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成蟲:體黑色,有光亮;
前胸背板紅色,背面有4個光滑疣突,具角狀側枝刺;
鞘翅翅面光滑,基部比前胸寬,端部漸狹;雄蟲觸角成蟲 有兩種色型:一種是身體黑色發亮和前胸棕紅色的“紅頸型”,另一種是全體黑色發亮的“黑頸”型。據初步了解,福建、湖北有“紅頸”和“黑頸”兩型的個體,而長江以北如山西、河北等地只見有“紅頸”個體。成蟲體長約28-37毫米,體黑色發亮,前胸背面大部分為光亮的棕紅色或完全黑色。頭黑色,腹面有許多橫皺,頭頂部兩眼間有深凹。觸角藍紫色,基部兩側各有一葉狀突起。前胸兩側各有刺突一個,背面有4個瘤突。
鞘翅表面光滑,基部較前胸為寬,後端較狹。雄蟲身體比雌蟲小,前胸腹面密布刻點,
觸角超過蟲體5節;雌蟲前胸腹面有許多橫皺,觸角超過蟲體兩節。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42-52毫米,乳白色,前胸較寬廣。身體前半部各節略呈扁長方形,後半部稍呈圓筒形,體兩側密生黃棕色細毛。
前胸背板前半部橫列4個黃褐色斑塊,背面的兩個各呈橫長方形,前緣中央有凹缺,後半部背面談色,有縱皺紋;位於兩側的黃褐色斑塊略呈三角形。胸部各節的背面和腹面都稍微隆起,並有橫皺紋。
蛹:體長35毫米左右,初為乳白色,後漸變為黃褐色。前胸兩側各有一刺突。
生物學特性
此蟲一般二年,少數三年,發生1代,以幼齡幼蟲第1年和老熟幼蟲第2年越冬。成蟲於5-8月間出現;各地成蟲出現期自南至北依次推遲。福建和南方各省於5月下旬成蟲盛見;湖北於6月上中旬成蟲出現最多;成蟲終見期在7月上旬。河北成蟲於7月上中旬盛見;山東成蟲於7月上旬至8月中旬出現;北京7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成蟲出現盛期。
成蟲羽化後在樹幹蛀道中停留3-5天后外出活動。雌成蟲遇驚擾即行飛逃,雄成蟲則多走避或自樹上墜下,落入草中。成蟲外出活動2-3天后開始交尾產卵。常見成蟲於午間在枝條上棲息或交尾。卵產在枝幹樹皮縫隙中。幼壯樹僅主幹上有裂縫,老樹主幹和主枝基部都有裂縫可以產卵。一般近土面35厘米以內樹幹產卵最多,產卵期5-7天。產卵後不久成蟲便死去。
卵經過7-8天孵化為幼蟲,幼蟲孵出後向下蛀食
韌皮部,當年生長至6-10毫米,就在此皮層中越冬。次年春天幼蟲恢復活動,繼續向下由皮層逐漸蛀食至
木質部表層,先形成短淺的橢圓形蛀道,中部凹陷;至夏天體長30毫米左右時,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質部深處,蛀道不規則,入冬成長的幼蟲即在此蛀道中越冬。第3年春繼續蛀害,4-6月幼蟲老熟時用分泌物沾結木屑在蛀道內作室化蛹。幼蟲期歷時約一年又11個月。蛹室在蛀道的末端,成長幼蟲越冬前就做好了通向外界的羽化孔,未羽化外出前,孔外樹皮仍保持完好。幼蟲由上而下蛀食,在樹幹中蛀成彎曲無規則的孔道。蛀道可到達主幹地面下2-3寸。幼蟲一生鑽蛀隧道全長約50-60厘米。在樹幹的蛀孔外及地面上常大量堆積有排出的紅褐色糞屑。受害嚴重的樹幹中空,樹勢衰弱,以致枯死。
地理分布
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河南、河北、天津、內蒙古、遼寧、甘肅、湖南、湖北、陝西、福建、江蘇、浙江、山東、安徽、上海、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
危害
危害對象
危害症狀
桃紅頸天牛主要危害木質部,卵多產於樹勢衰弱枝幹樹皮縫隙中,幼蟲孵出後向下蛀食
韌皮部。次年春天幼蟲恢復活動後,繼續向下由皮層逐漸蛀食至木質部表層,初期形成短淺的橢圓形蛀道,中部凹陷。6月份以後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質部,蛀道不規則。隨後幼蟲由上向下蛀食,在樹幹中蛀成彎曲無規則的孔道,有的孔道長達50cm。仔細觀察,在樹幹蛀孔外和地而上常有大量排出的紅褐色糞屑。以幼蟲在主幹蛀道內危害。6至7月成蟲羽化,12:00 -14:00活動最盛。卵產於主幹表皮裂縫內,無刻槽。被害主幹及主枝蛀道扁寬,且不規則,蛀道內充塞木屑和蟲糞,危害重時,主幹基部傷痕累累,並堆積大量紅褐色蟲糞和蛀屑。糞渣是粗鋸末狀,部分外排。
桃樹一般可活30年左右,但遭受桃紅頸天年桃樹的壽命縮短到10年左右,因其以幼蟲蛀食樹幹,削弱樹勢,嚴重時可致整株枯死。
近年來在冀東地區有逐年加重發生的趨勢,果農們應引起注意。桃紅頸天牛主要危害桃、
杏、李等核國類果樹,幼蟲在樹幹內蛀咬隧道,造成皮層脫落,樹幹中空,影響水分和養分的輸送,致使樹勢衰弱、產量降低、甚至死亡絕產。
天敵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幼蟲孵化期,人工刮除老樹皮,集中燒毀。成蟲羽化期,人工捕捉,主要利用成蟲中午至下午2~3時靜棲在枝條上,特別是下到樹幹基部的習性,進行捕捉。由於成蟲羽化期比較集中,一般在10天左右。在此期間堅持人工捕捉,效果顯著。成蟲產卵期,經常檢查樹幹,發現有方形產卵傷痕,及時刮除或以木槌擊死卵粒。
(2)藥劑防治:對有新鮮蟲糞排出的蛀孔,可用小棉球蘸敵敵畏煤油合劑(煤油1000克加入80%敵敵畏乳油50克)塞入蟲孔內,然後再用泥土封閉蟲孔,或注射80%敵敵畏原液少許,洞口敷以泥土,可熏殺幼蟲。
(3)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例如管氏腫腿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