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桃源洞1992年成立國家森林公園,1994年10月開始對外開放生態旅遊,通過二十餘年的開發建設,成為一個以休閒度假、旅遊觀光、科考探險、森林生態為主題的旅遊景區,2011年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2年成為湖南省首批生態旅遊示範區,2013年成為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入選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湖南炎陵桃源洞獸類及鳥類重要棲息地入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占地面積:23786 公頃
  • 建立時間:1985年
  • 級別:國家級
  • 保護對象:黃腹角雉、藏酋猴、水鹿、白鷳等
簡介,自然地理,一、保護區概況,二、地理位置:,三、自然環境:,生物資源,一、植物資源:,二、動物資源:,管理狀況,1、目的,2、發展歷程,3、開展監測巡護,4、監測巡護工作,社區共管,

簡介

炎陵桃源洞自然保護區位於人口密集的南方地區,桃源洞面積相對較大,達23786公頃,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僅6.4人。區內國有林比例高達94%,便於保護和管理。經過18年的建設和保護,該區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管理體系。
2004年9月28日至30日,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森林經營學和森林生態學專家、博士生導師羅菊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生態保護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動物學專家、博士生導師蔣志剛受國家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委派,到桃源洞進行了實地考察,提交了翔實的綜合考察報告。
桃源洞與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連為一體,面積2.4萬公頃,人口密度6.4人/平方公里,國有森林面積達94%,其核心區有原始森林0.7公頃。
桃源洞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物種多達130種,其中植物74種,動物29種,珍稀動植物有華南虎、雲豹、大院冷杉、銀杉等,其中大院冷杉被專家譽為“植物界的熊貓”。另外,該區還因為負氧離子含量高,被專家譽為“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天然氧吧”。
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2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株洲炎陵縣桃源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認為,桃源洞保存了豐富的物種資源,生物多樣性程度高,具有完整的、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
區內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物種多達103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植物分別為4種、6種,二級保護動物、植物分別為25種、68種。區內保存有中國最大的資源冷杉群落——大院冷杉,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亞熱帶中山針葉林群落——銀杉、資源冷杉、福建柏、黃杉等群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區,科研價值極高。

自然地理

一、保護區概況

保護區1985年建立,為湖南省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506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山地混合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資源。

二、地理位置:

保護區位於湖南省東部炎陵縣,地處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南端。

三、自然環境:

保護區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境內超過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牛屎坪、大院農場一帶,除山澗峽谷外,地勢比較平坦,類似山原。氣候年均溫12.1℃,極端低溫為—9.8℃,極端高溫為38.5℃,無霜期為195天;年降水量為2292.4毫米,相對濕度為80%以上。區內是贛、湘兩大水系的分水嶺。

生物資源

一、植物資源:

保護區木本植物有98科265屬748種,其中喬木約有300多種。頂極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區內植被垂直分布明顯:
海拔10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有木荷、貴州石櫟林、鉤栗、青岡櫟、木荷林,另外還有馬尾松、杉木、及竹林;
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桃源洞景色
海拔1000~15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有紅楠、山槐、亮葉水青岡林、銀木荷、石櫟、華榛、交讓木林、伯樂樹、楊梅、蚊母樹林、毛紅椿、五裂槭、刨花楠林,山坡、山脊有黃山松分布;
海拔1100~1250米的幗子窩溝谷兩側華榛成斑點狀分布,最大株胸徑1.1米、樹高22米;牛屎坪海拔1390米處有一片保存完好的鐵杉林,面積為0.3公頃,胸徑19.5~38.5厘米,樹高15~25米;
大院農場的上牛屎坪至香菇棚一帶海拔1350~1500米的河谷兩側坡地,有資源冷杉呈斑點狀分布,其中一株最大胸徑70厘米,樹高20米。區內珍貴藥材30多種,如雞爪黃連、田三七、川桂等。名貴花卉有100多種,其中杜鵑花有20多種、蘭花有103種。
區內國家保護植物一級有銀杉,二級有資源冷杉、伯樂樹、福建柏、杜仲、觀光木,三級有南方鐵杉、穗花杉、閩楠、白辛樹、華榛、厚朴、銀鵲樹、天麻等。省級保護樹種有南方紅豆杉、巨紫荊、光葉紫薇、竹節人參等23種。

二、動物資源:

區內獅子岩、幗子窩的獼猴總數約為500隻。在牛屎坪發現角蛙。在南風面至石禾坪一帶小溪有大鯢,這裡也是候鳥南遷的一個停歇點。其他動物還有水鹿、白鷳、黃腹角雉、穿山甲、啄木鳥、紅嘴相思鳥和畫眉等。
國家保護動物一級有黃腹角雉,二級有獼猴、穿山甲、水鹿、白鷳、大鯢等。

