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浙江天台山桃源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宋元二年,鄭至道任縣令時,捐出俸銀,僱工匠鑿山辟道,建亭植桃,開發桃源。翌春,桃花盛開,他親自為諸景命名。作《劉阮洞記》,使桃源洞成為士民尋幽攬勝的場所。

司馬悔山,乃承禎應召下山,至此而悔,得名。道書稱第六十福地,今之所謂天宮者是。悔山在天台山北。

西北行十餘里,有蜀王范桃源洞口碑刻存焉。再進而有桃源庵,為明臨海王太初先生士性所構,顏日“儷仙”。壁紀曹唐擬劉阮及洞中仙子四詩,並宋邑令鄭至道《劉阮洞記》

桃源傳說,

桃源傳說

劉阮天台桃源遇仙的傳說
劉阮天台桃源遇仙的傳說,最早見於東晉乾寶《搜神記》,經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進一步描繪,情節、形象更臻完美。故事的大意是,漢永平五年,剡縣青年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在桃林深處迷路,遇見了兩位剛及笄的美少女,被邀請留下分別結秦晉之好。半年後,兩位青年因思鄉辭別二女回家,見到的卻是自己的第七代子孫。待重回桃源,已不見二女及原來的生活痕跡,他們才知是遇上仙女了。
劉阮天台桃源遇仙與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故事,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桃源雙璧”,共同成為人們嚮往的理想樂園。最早產生“桃源”故事的天台山,滿足了唐朝詩人們對“仙境”的完美想像,因此,不吝筆墨寫桃源。據不完全統計,《全唐詩》共收錄110多首以天台桃源遇仙為題的詩。
而白居易《酬劉和州戲贈》:“不似劉郎無景行,長拋春恨在天台。”則突出了桃源傳說中的主題:“愛情”。關於愛情,”南唐後主李煜在描述自己與小周后相會的《菩薩蠻》中有句:“蓬萊院閉天台女,畫堂晝寢無人語。”這裡的“天台女”引桃源典故指代仙女,用來比喻小周后。
而寓居天台多時的曹唐,則將劉阮桃源遇仙的傳說,用五首七絕詩,完整地再現:《劉晨阮肇游天台》《劉阮洞中遇仙子》《仙子送劉阮出洞》《仙子洞中有懷劉阮》《劉阮再到天台不復見仙子》。在《小遊仙詩九十八首》中,也有三首以此為題。《小遊仙詩九十八首·其二十三》:“玉皇賜妾紫衣裳,教向桃源嫁阮郎。爛煮瓊花勸君吃,恐君毛鬢暗成霜。”《小遊仙詩九十八首·其二十六》:“偷來洞口訪劉君,緩步輕抬玉線裙。細擘桃花逐流水,更無言語倚彤雲。”《小遊仙詩九十八首·其九十八》:“絳闕夫人下北方,細環清佩響丁當。攀花笑入春風裡,偷折紅桃寄阮郎。”
“桃源遇仙”傳說,既是吸引詩人探秘天台山的由頭和吟誦天台山的題材,同時,大量的“桃源詩”更是豐富了唐詩天台的內涵,讓詩人的浪漫與遐想有了具象的寄託,也讓天台山增添了人文情懷。
唐代曹唐《劉晨阮肇游天台》詩:“樹入天台石路新,雲和草靜迥無塵。煙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夢後身。往往雞鳴岩下月,時時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歸何處,須就桃源問主人。”
唐齊己感慨“阮肇迷仙處,禪門接紫霞……何當見招我,乞余片生涯”,元稹吟誦“千樹桃花萬年藥,不知何事憶人間”,弁融讚嘆“碧溪流水泛桃花,樹繞天台迥不賒。洞裡無塵通客徑,人間有路入仙家”。亦有五代至宋詩人徐鉉對好友叮囑“他日時清更隨計,莫如劉阮洞中迷”。
清人張聯元所輯《天台山全志》提及:“劉門山去沃洲五里,山下有採藥徑、劉阮廟,沿溪而入,有阮公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