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武陵桃源,地理概況,位置,景界,區劃,地質地貌,地殼岩層,地貌發育,山川特徵,水文氣象,水域,溪流,氣候,生態症狀,森林植被,古樹名木,野生動物,大氣質量,地震影響,發展,現狀,
歷史
桃花源風景區坐落在三一九國道旁,湖南境內,風景幽寂,林壑優美。據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
上古
唐堯時,善卷先生由
中原南下,隱居在與桃花源一水(
沅江)相依,相距不足百里的今常德德山,這位
虞舜以天下相讓而受德高望重隱者,給湘沅之地帶來了中原文化,人們把他隱居的山稱為“德山“,因而民間流傳有“常德德山山有德“之說。善卷先生晚年經桃花源到
漵浦,寓居廬
峰山,後又移居大酉山,常往來於兩地,影響和教育兩地人民。
夏,商兩代,這裡屬百濮。同朝時,周成王大封諸侯,封熊繹為楚子。楚國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稱。楚國處於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開拓疆土。於是楚子侵占百濮,將這一帶改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內。春秋後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
桃源縣境內築了采菱城。從發掘出的采菱城遺址來看,桃花源這一帶雖屬南荒,但開發較早,文化相當發達。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黃歇初封於武陵,曾把這一帶治理成禮儀之邦。加之物腴糧豐,桃花源這一帶後來便成秦時避難場所。公元前3世紀,偉大有愛國詩人楚三閭大夫屈原被除頃襄王流放於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後塵,在沅江一帶流浪很久。“乘令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蘭“(《離騷》),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寫照。他從枉渚(德山)出發,溯沅江經桃花源至辰陽,最後入漵浦居留了很久。現常德還有以他的官職命名的“三閭橋“,“三閭巷“。他繼承和發展了楚文化,在長期流放生涯中,到處行呤,創造了騷體文學,上承國風雅頌,下吸
楚風民謠,獨樹一幟,成為南方文學之祖和我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今桃花源之地被納入黔中郡。西漢初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轄13個縣,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
沅江流域以西,貴陽東部及廣西
三江,龍勝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臨沅縣境內,當時叫烏頭村。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五溪“蠻“,曾駐軍烏頭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馬援石室“以及他曾設帳蓬的“營盤洲“。他的將士曾患瘟疫,當地老百姓獻“三生湯“(即
擂茶)為將士治癒瘟疫,因而桃花源這一帶,留下關於擂茶的傳說和以擂茶待客人的習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後兩年,即東漢建武帝二十六年,從臨沅縣中析置沅南縣,禁屬武陵郡,桃花源屬沅南縣三國,兩晉,南北朝,桃花源均屬武陵郡沅南縣。就在這一歷史階段的晉代(公元前3世紀中葉至5世紀初),桃花源這處山水風光地便開始有了建築。明陳洪謨編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載:桃源觀,晉人建。“道觀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樹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繽紛,美不勝收之處。南北朝宋初二年(公元421年),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下了千古傑作《桃花源詩並序》,他用浪漫主義的大手筆構造了一個沒有紛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豐衣足食,怡然自樂的理想王國--桃花源,反映了人民民眾和平寧靜,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體現了人民民眾對黑暗社會的抗議。陶淵明從小受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國寡民“的思想的影子。
