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新居

桂林新居

桂林新居圍屋,又稱為桂林圍,位於惠州市惠陽區經濟開發區鐵門扇村

桂林新居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耗資白銀九萬多兩,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竣工。桂林新居坐西南向東北,平面呈長方形,總面闊113米、總進深84米,占地面積為9492平方米。

2004年8月,桂林新居圍屋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桂林新居
  • 地理位置惠州市惠陽區經濟開發區鐵門扇村 
  • 占地面積:9492 m
  • 保護級別: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天
  • 建築類型客家圍屋、客家圍村、客家圍堡、客家圍寨 
  • 別名:桂林圍
  • 建築年代:清代
  • 民居類型客家民居
歷史沿革
桂林新居圍屋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耗資白銀九萬多兩,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竣工。桂林新居坐西南向東北,平面呈長方形,總面闊113米、總進深84米,占地面積為9492平方米。由禾坪、泮池、堂屋、橫屋、角樓組成。傳說,葉天滋為確保圍屋固若金湯,鑄造了三扇大鐵門,但在桂林新居就是尺寸不符,安裝不了。於是就運到南陽世居去試,結果一上即合。三扇大鐵門就留在南陽世居,鐵門扇之名也給了南陽世居。由於勞累過度,葉天滋在乾隆十八年(1753)去世,享年68歲。
桂林新居圍屋平面呈中軸對稱,中軸線上以傳統三進祠堂式建築為中心,內部為院落式布局,號稱九廳十八井,有房三百六十間。在“人民公社”時期,曾住過五百多人,分為五個生產隊。
2007年,桂林新居的葉氏族人籌集資金,對圍屋進行大修,圍屋正面置有三個門,正中間大門匾額塑有“桂林新居”四個大字,左側刻有“乾隆壬申吉旦”小字,右側落款為“南陽娥笑立”。“乾隆壬申”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桂林新居之名,傳說是乾隆皇帝恩賜。當年葉天滋孤身一人去杭州攻讀,準備考取功名,但卻屢試不第。他不為所急,在讀書之餘,種花養鳥,聊以解悶。葉天滋去杭州時,從家鄉帶去了一隻畫眉,勇猛善斗,遠近聞名。乾隆微服私訪來到杭州時,到葉天滋居所私訪,兩人相談甚歡,結為知己。葉天滋以畫眉鳥贈與乾隆,乾隆皇帝恩賜葉天滋所建新居為“桂林新居”。後來,葉天滋被敕封為“奉直大夫”,官五品。大門兩側貼著一幅嵌字聯:“桂香昭祖德;林蔥樂春暉”。
從中間大門進入,為兩層高的門廳,有雕花木屏門與後面相隔。穿過門廳,進入到天街,可以看到門廳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牌匾。一進為前廳,大門上方掛著“大夫第”的匾額,兩側貼著紅紙寫的對聯:“祠開三世;福蔭九房”,對聯表明了葉天滋是沙坑葉氏三世祖,在這裡他繁衍了國屏公、國略公、國仕公、國仁公、國封公、國衡公、國診公、國顧公、國選公等九大房。由於他的福蔭,現在後裔達到兩萬餘人,遍布海內外。在木屏門的背後,立有“望重干城”的牌匾,讚頌了葉天滋的威望足以保護一方安寧。二進為中廳,在木屏門上門掛有“奉直大夫”的牌匾。三進為上廳,有供奉祖先的神龕,上方懸掛了“南陽堂”的匾額,兩側掛著兩幅頌揚家族興旺發達的對聯:“娥德桂林年年茂;笑公裔孫代代興”“承二世,建三百六間屋,桂林樓宇業績顯揚,流芳千載;序九嘗,傳九大房昭穆,宗枝奕葉賢能輩出,享譽五洲”。
桂林新居圍屋規模宏大,比鐵門扇南陽世居圍屋還大近八百平方米,是沙坑葉氏圍屋中的三大圍屋之一,是研究秋長葉氏家族史、客家圍屋建制的重要實物資料。2004年8月,桂林新居圍屋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