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桐城賦鼎
- 流派:桐城賦派
- 代表人物:潘承祥
- 類別:國學
人物,詳細信息,著作,辭賦創作歷程,潘承祥思想,評價,
人物
詳細信息
《中國當代思想經典》入刊文字稿曰:“DD2542潘承祥,字龍鳳,筆名雷池賦翁,網名PCX888。男,漢族,1965年9月24日出生於桐城派故里。嗜古文,喜鴻詞,擅辭賦,尤工長賦。系“桐城賦派”創始人,“中國新辭賦駢文運動”首要發起人之一。現為中華辭賦創作與傳播中心主任,中國雷池辭賦研究院院長,辭賦作家,駢文作家,中華辭賦網總編,中國駢文網副總編,天涯社區辭賦論壇總版主,國家財政系統公務員,會計師,經濟師。特聘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期3年。特邀擔任《科教興國》編委、《雷池文化》記者、北京炎黃出版社高級編審、《經濟論壇》副主編等。截至目前:已撰寫經濟論文、雜文、散文2000餘篇。吟詩填詞280餘首,大部已佚,尚存70多篇。撰辭作賦50餘篇,擬作100篇。
著作
代表作有:《安慶賦》、《望江賦》、《懷寧賦》、《太湖賦》、《樅陽賦》、《潛山賦》、《岳西賦》、《宿松賦》、《桐城賦》、《饅鄉賦》、《網際網路賦》、《花亭湖系列十賦》、《討伐賦》、《潘書記賦》和《溫嶺賦》系列四等。其賦作,用典多多,豪邁大氣,極善鋪陳,篇幅宏大,氣勢恢弘,風格卓異。名噪一時,聲嗓華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行業科學研究會,中國亞洲新經濟研究學社,中華商務協會,中國科技報研究會,北京國際交流協會,香港國際關係研究院,香港皇家國際研究院,台灣聯誼會,世界傑出華人協會,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發現雜誌社,山東作家協會,四川科技經濟研究院和《安徽財會》等40多家單位均發來電函,盛情邀請他做學術交流報告、出境考察和訪問講學。並分別授予其榮譽理事、理事、榮譽博士、行業高級研究員、榮譽院士、行業著名專家與中國百名行業風雲人物等稱號。其思想編入《中華名人大典》、《中國當代思想經典》、《世界英才典籍》,《當代風雲人物》和中華辭賦網及中華名人網等。”。
辭賦創作歷程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一《花亭湖賦》序◎潘承祥 2006-3-26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二《花亭湖地輿賦》◎潘承祥 2006-3-26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三《花亭湖氣概賦》◎潘承祥 2006-4-5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四《花亭湖山水賦》◎潘承祥 2006-4-5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五《花亭湖人文賦》◎潘承祥 2006-4-5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六《花亭湖佛禪賦》◎潘承祥 2006-4-5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七《花亭湖經濟旅遊賦》◎潘承祥 2006-4-5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八《游花亭湖有感賦》◎潘承祥 2006-4-5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九《花亭湖小賦》◎潘承祥 2006-4-5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十《花亭湖賦》◎潘承祥 2006-4-5
· 【花亭湖系列十賦】之十一《大花亭湖賦》◎潘承祥 2006-4-5
· 【花亭湖賦】(簡)◎潘承祥 2006-5-14
· 【潘書記賦】◎潘承祥 2006-8-28
· 【桐城賦】(雅潔版)◎潘承祥 2006-8-31
· 【桐城賦】(芳華版)◎潘承祥 2006-8-31
· 【文都賦】◎潘承祥 2006-8-31
· 【與網管(官)桐川閣下書】◎潘承祥 2006-9-3
· 【與吾弟承玉書】◎潘承祥 2006-10-7
· 【江鎮賦】(並序)◎潘承祥 2006-11-15
· 【<雷池杯大賽>序】◎潘承祥 2006-11-27
· 【中華頌】◎潘承祥 2006-12-1
· 【壯哉!中華】◎潘承祥 2006-12-1