管理狀況

炎陵桃源洞自然保護區位於人口密集的南方地區, 桃源洞面積相對較大,達23786公頃,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僅6.4人。區內國有林比例高達94%,便於保護和管理。經過18年的建設和保護,該區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管理體系。
自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來,保護區通過開展日常巡護、打擊防範等多項工作,對保護區的資源進行了有效的管護,到1999年,在林業廳的領導下,通過與WWF合作,開展了針對大熊貓為主的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近十年來,該項活動持續開展,手段及技術不斷提升,運用了GPS、GIS及RS等技術,區逐漸對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有了深入的了解,逐漸將區的資源保護工作由單純的資源管護向資源管理轉變,實現了保護工作質的飛躍。

1、目的

了解保護對象的資源現狀及動態趨勢;掌握偷獵威脅來源及主要偷獵對象、地點及時間;通過監測巡護掌握火情火警可能發生的季節、地點;掌握社區人員入區採集(主要是貴重中藥材)的時間、地點;對整個生態系統隨時有一個較清晰的了解,對自然災害、森林病蟲害的發生髮展、動物疾病的發生情況有及時的了解與掌握;對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及區的特色動物的生態學特性了解與掌握。

2、發展歷程

針對偷獵、護林防火開展的巡護工作。
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桃源洞風景
1998-2001年:針對偷獵、護林防火開展的巡護工作;針對棲息地開展的監測。
2001年-現在:針對偷獵、護林防火開展的巡護工作;針對天然林開展管護工作;開展野生動物危害周邊社區民眾莊稼監測(該項工作2004年結束);生物多樣性監測;對一些重點動物開展專項監測活動。

3、開展監測巡護

建立了系統完整的監測巡護管理制度確定了區監測巡護隊伍將區劃分為4個管護片區,把責任落實到人頭對監測巡護掌握的情況及收集到的信息及時整理分析,及時將結果上報管理處

4、監測巡護工作

通過常年巡護監測,逐漸掌握了野生動物的大體活動區域、季節遷徙情況及棲息地質量等基本信息,對主要保護對象的情況基本做到心中有數,儘早對異常情況了解與認識,並採取恰當措施。較清楚地掌握了區扭角羚的活動規律,為開展該物種的較好保護及進一步研究,生態旅遊活動中遊客野外觀察野生動物等創造了條件。掌握了違法人員在區重點偷獵時段、偷獵地點及入山通道等重要信息,使得開展防範與打擊更有成效。對保護區資源可能帶來威脅(採藥及偷獵)的社區人員的名單逐步建立並適時更新。對保護區本底信息逐步增補完善。