陶淵明繼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風“,《桃花源詩並序》問世之後,石破天機,使桃花源聲名大起,現實中的桃源山,桃源觀,
桃花山,桃川宮(即桃源山濱臨之沅江一帶)等名勝景物隨之暇邇聞名。
惜桃源觀於隋末被兵所毀,但風光秀麗的桃源山,桃花山卻依然爛漫在奔流不息桃川之濱,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世人的心中。當朝,應武陵郡。改郞洲。合臨沅。沅南。漢壽3縣為武陵縣,桃花源屬武陵縣。 進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開發。唐初,大約公元730年,於桃花源重建桃源觀,並免除附近20戶農民的徭稅(公元748年)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戶賦稅。桃源觀道人瞿柏庭,在桃源山建壇,和瞿仙館。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桃花源以道觀為主的建築群已具一定規模,並由官方確定下山界範圍,據狄中立於
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所撰《桃源觀山界記》稱:東西闊七里,南北長九里,東至廝
羅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廻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縣。“在唐代,桃花源進人初興時期。特別是在元和初年(公元807年左右),著名文學家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時常到桃花源瀏覽,題下《桃源佳致》並刻碑之後,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這晉代留下的名勝古蹟和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為之嚮往和探尋。桃源觀道士
陳通微與道友王志言乞準隨武陵太守,將桃源觀改為石級祠壇,並配置多處建築,使桃花源愈展名勝姿容。
“晉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陶淵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所說的“武陵”便為今日的湖南省常德市之古稱。
桃花源景區始建於晉代,到唐宋時發展到鼎盛階段,在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以後又開始復興。歷代以來,孟浩然、李白、韓愈、
蘇軾等大文豪都曾到過這裡並留下墨寶。現的桃花源景區內開發了桃仙嶺、桃源山、桃花山、
秦人村等,景區面積達到了150多平方公里,同時還有沅江風景線、戰國彩菱城遺址、熱市溫泉等可供遊覽。如果你對那些新建的
亭台樓閣不感興趣,也至少可以享受到寧靜的田園風光,那裡的自然風光還是不錯的,臨沅江,靠群山,古樹修竹遍面,《桃花源記》里所描繪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意境尚可尋覓。此外,沅江自西向東流向
洞庭湖,流經桃花源風景區將近70公里,這一帶的沅江既有三峽之險,又有
富春江之秀,更為桃源增添了不少美景。
桃花源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古代
道教聖地之一,有第三十五
洞天、第四十六
福地的
美謚。千百年來,桃花源鹹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桃花源、關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江澤民主席視察桃花源並題字。
武陵桃源
名稱來源:《
