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姓氏源流,代表人物,
姓氏源流
吳興姚氏自西漢末遷居江南到北魏時期,逐漸壯大開來,成為當地名門望族,並反向中原內地回流。至唐代初期,流播遍及浙江、江蘇、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廣東、四川、安徽、湖北等地,逐漸演化出“陝州姚”(河南三門峽)、“桐城姚”(安徽桐城)等分支。唐代以後,顯於後世的主要有三支:吳興姚、陝州姚、桐城姚。
按《桐城縣誌》:麻溪姚原籍浙江省餘姚縣,其先祖姚勝三隨父官居安慶,後在桐城大宥鄉麻溪河畔落戶。傳至姚旭,明景泰二年(1451)舉進士,官至雲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告老還鄉後,定居縣城,78歲卒。自此名哲繼踵,遂為世家。
查麻溪姚氏族譜,姚氏大約在元至元年間遷入桐城。至元年號有兩個,一在元初,即前至元;一在元末,即後至元。姚瑩在《麻溪姚氏先德傳》中說:吾祖自餘姚元季遷桐城,余前事莫可考。桐城始得著者曰勝三公,居大宥鄉之麻溪,故為麻溪姚氏。元季遷入,顯然這個至元就是後至元了。這個時間是確切的,為元順帝妥歡帖睦爾襲用其先祖忽必烈的年號,共行用六年(公元1335~1340年)。也就是說桐城麻溪姚氏大約在1335年到1340年間遷入桐城。遷桐時間,顯著晚於桂林方氏,而稍早於瓦屑壩移民。
麻溪姚氏一世祖姚勝三祖籍餘姚,因其父宦居安慶,故隨父來皖。他偶然發現桐城麻溪河畔風光秀麗,適合居住,便隱居於麻溪。其後紅巾軍起義,江淮大亂。而麻溪地處偏僻,可作桃源避秦。麻溪,在今樅陽縣錢橋鎮。舊屬桐城東鄉大宥鄉,後改屬北鄉桐積鄉。
代表人物
勝三傳子華,子華傳仲義,仲義傳顯。姚瑩在先德傳中說:四代皆有隱德,孝友力田,讀書好義,施予無吝。這是典型的桐城耕讀傳家之風,或許是受婺源移民的影響吧。到了第五代姚旭的時候,舉進士,官雲南。致仕後定居縣城。自此後,碩宦名儒輩出、人文蔚起,躋身縣城五大世家張姚馬左方之列,成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於仕宦,與顯赫的桐城張家並稱“張姚”,清代有“桐城張姚二姓,占卻半部縉紳”之說。於文學,姚家代有傳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稱“方姚”,成為桐城派的代名詞,舊時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語。在姚旭中舉大約三百年後,公元1731年,麻溪姚十六世孫姚鼐出生於縣城南門的樹德堂,後移居北門初復堂。今桐城中學內銀杏樹,為姚鼐在其書齋惜抱軒外親手所植。公元1785年,麻溪姚十八世孫姚瑩出生於城北寺巷口,即今慎宜軒。類似麻溪姚氏,發跡後舉族遷入縣城的例子也很多,比較典型的還有桐城左氏、麻溪吳氏、查林齊氏、魯谼方氏等。這些都是移民遷徙的繼續。後世,這些張姚馬左方氏大族人口增多,再度從縣城遷往他地,更是遷徙的進一步發展了。
姚范曾祖姚文然,明崇禎進士。清順治三年任國史院庶吉士,轉任各科給事中。康熙十五年任刑部尚書:以疏言敢諫、寬平刑律著稱。家教甚嚴,“後嗣彌盛,名賢相踵。” 姚范的祖父姚士基,是姚文然第四子,名宦,以慈愛為治,創家慈堂。
姚范早孤,博涉多聞,嘗與葉酉、劉大櫆、方澤等約登樓共學,期十年不下,為舉世不好之文。得方苞為文義法,其文沉邃幽古,絕去依傍,自成體勢,務求精深,不事藻飾,力追古人而得其閫奧。又學問博洽,擅長考據,於經傳子史無不綜貫。
姚范從子(侄)姚鼐,親受文法於劉大櫆、姚范,本所聞於家庭師友,間者益以自得,治之益精,所得實臻古人勝境,加以才藻縱橫,遂顯名天下,為一代宗主。其文高簡深古,才斂於法,氣蘊於味,尤近司馬遷、韓愈。所選《古文辭類篡》七十四卷,為海內所傳誦,是以言古文者,益推桐城為正宗。姚鼐曾參加過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後致力於教育,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但主要成就在散文上。他提倡 “義理”、“考證"、“辭章”三者相互為用,其為文“以神、韻為宗”,在散文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與方苞、劉大櫆一起,創立了清代散文最重要的流派——桐城派,並將桐城派推向最高峰,同時也將吳興姚氏推上姚姓“第一名門”的地位。
姚范之孫姚睽,家貧,客游為書記。詩、古文詞、經學頗得姚范精粹,好有用之學,史事尤熟。
姚鼐之子姚景衡,師事姚鼐、劉大櫆弟子桐城方績,刻苦力學,於詩文尤用意。所撰多至數百篇,悉有法度,才筆超軼,雄氣過於其父。
姚鼐從子姚寬,師事鼐,受古文法。後復師事景衡。
姚鼐族孫姚柬之,師事鼐,受古文法,早聞緒論,以文學知名。
姚鼐族孫姚允之,師事鼐。受詩、古文法,工詩、畫及八分書。接姚鼐之後,重修《姚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