃不飽,而漢人獻佛,在供飯中摻進砂子,佛卻說吃飽了。以後,布朗族和傣族就在新年裡堆沙,讓佛吃飽。另一說是為了悼念披洪水淹死的烏鴉媽媽。在運沙的同時,人們還從山上采來連枝帶葉的鮮花,主要是“朗刊蘭”(金石斛花)。人們手執鮮花,集隊進入佛寺,把花枝插在沙塔上,又把帶去的米花、糯米糕、芭蕉、花枕、玻璃鏡等物獻給佛爺。插完花,老人進殿堂賧佛,少男少女聚在一處,丟包,或對唱情歌。太陽偏西時,在場上表演各種佇列,叫“走陣勢”.手腳高妙的男予還單獨衷演拳術,或者對打,博湛眾人的喝彩。節日的第二天,青壯年“攆山”(狩獵),婦女在家做食物,老人喝酒聊天,青年男女唱歇跳舞,談情說愛。
西雙版納布朗族在節日的第一天要舉行迎接太陽的隆重儀式。當天黎明時分,人們穿著盛裝,端著盛米、鹽、肉和芭蕉的小篾桌,奔向寨頭新搭的彩棚。在彩棚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往往是村寨頭人“召曼”)面向東方,主持迎接太陽的典禮。人們迎著朝陽放聲歌唱,盡情跳舞。早餐後,人們列隊,載歇載舞到佛寺去堆沙、插花、浴佛。然後,用樹枝醮水向老人恭敬地滴灑、祝福。接著,青年男女和小孩互相潑水。關於潑水節的來歷,西雙版納布朗族中流傳著一個“一乇女除魔”的故事。在節日裡,除了潑水節外,青年們還丟包、打竹球、唱歌、跳舞。
解放後,布朗族的桑刊節活動內容有若干改變。如把向佛爺獻禮改為向寨里老人送禮,把過去大家湊錢、湊米、殺豬宰羊祭祀山神,祁求豐年的活動改為吃“團結飯”等。現在的桑刊節已成為民眾性的文娛、體育活動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