桃花源記》載
武陵人故事,清同治《武陵縣誌》載:“漢索縣城,武陵郡治焉”。據《常德文物志》記載:索縣
漢代城,位於常德市東門外的斷港頭鄉城址村。三國時的
武陵郡,治所仍在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和鼎城區的大部),初屬蜀,後屬吳。西晉時期,武陵郡的建置及所轄地區基本上無大變化。南朝
劉宋(420—479年)時期,
武陵郡所轄地區仍無大變化,只是武陵郡原隸屬荊州改為隸屬
郢州(州治武昌縣)(見《宋書·州郡志》)。
因此漢晉的武陵郡治 就在今常德市(今武陵區左右)。
蕭齊(479—502年)時期,武陵郡治遷往沅陵,(見《南齊書·州郡志》),
蕭梁(502—557年)時期,武陵郡治仍遷回臨沅,並升武陵郡為
武州。(見《
隋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讀史方輿紀要》)。陳朝(557—589年)時期,析原武陵郡所屬中上游地區的
沅陵、辰陽、
黔陽、遷陵、鐔成、酉陽、
舞陽設定
沅陵郡;而沅水下游地區的臨沅、沅南、漢壽、
龍陽4縣為武陵郡,郡治臨沅。其間,陳太建七年(575年),曾將梁在武陵郡地區設定的武州改稱
沅州,下轄武陵、南義陽、
南平、藥山等郡。西漢到陳朝,武陵郡的轄區已大為縮小。此後,隋唐
朗州、
武陵郡、宋鼎州、元
常德路、明清
常德府的轄區,基本上都與陳朝武陵郡相同。
山脈歷史:武陵郡山脈多,漢晉時期沒有統一冠名,後人才劃分
雪峰山(以雪峰山之名統一指稱這個大山脈還是民國時期的事情,至今只有百年歷史)和
武陵山,而湖南省地圖上的武陵山沒到重慶市,但重慶把自己的山脈劃歸於
武陵山區,擴大了概念。就如
越城嶺一樣,早期指一個軍事要塞的小山嶺,後來擴大範圍指一個大山,再後來再擴大指山脈,現在有的人用它指幾個山脈的整合。
地理概況
位置
桃花源,亦稱桃源山,雅稱“世外桃源”。春秋戰國時期,該區先屬楚國黔中地,後屬秦國黔中郡。《後漢書》載:黔中郡於漢高帝五年(前202)更名武陵郡,“在洛陽南二千一百里”。陶淵明《塗口》詩稱:“遙遙至南荊”,即此。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在朗州武陵縣。宋《輿地廣記》云:“乾德元年(963)析武陵縣置桃源縣。有桃源山。明《一統志》載:桃源山在常德府桃源縣西南三十里,其西南有桃源洞。亦名秦人洞。《辭海》1989年版第1466面載:“桃花源”亦稱“桃源”,參見“世外桃源”。在湖南省常德市水溪附近,面臨沅水,背倚群山,風景優美。中國科學院、湖南省綜合科學實驗基地縣考察隊,《桃源縣綜合考察報告集》載:桃花源屬於湘贛丘陵的一部分,地處雪峰山、武陵山隆起帶的東北端,及中生代西洞庭湖凹陷的西南角。《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名勝資源調查評價報告》載:桃花源主體景區的地理位置,為東經110°25′—27′,北緯28°47′—49′。
景界
桃源縣為桃花源的當然媒介區。西與懷化市沅陵縣、張家界市慈利縣、永定區接壤,東與常德市臨澧縣、鼎城區交界,北抵常德市石門縣,南倚益陽市安化縣。桃花源景界呈錘子形,斜置於桃源縣西南。景區面積157.55平方公里。其中,桃花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里,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里。景界一般超過區界。桃花源主體景區,東倚重丘與鼎城區堯天坪鄉相聞,西枕沅水與桃源縣剪市鎮相望,北觀桃源縣漳江鎮,南傍桃源縣桃花源鎮。內含國有湖南省桃源桃花源林楊、桃花源鎮桃花源村、三合村、茶莊村、雙峰村、青山村和桃花源居民委員會。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沿途可觀桃源縣陬市、木塘院、楓樹、車湖垸、青林、漳江、桃花源、鄭家驛、寺坪、剪市、凌津灘、興隆街、燕家坪等鄉鎮所屬獨立景點。
區劃
憑山水走勢和地貌特徵,將桃花源主體景區,區劃為5個自然區:避秦處(秦人村)、靈境湖、桃花山、桃源山和桃仙嶺;將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大致區劃為4個自然段:一線天風光段、夷望溪風光段、凌津灘風光段和武陵川風光段。避秦處景區,位於嶂山西南,含施家沖自然村。靈境湖景區,位於嶂山東南,含江家沖、艾家沖2個自然村。桃花山景區,位於嶂山歸鶴峰正西,含天尊崖、葉家灣2個自然村。桃源山景區,位於黃聞山,含其山主體及八疊坡、白馬渡山、青龍嘴、白虎嘴等尾餘部分。桃仙嶺景區,含汪家沖自然村上部紅岩山峪。一線天風光段,位於燕家坪鄉高都驛上下,含一線天和上天龍等山石景觀。夷望溪風光段,位於夷望溪下游,含鯉魚跳龍門和水心岩等山石景觀。凌津灘風光段,位於凌津灘、瓮子灘處北岸,含穿石和欽山等山石景觀。武陵川風光段位於白鱗洲至陬市洋洲,含三日同輝、白馬雪濤、綠蘿晴畫、梅溪煙雨、楚山春晚、漳江夜月、潯陽古寺、艟舫晚渡和“三閣”(白佛閣、文昌閣、漳江閣)、“三塔”(迴風塔、楚望塔、文星塔)等著名人文和自然景觀。