· 【網夢賦】◎潘承祥 2006-12-3
· 【桐城派四祖傳記之一·戴名世列傳】◎潘承祥 2006-12-26
· 【桐城派“五祖”新說】◎潘承祥 2007-1-12
· 【伐桐邑張君檄】◎潘承祥 2007-1-14
· 【毛依賦】(並序)◎潘承祥 2007-2-14
· 【潘承祥自賦(並序)】◎潘承祥 2006-1-17
· 【潘承祥自序】◎ 潘承祥 2006-1-17
· 【<潛山賦>序】◎潘承祥 2006-10-27
· 【潛山賦】◎潘承祥 2006-10-19
· 【天柱山賦】◎潘承祥 2006-10-19
· 【李公賦】◎潘承祥 2006-8-28
· 『網賦』同題徵文之《網賦》序◎潘承祥 2006-3-12
· 『網賦』同題徵文之《網路情緣賦》◎潘承祥 2006-3-12
· 『網賦』同題徵文之《網際網路賦》(縱版)◎潘承祥 2006-3-12
· 『網賦』同題徵文之《網際網路賦》(橫版)◎潘承祥 2006-3-12
· 【望江賦】(並序)(縱版)◎潘承祥 2006-1-23
· 【望江賦】(並序)(橫版)◎潘承祥 2006-2-23
· 【懷寧賦】(縱版)◎潘承祥 2006-1-31
· 【懷寧賦】(橫版)◎潘承祥 2006-2-23
· 【饅頭賦】(並序)◎潘承祥 2006-1-17
· 【討伐賦】◎潘承祥 2006-4-20
· 【安慶人文賦】◎潘承祥 2006-1-17
· 【望江人文賦】◎潘承祥 2006-1-17
· 【懷寧人文賦】◎潘承祥 2006-2-4
· 【太湖人文佛禪賦】◎潘承祥 2006-2-12
· 【太湖賦】(並序)(縱版)◎潘承祥 2006-2-28
· 【太湖賦】(並序)(橫版)◎潘承祥 2006-2-23
· 【安慶賦】◎ 潘承祥 2006-1-17
· 安慶九賦系列之二·【望江賦序】◎潘承祥 2006-4-6
· 安慶九賦系列之二·【望江賦】◎潘承祥 2006-4-6
· 安慶九賦系列之三·【懷寧賦】◎潘承祥 2006-4-6
· 安慶九賦系列之四·【太湖賦序】◎潘承祥 2006-4-6
· 安慶九賦系列之四·【太湖賦】◎潘承祥 2006-4-6
· 安慶九賦系列之五·【樅陽賦】◎潘承祥 2006-5-4
· 安慶九賦系列之六·【潛山賦】◎潘承祥 2006-6-8
· 安慶九賦系列之七·【宿松賦】◎潘承祥 2006-6-8
· 安慶九賦系列之八·【岳西賦】◎潘承祥 2006-6-8
· 安慶九賦系列之九·【桐城賦】◎潘承祥 2006-6-8
· 【雷池賦】◎潘承祥 2006-1-17
· 樅陽六賦系列之一·《樅陽賦》序◎潘承祥 2006-1-31
· 樅陽六賦系列之二·《樅陽山嶽賦》◎潘承祥 2006-4-30
· 樅陽六賦系列之三·《樅陽川水賦》◎潘承祥 2006-4-30
· 樅陽六賦系列之四·《樅陽人文賦》◎潘承祥 2006-4-30
· 樅陽六賦系列之五·《樅陽賦》◎潘承祥 2006-4-30
· 樅陽六賦系列之六·《大樅陽賦》◎潘承祥 2006-4-30
· 《家在懷仁》序(修訂稿) 2006-6-2
· 【《家在懷仁》序】 2006-5-30
· 徵文系列一賦之【太湖山賦】◎潘承祥 2006-6-20
· 徵文系列二賦之【溫嶺賦】◎潘承祥 2006-6-20
· 徵文系列三賦之【太平賦】◎潘承祥 2006-6-20
· 徵文系列四賦之【游溫嶺感賦】潘承祥 2006-6-29
· 【岳西賦】◎潘承祥 2006-1-31
· 【宿松賦】◎潘承祥 2006-1-31
· 【桐城派賦】◎潘承祥 2006-2-11
· 【黃梅戲賦】◎潘承祥 2006-2-11
· 【陳獨秀賦】◎潘承祥 2006-2-11
· 【武昌湖賦】◎潘承祥 2006-2-11
· 【小孤山賦】◎潘承祥 2006-2-11
· 【振風塔賦】◎潘承祥 2006-2-11
· 【安徽賦】◎潘承祥 2006-2-11
· 【南京賦】◎潘承祥 2006-2-11
· 【上海賦】◎潘承祥 2006-2-11
潘承祥思想
◎人生之格言:英雄不問出身,是金子在哪裡都發光。
◎做人之座右銘:“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罷”。
◎處世之方式:“想已所想,做已願做。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為文之方法:博覽群書,涉獵瀚海,汲取精華,去其糟粕。擷百家之長於一身,糅千家之精於一體。
◎做人之美德:“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脯之義。感恩圖報,結草銜環。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哲學之理念:“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出污泥而不染,膽大而不妄為”。