社區共管

保護區曾在1997年藉助國際小額資助項目開展過社區共管活動, 為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收到一定效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矛盾和衝突得到了一定的緩解。適逢林業持續發展項目在“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保護”的社區共管活動全面啟動,社區共管內涵更加豐富。
歷經4年社區共管活動,在能源保護、保護意識教育、保護基金、野生動物危害管理、社區技能培訓與提高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探索出具有特色的社區共管模式。
在實施項目活動過程中,社區工作小組注重了當地政府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增強了政府與相關部門對自然保護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解決和協調了在共管示範、能源保護、保護意識教育等方面遇到的阻力和難題,推動了項目正常開展;吸收不同利益群體代表進入共管委員會或示範活動實施小組,參與式制定出村級資源管理辦法、水產資源管理辦法、滾動發展基金管理辦法和制定養蜂管理辦法,簽訂項目活動實施協定,完善保護區在社區循環用工機制,成立特色種養殖協會,把資源管理、項目活動等工作任務分攤到人頭,推行績效管理,將誤工補助與個人完成工作量進行掛鈎,充分發揮出兩個共管委員會管理作用。
如期完成了周邊社區保護意識專題調查與保護意識教育需求評估,編制出《保護意識教育項目活動計畫》,採取形式多樣開展了保護意識教育活動,每年結合“愛鳥周”、“六一”兒童節、“野生動物保護月”開展保護意識教育活動,每年與縣林業局共同到周邊社區進行護林防火宣傳,組織中小學生開展系列戶外活動,印製了10000張宣傳卡、10000張宣傳單、1000冊生態旅遊遊客手冊和1000個手提袋,編防寫意識教育讀本1000冊,在社區建立了1個宣傳欄,經常性組織周邊社區村民參觀博物館和信息展示中心,召開社區懇談會,就自然資源保護與社區可持續發展進行廣泛交流,與生產生活緊密結合,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使他們對自然保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搭建了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相互交流的平台,改善了與周邊社區的關係,提升了保護區社會影響和地位,相繼自然資源保護群體參與性增強,非法利用自然資源逐步減少,中小學生親近大自然機會增多。
社區技能培訓活動擴大了村民增收途徑。社區培訓活動,始終緊扣示範村村民需求適用技術和務工就業技能方面來進行,社區工作小組和共管委員會先後組織周邊社區村民進行了20次系統技能培訓,傳送資料10000份,組織村民代表外出參觀學習10次,通過與相關部門縱橫聯繫,致使農林牧技術人員真正走進田間地頭,拉近了培訓者與受培訓村民之間的距離,不僅提供培訓資料,還解決了村民在生產生活中長期困惑的難題,注重將保護意識教育提高與增加經濟收入技能需求有機結合,深入開展生態監測、天然林管護、生態旅遊發展等工作方面需要社區參與,通過針對性的培訓之後,每年季節性吸收周邊社區村民40人來區參與天然林管護、生態監測方面工作,人均獲得1500元收入;每年吸收周邊社區30名中青年從事餐飲、住宿服務工作,年人均獲得5000餘元收入,社區村民多樣化經濟收入成分得到增強,充分達到以訓促收益、以訓促自然保護的目的。
能源保護示範活動降低薪柴消耗效果顯著。能源保護示範活動,在社區工作小組與共管委員會、能源保護示範小組精心組織、合理安排下,制定出切合實際的能源保護項目活動實施計畫,分別在三個能源示範村和兩個綜合示範村實施了建節柴灶、沼氣、提供節柴取暖爐等能源保護示範活動,為7個村建節柴灶395口、建沼氣池80口、提供節柴取暖爐130個,使受益農戶每年減少60%的薪柴消耗量,薪柴資源得到合理持續利用,通過“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示範,環境衛生得到改善,示範戶使用沼氣做飯省時又省力,在入冬時節還能產氣做飯,基本結束用薪柴做飯的歷史。
開展野生動物危害防治示範活動, 預期效果初步實現。社區工作小組與示範小組針對示範村野生動物損害農作物比較突出的特點,因地制宜與示範村共同制定出詳細的減輕危害防治示範活動計畫,通過示範種植魔芋、中藥材、栽植刺木瓜柵欄、建固定哨棚、危害監測等一系列調整種植結構與防護措施活動的不斷深入實施,野生動物危害得到減輕,農民增收逐步實現,4年來為兩個示範村提供魔芋種20000公斤,提供木瓜樹苗40000株、核桃苗5000株、花椒樹苗2000株、建哨棚50個,圍欄示範2戶。
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桃源洞國家級景色
創建社區滾動發展基金運行模式,社區共管持續性得到有力保障。深知兩個共管示範村經濟水平低,對自然資源利用具有依賴性,資源保護參與性不強等不利因素,採取廣開言路、集思廣益、正確引導的管理方式,尋求政府和村委領導高度重視和參與,充分調動了示範村的村民積極性,保證了保護基金項目活動正常進行,關鍵在於如何將有限的項目資金與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有機的結合起來,既持續發展了農村經濟,又減少了自然資源過度利用,資金還不斷壯大,通過反覆分析和論證,創建出滾動發展基金運行模式,採取在資助的替代生計項目活動中村民獲得收益之後,回收部分資金作為滾動發展基金,注入全村資源管理和經濟協調發展方面,基金納入共管委員會與保護區統一管理,詳細編制出保護基金項目活動計畫和具體實施方案。因而基金主要投入於周期短、見效快的種養殖業方面,特別資助了婦女從事養蜂、養豬活動,資助20戶進行山藥栽培示範,提供28000公斤魔芋資金,給兩個村50戶提供100公斤玉米和大豆種進行品種改良,為30戶婦女提供中蜂種300箱,提供300公斤牧草種發展養殖業,資助兩個村60戶婦女發展養豬,為4戶示範戶發展養兔、養土雞。每個項目活動由共管委員會成員負責組織與管理,到期負責回收滾動資金,達到資金滾動發展的目的。
通過社區共管活動不斷開展, 構建起與周邊縣鄉村、相鄰保護區的護林防火及反偷盜獵聯防體系,形成互通信息無盲區、社區宣傳不定時、聯合執法必到位的聯防工作局面;又與分布在保護區緩衝地帶的三個自然村建立了資源共管體系,組建了有20人組成的三個森林資源社區共管小組和護林聯防小組,將周邊林緣社區自然資源劃片分解到人頭,落實目標責任制,在周邊社區大造資源保護聲勢,形成亂挖、濫砍有人管,非法狩獵有人抓的齊抓共管良好態勢;保護區社區工作人員與共管委員會成員不定期深入農戶,結合開展社區發展項目,開展護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等法規政策宣傳,為了全面動態掌握林緣社區資源保護和用火安全情況,重點把林緣社區作為護林防火信息源收集的目標群體,每天填寫《護林防火情況報告登記簿》,樹立“隱患險於明火,責任重於泰山”的防火意識。每年深入周邊兩鄉鎮10個行政村出動人員200人次、出動車輛50車次,傳送宣傳單2000份,傳送護林防火宣傳日曆畫5000張,《法律法規彙編讀本》500本,《農村適用技術讀本》500本,張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500張,製作永久性標識標牌50幅,張貼護林防火標語60張。通過多種形式深入社區、貼近農戶的宣傳,周邊社區村民參與護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反偷盜獵等活動明顯增強,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和聯防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