地質地貌
地殼岩層
第一層,元古界冷家溪群板頁岩。為縣內出露最古老的水成岩。主要出露於桃花源主體景區嶂山、黃聞山中上部。層理髮育。總厚度7100米以上。岩層傾角30°—50°。易滑坡,但利於植物富積。第二層,下第三系紅砂岩。主要出露於嶂山、黃聞山之間的崗地,如華兒台、白虎嘴、青龍嘴、鐵耳沖和桃仙嶺一帶。總厚度1353米。主要岩相為紫色砂質泥岩、磚紅色塊狀岩和紫紅色塊狀粗礫岩。第三層,第四紀網紋層、砂礫岩。主要出露於綠蘿山以東的梅溪橋、文石山一帶。金剛石、砂金、瑪瑙石富積。
地貌發育
10億年以前,桃花源及其周邊地區,均在大海碧波覆蓋之下。元古代冷家溪時期(距今約10億年)嶂山、黃聞山以及桃源南部山區的烏雲界、仙池界,早已陷為海槽,其內淺海相泥沙碎屑久為沉積,輕度變質,層理髮育。後經強烈的武陵運動,平坦岩層發生褶皺,進一步變質加硬,形成海底地形。震旦紀時期(距今7.5億—5.7億年)嶂山、黃聞山中上部分,隨烏雲界、仙池界崛起,露出海面。海西時期(距今4.05億—1.37億年)桃花源及其周邊地區,脫離海洋環境。燕山——喜山運動時期(距今1.37億—0.15億年)流水搬運山體剝蝕物,陸相堆積運動空前活躍,在炎熱乾燥條件下,變成下第三紀紅色岩系。穿石、欽山、綠蘿山等親水陡岩出現雛形。其中,燕山運動晚期,以斷裂為發育。一線天、鯉魚跳龍門、水心砥柱等地紅色山石開裂,在流水切割之中塑造發育。第四紀時期(距今250萬年)五強溪地區隆起之後,即被沅水橫切。上天龍、一線天、穿石等山石景觀日趨完美。沅水下游旁蝕堆積日盛,形成一系列江心洲。江汜枝分,構成迷津。
山川特徵
桃花源山川自然妙造,有3個明顯特徵,以致成為內有避秦絕境,外有水網迷津的物質基礎。第一特徵,山生絕境。主體景區的低丘地貌,因流水切割與沖積並盛,升降交替,形成嶂山東南麓多條峽谷,和峽谷之中狀如串珠的山間小盆地。盆地首尾山口狹隘、其勢回迂束逼,遠望則仿佛若有光。內中土地平曠,與世隔絕。其中,以青山沖、施家沖、江家沖、艾家沖和茶莊沖,發育最為典型,堪稱絕境。第二特徵,水造迷津。沅水桃源段凌津灘以下,河床開闊,河水略淺,不斷旁蝕堆積,形成營盤洲、南陽洲、白鱗洲、關門洲、洞洲、吳家洲、趙家洲、艟舫洲等10個江心洲,使沅水水面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出現幾十公里長的連環水網。陌生漁舟到此河段,往往難識水道,不知從來,不知所去,故忘路之遠近。第三特徵,山回水復。嶂山、黃聞山,均由沅水及其支流水溪、廝羅溪環抱,水系往往繞山180°—360°。其間重巒迭嶂,山體發育反差不足,而律韻有餘,自然標誌極不明顯,走到哪裡都像山重水複。
水文氣象
水域
沅水桃源段風光帶水域,約占桃花源景界的三分之二,有41個獨立景點。歷代騷人韻士屈原、陶淵明、李白、劉禹錫、陶弼、袁宏道等,俱曾流連其間。沅水自黔東南雲霧山發源,蜿蜒黔東南5縣市,湘西北10縣市,注入西洞庭湖。全長1050公里,流域面積90000平方公里,其中桃源段長99公里,年平均流量2080立方米/秒,相應逕流量655億立方米。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即《桃花源詩並序》所述武陵人捕魚為業的地方,是沅水桃源段中的一段。自一線天至艟舫洲,長69公里,落差15米有餘,高低水位變幅14.38米。水面達43米以上標高時,即發生倒灌現象,兩岸崇山峻岭之間,則易為水鄉澤國。平均含沙量0.197公斤/立方米。秋冬水色碧藍。一線天至夷望溪段,河寬約500米,水深4—15米。夷望溪至凌津灘段,兩岸高丘聳峙,河谷較窄,水深8—19米,水面平坦如鏡。凌津灘以下,河寬500—1000米,水深5—10米,河道平均坡降0.185‰。
溪流