◎追求之目標:竭力鑽研辭賦,靜心撰寫辭賦,努力宣傳辭賦,為弘揚光大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辭賦文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所不辭。
評價
正如作家日不落先生所言:“唏噓矣!桐城辭祖,帝出三江海口;雷池賦翁,壯歌五嶽廟鼎。大別山也,西北浮雲太極;揚子江也,東南孔雀凰集。於是:三祖畢,留話足;文派蕪,賦派出。何以謂之?因有鯤來南海,潘承祥也;因有聖出花亭,桐城鼎也。天柱山高,月照千秋國學;長江浪遠,日載萬代辭闋。潘君賦指網路,開宗立派;賦祖墨染桐城,春來銅台。千古江山,誰曾吟詠巷陌;萬里明月,誰曾懷思秦娥。漫筆平民疾苦,哀愁風雨;潑墨黎庶苦樂,憤怒奸俎。夫潘翁以德載道而暖人間辭賦,是為宗師也。何以謂之?文如其人,引領網路國學;賦如其人,心繫中華辭賦。《桐城賦》,洋洋灑灑雲天;《安慶賦》,窈窈窕窕花間。龍出滄海呈祥,恩典九土;神羨桐城禪賦,望江樓主。嗟夫!吾嘗曰:“桃園結義者,當為潘也!”。吾遭峨眉之劫,潘翁相助;吾遇天涯之難,雷翁震怒。出峨眉,轉天涯,飲網路,到桐城,研辭賦,嗜國學,予知足矣。引路途者,師長如兄潘也;賜光明者,聖人賦翁祥也。生為賦生,其志不可奪也;德堪孔孟,其節不可摧也。竹之魂魄,冰雪怎可品悟;山之偉岸,雲霧豈能解讀。生也千古,去也千古,食五穀非凡人,飲書香亦布衣。賦中自有春色,潘翁宏文;賦中更存米粟,桐城無倫。楚有屈平投江,楚人情懷;宋有岳飛刺字,月色蒼白。故:桐城賦派,非池沉積之石;桐城賦鼎,非地泥濘之史。桐城賦鼎,當為乾坤潮流;桐城賦鼎,當為國學泰斗。”。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應包括桐城市、樅陽縣和安慶市宜秀區等地區),故名。桐城文派理論體系完整,創作特色鮮明,作家眾多,作品豐富,播布地域廣,綿延時間久,影響深遠。 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主要人物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之外,還有方氏門人雷鉉、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陳大受、李學裕,劉大櫆門人錢魯斯、王灼、吳定、程晉芳等,姚鼐門人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等。追隨梅曾亮的還有朱琦、龍啟瑞、陳學受、吳嘉賓、鄧顯鶴、孫鼎臣、魯一同、邵懿辰等。道光鹹豐年間,曾國藩鼓吹中興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諸老,氣清體潔”,“雄奇瑰瑋之境尚少”,欲兼以“漢賦之氣運之”(吳汝綸《與姚仲實》),承其源而稍異其流,別稱“湘鄉派”。 桐城派的“載道”思想,適應清朝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義法”理論,也能為“制舉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長盛不衰。他們在矯正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方苞《書柳文後》)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編選《古文辭類纂》,流傳尤廣。 200餘年前的桐城文派不能一概否定,正如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說“不能以其末流之墮落,歸咎於作始”。桐城文學,便轉折到了現當代歷史階段。“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是對桐城的讚譽,同樣當代桐城文學仍然生機蓬勃,尤其以潘承祥先生創立的中國桐城賦派為代表。桐城賦派的作家群,站在桐城豐厚的文化積累上,透過文化地域政治這些表層的東西,以桐城賦的新形式,創造了桐城文化的又一個活躍蓬勃的時期。桐城辭賦文學是人學,桐城辭賦作品應該能夠反映一個時代深處真實的東西,引起人們對生活、社會、時代、以及生命的思考。當代桐城辭賦文學,以社會百科全書的規模記錄社會變遷和歷史滄桑,具有永久的價值。學者王澤生選集,系統化地總結了桐城辭賦作家的創作實踐;潘承祥大師的作品最為經典。當代桐城辭賦文學,原汁原味。既反對形式上擬古傾向,又主張生活創造,對唐宋清以來古文運動作出了新的詮釋,在桐城文學史上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