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憶故人·暮春》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上片描繪出了詞人夢醒後在友人家看到的景象,下片寫詞人和友人春遊中的所見情景,進而回答上片提出的問題。全詞借用神話故事,以象徵的筆法與寫實結合,借景喻意,文字雖然含蓄,但表達了詞人對官場、功名現實殘酷的不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桃源憶故人·暮春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軾集》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詞牌名:桃源憶故人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評論,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桃源憶故人①·暮春
華胥②夢斷人何處,聽得鶯啼紅樹③。幾點薔薇④香雨,寂寞閒庭戶。
暖風不解⑤留花住,片片著⑥人無數。樓上望春歸去,芳草迷歸路。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桃源憶故人:詞牌名,又名《虞美人影》或《胡搗練》。上下兩闕均為七六六五句,48字,句句用韻。
②華胥(xū):《列子·黃帝》:“(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黃帝既痞,怡然自得。”後用以指理想的安樂和平之境,也作夢境的代稱。
③紅樹:盛開紅花之樹。唐時對黃鶯有“紅樹歌童”的美稱。
④薔薇(qiáng wēi):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清孫枝蔚《揚州竹枝歌》:帶露薔薇入夜香,屏開孔雀喜燈光。
⑤解:懂得。
⑥著(zhe):表示動作、狀態的持續。
白話譯文
如同華胥一樣理想的安樂和平之夢做完了,人在何地?只聽得黃鶯啼於紅樹。薔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寂寞地進入了閒空的庭院。
溫暖的春風不懂得留住花,卻將它一片片地吹落到人們身上。樓上人遠看著春天快要過去,滿地長長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見歸路。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上片以神話之筆,寫夢醒後詞人在友人家所見之情景。“華胥夢斷人何處”寫醒景,理想安樂之境的夢做完了,主人不知何處去?“聽得鶯啼紅樹”寫禽景,“鶯啼”於“紅樹”。“幾點薔薇香雨”寫物景,薔薇露水如香雨點點滴下。“寂寞閒庭戶”寫院景,寂寞籠罩著空閒的庭院。四幅圖景組綴,一“紅”一“香”與“夢斷”、“寂寞”對印,給讀者以寂寞空曠之印象。
下片以象徵的筆法,回憶著寫春遊中所見到的景象,回答上片所提出的問題。“暖風不解留花住,片片著人無數”,這兩句截取典型的鏡頭來突出暖風“不解”無情,花“著人”有情,那人是無情還是有情?“樓上望春歸去”為回答之筆,“樓上望春歸去。”樓上人是有情的,望春也應該有情,回到青春時期,永葆春意。然而縱觀眼前景色,現實是無情的。最後一句“芳草迷歸路”為點題之筆,正如詞人《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五首》其二所寫:“草長江南鶯亂飛,年年事事與心違。”儘管滿目芳草,卻不見歸途。
全詞運用神話、象徵的筆法與寫實結合,借景喻意,含蓄深雋。借回憶寒食節出遊之筆,巧妙袒露了詞人自己對官場、功名的殘酷的現實不滿。儘管“鶯啼紅樹”,“薔薇香雨”,到頭來卻是“寂寞閒庭戶”。“望春歸去”,卻是“芳草迷歸路”,確屬一場華胥夢。
名家評論
江蘇省詩詞學會會員張介《東坡詞漫談》:蘇詞里有一些雖未涉及女性,卻在寫景寫物送人,帶有濃郁抒情意味,如:華胥夢斷人何處,聽得鶯啼紅樹。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蘇軾七集》,《蘇軾詞》,《蘇軾易傳》,《蘇軾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