與桃花源風景名勝資源相關的溪流有3條。第一條溪流,夷望溪。酈道元《水經注》載:“南出重山,遠注沅水。”發源於桃源縣西安鎮黃牯井,於水心岩峽谷注入沅水。全長70.2公里。流域面積73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5.1‰。其下游鯉魚跳龍門至水心岩,兩岸山勢相逼,山體鬼斧神工;河寬20—30米。水深4—10米,水面與沅水持平,常年通舟。第二條溪流,水溪。發源於安化縣黃毛尖,於黃聞山南面的喬望嘴注入沅水。桃源段長37.5公里。流域面積28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4.5‰。其下游支流施家溪,發源於秦人古洞,經避秦處自樂橋、唐詩橋峽口與水溪會合。沅水倒灌時,避秦處景區下段,可與沅水通航,聯繫洞庭湖水系。溪口有桃花源村,戶戶備有漁舟。第三條溪流,廝羅溪,即撕羅溪,乃衝破羅網之意。它源於陶淵明詩“密網裁而魚躍,宏羅制而鳥驚”的反義。唐、宋詩人稱為桃花溪,為嶂山和黃聞山之間的小溪。發源於嶂山山系最高峰青峰嶺(現有地圖上謂金剛嶺,實誤)西麓,經佳致碑、桃花山牌坊和五柳湖於關門洲東注入沅水。全長約4公里。流域面積約1.2平方公里。今五柳湖中下段,原為廝羅溪咽喉地段,有兩個才通人的石峽小口,即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所述的“山有小口”。第一個石峽小口叫“黃獺捕魚”,簡稱黃獺口,亦名劉家巷。由嶂山余脈烈馬回頭山和黃聞山余脈岩坡嘴相峙而成。峽口高7—8米,寬不到1米,側著身子方可通人。下臨壩。壩西畔有渡船碼頭。碼頭內側有2—3人合抱的古樟。下有土地祠。第二個石峽小口叫“美女現羞”,簡稱美女槽,又名蜈蚣口。由嶂山余脈浸水坡和黃聞山余脈蜈蚣嘴相峙而成。峽口高6—7米,寬約1米,剛可通人。下臨小田茶盤後。上接青山沖一片眾山環拱的平疇。平疇中有佳致碑、定風櫧和清風橋。黃獺口和美女槽之間,有段長30—40步、深7—8米的溪溝,兩岸長著彎彎曲曲的鬼柳和一叢叢的桂竹。民國6年(1917)續修的桃源剪市《仙源陶氏族譜》第二卷第十六頁,有兩首紀事詩描述這兩個石峽小口。一首曰:“一水穿岩走碧沙,沿溪 木臥龍蛇;分明便是桃源洞,不見溪中流落花。”另一首曰:“一灣流水出岩泉,前洞沉沉後洞連;可惜秦人不曾到,空留名績在桃川。”然而,近代文明往往是以生態環境作為昂貴代價的。民國22—24年(1933—1935)修建湘黔公路,此處山體受到局部破壞。1963年湘黔公路桃花源段改道傍山,此處的相峙山體余脈全部破壞,唯兩個石峽小口孤立殘存。1974年在黃獺口和美女槽上下,增闢稻田15畝,自此石移溝平,竹樹無存。1992年在黃獺口遺址築堤蓄水,匯成上面120多畝水域的五柳湖。廝羅溪下游修築堤垸,出口被堵。原有溪流改直傍山。至此即成今貌。
氣候
桃花源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其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春多寒潮陰雨,夏有暴雨高溫,秋季晝暖夜涼,冬季罕有嚴寒。山水調節,別有洞天。年平均氣溫14.2℃—15.7℃,比桃源縣城低0.8℃—2.3℃,與張家界的12.2℃—15.2℃相似。年極端高溫39.8℃(7月),年極端低溫-11.5℃(1月),均與張家界近似。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以水調溫作用顯著。歷年日照時數1501.5小時,比桃源縣城少28小時 。歷年霧日37.7天,比桃源縣城多7.6天。晨昏低層淺霧多達130多天。袁宏道說:“丘陵時變海”,乃為真實寫照。
天氣狀況良好。災害性天氣頻率不大。自唐永貞元年(805)到2002年的近20個世紀中,大旱特旱災害天氣平均約40年一遇,沅水大水、特大水災天氣平均約27年一遇。日降水量100毫米以上暴雨天氣,平均每年0.8次。宋建炎三年(1129)農曆四月,“朗州桃源洞大水,巨石隨流而下。”7級以上大風,每年平均9.3次。冰雹天氣,每年平均2次左右。罕有雪暴。惟明嘉靖二年(1524)農曆十二月,“大風雪,死者甚多”。罕有冰凍。1954—2002年的48年中,出現冰凍天氣2次,平均每24年一遇。
生態症狀
森林植被
位於中亞熱帶北緣湘鄂川山地植被區和江漢洞庭湖鄱陽湖平原植被區的過渡地帶。桃花源主體景區森林覆被率70%以上。桃花源沅水風光帶兩岸森林覆被率50%以上。森林樹木以松、杉、栲、青岡櫟、檫、楓香、杜英、毛竹、桂竹為主。桃花源主體景區嶂山、黃聞山一帶,遺存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天然次生林,頗為典型。其一,樹種結構比較複雜。有木本植物446種,為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的62.3%、南嶽風景名勝區的79%、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86.4%、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的145.7%、國有桃源牯牛山林楊的132.3%。自然分布衡山青岡、厚皮香、紅果猴歡喜、大葉櫟、斛櫟等樹種。其二,植物層次比較豐富。從苔蘚到高大喬木,垂直分布達16層以上。其三,熱帶季雨林根象零星出露。冬桃板根高數十厘米。柳杉氣根長10多厘米。其四,暖生濕生植物充盈山谷。西雙版納代表植物海芋在此有自然分布,高2—3米。石菖蒲、吉祥草、翠雲草鋪山捲地。膠股蘭、靈芝菌、方竹生長良好。其五,歷史記錄的古樹根大數十圍。常德《舊郡志》載:“桃川宮旁有梧桐樹,根大數十圍,(中空處)可坐十餘人”。
