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桃花庵鼓詞
- 別名:桃花庵
- 出版社:京都琉璃廠
- 卷數:四卷
內容簡介,作品賞析,作品回目,
內容簡介
張員外謝恩回家,幾年身亡。留下一子,名叫張才,字學富,十六歲取妻竇氏,守制三午,日日家中誦讀詩書。正值三月虎丘山迎春大會,欲往遊覽,遂告知竇氏,出外觀會。在會上遇見桃花庵中少尼陳妙禪與師父前來觀游,兩人搭上線張才隨妙禪師徒回返桃花庵中,妙禪瞞過師父老道姑,將張才打扮成女尼,要求老道姑收其為徒。爾後兩人行影不離,夜日不分地行歡作樂,張才留於庵中三月有餘,終極病懨纏身,未幾離世。妙禪懷孕在身,待產,後生一子,託付媒婆王三思將遺孤送回松竹庵竇氏夫人處撫養。途中,王婆遇蘇州府大人盤詰,因無法遮攔,遂順水推舟以紋銀十兩賣於蘇大人,蘇大人為其取名蘇寶玉。十五年後,寶玉長成,一日途經竇氏房宅門前,被竇氏看見,引進收為義子,詳述其夫婿出走十五年,乍見寶玉如同夫婿像貌,鹹慨良深。此時王婆七十有餘,家無柴米度日,想起當年還有一件藍衫可以打換幾兩銀子,遂來至城中干女兒處商議,干女兒將藍衫拿至竇氏處請議,竇氏一見,萬分驚嘆,遂將王婆叫至客舍詰問,方知事情緣由,遂囑咐王婆領路,往桃花庵中走訪。妙禪見竇夫人來庵參拜佛像,自承素果茶食,亦欲探其子訊息幾番對辭,兩相情結化開,急於赴蘇大人處認親。時值蘇大人領著州府各縣舉子進京送考,蘇寶玉入試,連過幾場,皇榜出示,寶玉中了頭名狀元,又為承相招了女婿,蘇大人派人報喜回府,同時打點回家一路領著竇玉進了蘇州地界,各縣大小官員迎接,翌日俱來叩喜,大廳上排下宴席,命狀元一一拜見,竇氏聞訊前來叩喜,蘇大人接至後堂,竇氏詰問蘇府要人,遂引出王婆道其根源。蘇大人百般無奈,請出府堂大人、教授商議,因狀元出於張門禮宜歸宗,蘇大人撫養成人,名登金榜,膝下無後,亦不可缺,隨即裁定雙挑入贅。即承相女,生子承挑蘇門,另擇妻妾成婚,生子承挑張門,蘇大人與竇氏皆喜,終得兩全其美。
作品賞析
全書作品藝術水平低俗,立意構思與才子佳人如同一轍,內容簡單,大部份多在論及張才與陳妙禪相遇後,在桃花庵中作樂,張才貪歡,留念忘返,以致病懨身亡。書中最無知者老道姑她對張才是男是女一概分辨不清,任憑妙禪說張才的樣兒,道姑皆以為是。尤其是在男女歡幸的動作上,更是蒼白的痴愚不近常理。本書在人物方面,僅以張才、妙禪、王婆、蘇大人、竇氏夫人為主體迴繞在他們身上打轉,十八回以後提到蘇寶玉的成長,進京會試中了頭名狀元以及入贅承相府等只幾筆帶過,在句情上濃縮故事的發展過程作個結局,對古典小說該有的浪漫情調,掌握變化反應,融入人物的真實性,它沒有;在形象、性格與鮮明的表征方面,僅將妙禪視作淫蕩女,情有獨鐘於張才,待其身亡,卻孤守一生,判若從前的豪放女亦不合乎常理。竇氏望夫歸來,十五午後見寶玉面,口若懸河即認作親夫般地念慮過頭,認其子為義子,顯得草率而為,諸如類似寫作,似有頭重腳輕。在整個架構上,強調的是桃花庵中一段男女之情。書名《桃花庵》乃因庵後有桃樹一株之故,整個故事情節以書尾詩詞全然概恬,此後了無新意。張才可為風流男,忽遇窈窕陳妙禪,少年難禁原心樂,張才理當染黃泉,妙姑雖為淫蕩女,一生恩愛無二男,庵中產下狀元子,母子見面十五年,蘇門教子成名早,竇氏可為女中賢,志在張門留根業,得收夫骨張家還,可算一部勛烈傳,提筆寫在桃花庵。
作品回目
第一回張員外世襲進士第二回虎丘山看會遊春第三回妙禪姑心思凡事第四回張公子意欲通情第五回師徒二人茶樓留意第六回陰陽兩物魚水多歡第七回張公子參拜神像第八回妙禪姑成就良緣第九回赴陽台情郎索酒第十回縫綾帶美女插花第十一回拜師徒男扮女裝第十二回宴園林交杯對飲第十三回竇氏女遣仆尋夫第十四回眾家人庵堂間主第十五回貪姦淫勞身殞命第十七回王婆子鬻賣嬰孩第十八回蘇知府螟蛉有子第十九回竇夫人新認母子第二十回王婆子細說情由第廿一回三個月先父去世第廿二回二賢妻蘇家索子第廿三回蘇狀元歸宗認母第廿四回後代根一擔雙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