古樹名木
清末以前,桃花源全為古樹名木掩蔽,不見天日。空心杉:位於桃川萬壽宮前。為歷代名家吟唱不絕。陶淵明稱它“獨樹眾乃奇”。宋姜夔《昔游詩》云:古杉晉時物,中空野人住。外圍四十尺,內可十客聚。明代中葉,杉毀。明弘治甲子(1504)舉人印偉,《重修桃源萬壽宮記》云:上有空心杉……存之日不知高几許。明正德至萬曆年間(1506—1620)古杉遺根萌發新株2本而復榮。明萬曆七年(1562)太學杜維耀《桃源洞說》載:空心杉傳雲翠而復榮者。明龍德孚《空心杉》云:翠雲還復空心樹。清光緒《桃源縣誌》載:桃源之山有杉焉,空心而榮枝。1988年經桃源縣林業科學研究所考察,第二代空心杉兩株,相距7.05米,大致符合第一代空心杉根際直徑。其中南株高11.5米,胸徑62厘米。北株高14米,胸徑56厘米。1996年南株枝葉盡萎,失去生機。摩頂松:古摩頂松為檜柏,位於桃川宮中宮遺址。清羅天經《摩頂松》詩曰:“百尺乾霄頂欲摩,山中甲子歷偏多,柏庭去後無訊息,只許清風明月過。”樹空多穴,蛇鳥出沒。1960年8月毀於牧童玩火。今摩頂松為馬尾松,位於歸鶴峰下山肩。樹高20米,胸徑76厘米。樹幹上多有雷擊遺痕。羅漢松:兩株,位於桃花觀院內。植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稍後,樹齡390餘年。南株高12.5米,胸徑64厘米。北株高12.3米,胸徑43厘米。方竹:《湖廣通志》載:武陵桃源山產方竹,四面平整如削,可為杖。桃源舊志《桃源山水記》載:桃源洞隴間,盡生方竹,無慮數千萬竿,亭亭翠郁。今遺數叢。其中一叢位於方竹亭後,199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手撫摩竹竿,見其角圓而面方,故品評說:“真有那么一點意思”。紫藤:位於漳江鎮甘潭村,距桃花源牌樓約4公里。胸徑50厘米,主幹長約40米,兩杈分野處可容人舞,藤上可坐數十人,為桃花源保護地帶的尤物,1999年枯死,今另植新株於原址。
野生動物
《宋書·孝武帝紀》載:南朝宋大明七年(463)沅南縣(今桃源縣屬其境)白獐見。唐貞元元年(785)符堅《黃仙師瞿童記》載:洞西行一二里,有巨蛇,威猛甚盛,自道中拖腹橫據,勢不可近。唐元和十四年(817)韋乾度《桃源觀石壇記》載:巨獸有犀、虎、 象。宋姜夔《昔游詩》曰:昔游桃源山……狙猿紛上下。明薛暄《桃花洞》云:岩頭樹掛玄猿嘯,洞底人驚白鹿歸。明嘉靖《常德府志》載:府內有虎、鹿、獐、兔、猴、狸、獺、野豬,間有狼、熊。明萬曆進士江盈科《秦人洞說》云:洞水中有龜(鷹嘴龜)鉤吻如鸚鵡。桃源縣舊志均載:南部山區有猨(即長臂猿)。民國二十年(1931)《湖南各縣物產調查筆記》載:桃源縣常見野獸有狐、兔、狸、獾、鹿、山羊、虎、豹,常見鳥類有雉、鳩、鴉、雀、翠鳥、竹雞、畫眉、貓頭鷹等。1955年,水溪村民在桃川宮遺址捕獲雲豹一隻。1964—1965年,華南虎為患桃源南鄉,死傷10餘人。1968—1969年,國有桃花源林場職工燕金枝、鄔昌海,先後發現桃花觀、水源亭一帶有巨蛇。它戲水時水花高濺數尺,人莫敢近。1986—1988年,經桃源縣林業科學研究所考察,桃花源主體景區常見成群野生哺乳動物有黃麂、果子狸、香狸、花面狸、黃鼬、竹鼠、野兔、刺蝟、野豬、豬獾、鼠、蝙蝠等15種以上,有錦雞、環頸雉、竹雞、斑鳩、貓頭鷹、猴頭鷹、紅嘴蘭鵲、大山雀、八哥、烏、畫眉、鳧、烏鴉、喜鵲、麻雀、啄木鳥等30種以上,有龜、蛇等爬蟲類15種以上,有青蛙、雨蛙、蟾蜍等兩棲動物12種以上。1988—2002年,嶂山谷地相繼發現觀賞價值很高的六眼龜(其中4隻假眼突)、小金龜、有新聞見於報端。1990年以來,五柳湖岸、水溪橋頭多次出現娃娃魚,大者10—15公斤。1995—1997年,黃聞山獼猴為患糧果,村民持火槍追嚇不止。1999年,黃聞山奇觀台下,五步蛇出露。是年,騷人沖(今秦城街內西)出露1條兩頭蛇。
大氣質量
1993年經桃源縣環境保護局監測,桃花源主體景區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含量0.132mg/m3,氮氧化合物含量0.02mg/m3,每平方公里日降塵量4噸,總懸浮微粒含量0.156mg/m3,每立方米負離子濃度平均20500個(其中,秦人古洞15000個/m3,黃聞山莊23500個/m3,遇仙橋25000個/m3,避秦處竹廊21000個/m3,桃花湖18000/m3),為城市綠化街道的50倍以上。
地震影響
桃源縣屬於弱震、少震區,為湖南省內預測近百年非地震危險區。查西漢建昭二年(前37)至1979年《桃源縣二千年自然災害史稿》得知,省、市、縣範圍內,影響該區的有感地震10次。其中烈度在6.5級以上的地震大致為2000年一遇。明崇禎四年(1631)七月已醜(十七日)常德大地震。椐當時奏報稱,“湖廣常德府夜半地震有聲,從西北起,其響如雷。須臾黑氣障天,震撼動地,井泉噴溢,地裂孔隙,漿水湧出,帶有黃沙者6處,倒塌榮府宮殿(明榮定王朱翊珍府第)及城垣房屋無數,壓死男婦六十人”,此次地震,震中在今鼎城區太陽山帶,最遠的破壞距離達200公里,最大有感範圍達600公里。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2002年,發生在桃源縣境內的有感地震3次,均無破壞性記錄。
發展
1990年以來,桃花源開始了規模宏大的修復開發高潮。修復開發後的桃花源 ,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區近百個景點。每年一屆的桃花源遊園會,是湖南省“三節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桃花源這個名勝古蹟,神州大地家喻戶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
桃花源詩並序》中描繪的“世外桃源”,環球之內盡人皆知。久負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處?權威工具書《辭海》在有關“桃源山”條目的解釋中明確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下有
桃源洞,又名
秦人洞,白馬洞“,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
由於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的深遠影響,凡唐之著名詩人,文學家,士宦,道人等,對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觀幾乎都嚮往頃心嚮往。據史記記載,在桃花源留下詩文的唐代名人多達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張旭。王維。李白。劉長卿,劉禹錫。王昌齡,
李群玉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開發與修復,成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廷把有名勝古蹟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兩岸地域從武陵縣析出,另置一縣,並以“桃源“為縣名。其後不久,朗州改名為鼎州,桃源縣境內桃花源遂屬鼎城州。(公元1165年),鼎州改為
常德府,桃源縣及所轄桃花源隨之屬常德府,從宋初開始,桃花源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詔修建五百仙人閣,竣工後命令名為望仙閣。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徵宗親賜“桃川萬壽宮“匾額。
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桃花源的保護。修復和開發。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門撥款修整窮林橋。玩月亭等建築,並對桃花源其它古蹟進行了修繕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門也撥款修復桃花山牌坊,躡風亭。集賢祠等建築。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復。1976年重修桃花觀山門。1977年縣政府撥款建桃源佳致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門撥款修復水源亭,新建碑廊,並將歷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邁內。1983年春,縣委。縣政府組織縣直單位各級幹部在桃花源種桃一星期共種4310株。1984年省水電撥款十萬元,建怡然橋。1986年整修游路,再度維修躡風亭。窮林橋籌建秦人宅賓館。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列入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內。省文化部門撥款40萬元,修復高舉閣。1990年竣工。桃花源雖經文化大革命期間損毀,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展現出自明。清以來沒有過的新規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當時代步伐邁進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盛世春風吹綠了桃花源這方神奇的山水田園。從1991年至1997年,這7年成為桃花源歷史上修復開發的又一鼎盛時期。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下,中共常德市,市政府,桃源縣縣委,縣政府直接領導了這次規模修復開發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由原來的股級升格為副處級管理機構。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國道大牌坊、淵明園、桃花湖、劉禹錫草堂、詠歸亭、花影亭、雙星亭、五柳湖、水府閣、問津亭、黃聞山莊、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議堂、奉先祠、延至館、自樂橋、奇蹤館、儺壇等景點。1992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和新建了桃川萬壽宮(上宮)。天寧碑院。悠然圓。八仙亭。秦城。秦人古洞。玄亭等景點。此外,還修建一批供食宿的賓館。餐館等
旅遊設施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1996年-1997年,展開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內涵,開發沅水風光和完善景區功能配套為重點的第三期修復開發工程。修復,修整和配套了一部分景點,包括桃林。淵明祠。集賢祠桃花觀。水府閣。觀景台。天寧碑院。沅水風光線等處。7年時間,三期工程共投入10萬平方米,封山育林300餘公頃,植樹50萬株。2001年在各級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對桃花源的修復和開發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使現的桃花源的總面積擴大到157.55平方公里,其中“世外桃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里,“武陵人捕魚為業”的沅江風光帶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里。
現狀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服務功能齊全,現有接待場所三處、賓館5家,大小酒店87家,床位1020個,餐位1800多個。景區內,程控電話、移動通訊、郵政網路、醫療服務齊全。2001年,桃花源風景名勝區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示範單位。
並在此基礎上,成功的舉辦了七屆桃花源遊園會和三屆
桃花節,引來了海內外商賈旅遊,或探勝觀光,度假休閒,或洽談商貿,開發投資,使幽靜之境,一頓鬧市。古老的神秘的桃花源,正以嶄新的時代風采,邁向未來,邁向新世紀。
中共常德市桃花源旅遊管理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唐智勇於2013年3月6日上午10點30分,接受市政府網站視頻專訪並進行同步直播。並就 “著力項目建設、再現桃源仙境”這個主題,就桃花源旅遊大開發中的熱點話題與大家線上交流。歡迎大家參與提問!
訪談時間:2013年3月6日上午10點30分
訪談地點:桃花源旅遊管理區桃花源風景名勝區內
訪談形式:全程視頻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