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湖畔的水鄉楚州南閘,對栽秧歌謠有一種特殊的叫法,稱之為“栽秧鼓”。
鄉土民歌中對於栽秧勞動的歌謠各地有不同的叫法。高郵民歌對此稱為栽秧號子,他們認為這些歌謠中的演唱襯詞句雷同於勞動號子;而金湖人乾脆稱之為金湖秧歌,他們認為在栽秧田演唱的歌謠就應該稱之為秧歌;而在民文之父鐘敬文老師編寫的《中國民間文學概論》中則把它定為田歌,這也只是一種泛指,意思是農田裡的歌謠。
在民歌之鄉的白馬湖畔的水鄉南閘,對栽秧歌謠卻有一種特殊的叫法,稱之為“栽秧鼓”。對於這種叫法連好多專家都難以理解,有音樂旋律的歌怎么能稱之為鼓呢?目前水鄉南閘的民歌已經定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閘民歌》,說明它在民歌園地里已小有地位,它的存在就有了它單獨的可塑性。
基本介紹
歌謠,枝江栽秧鼓,
歌謠
南閘民歌之所以把這種歌謠稱之為“栽秧鼓”,它一定的鄉土植根道理。它不同於秧歌舞那種扭秧歌,那可是一種廣場的表演形式。
“鼓” 它是一種打擊樂器或者稱之為叫鑼鼓傢伙,而在戲劇舞台又把它稱之為伴奏的武場。文場則是二胡笛子三弦之類樂器,也就是說在武打時需要這種緊鑼密鼓的伴奏。而在栽秧田裡演唱的勞動歌謠又為什麼也叫鼓呢?就是因為這種歌謠中都有一個長旋律的襯詞句,這種襯詞句的樂音旋律又都像那種很清脆的擊鼓聲音。只是它用口唱來表達,我們這裡的鄉土民歌手把這種勞動歌謠又稱之為“打鼓唱唱”。
要談南閘民歌的栽秧鼓曲調,種類很多,各種襯詞句也不盡相同。主要品種有“三句半”、“五句半”、“七句半”、“四句頭”、“搶八句”、“串十字”、“水鼓”、“五兒四兒”、“栽秧田裡打鼓栽秧田裡散”等等。之所以把這些曲調都排在栽秧鼓系列,就是因為它們都有一個“鼓襯詞”的共同特點。
“鼓點”的主要字音是“咚”,鼓槌打在鼓邊上的音是“格”,而用手捂住鼓面發出的響聲是啞音“代”,這大概就是“格冬代”音字的起源。這些曲調的音字都在“格冬代”上打滾,但節奏和音差又各不相同,而這些字音又都賦予了優美的音樂感。
“三句半”採用的是極簡單的旋律音符,襯詞是“我代你格冬冬代格冬冬代”,十一個字音,算是一句半的節拍,而後面則是兩句唱詞,這樣就形成了三句半的調式。是兩位民歌手對唱接唱,一人唱襯詞(打鼓),一人唱實詞(唱唱)。
“五句半”的襯詞句就悠長了,襯詞句拖音很長,有點像淮劇中的導板。“我代你格冬代,我代你格冬代,格冬代我代你格冬代,我代你格冬冬代格冬冬代”,長達二十幾個節拍,唱實詞時每一句後面還有一個小半句的答詞:“我代你格冬代”,儘管都是兩句實詞,整個曲調卻形成了“五句半”的格局。
“七句半”則是鼓襯詞又變了一種打法,當中夾帶兩句“格冬冬格格冬冬格,格格冬冬格格冬冬格”,曲調帶有悠閒的情趣,是一種動感的旋律,讓人聽後有一種跳躍的自由感受。至於“五兒四兒”裡面就是多“五兒四兒啦”襯詞語,這在高郵秧號子中很是流行,這就像行進中的號子。“四句頭”則是唱詞調度四句的程式唱詞,通常把日常生活中的四句順口溜或四句帶韻腳的詩句編進實詞,這樣會減少民歌演唱者即興口頭創作的壓力。演唱一些很有鄉土藝術趣味的程式唱段,秧田裡勞動的婦女們都很愛聽,既能活躍歡樂氣氛又能滿足大家知識需求。
“水鼓”是在深水窪田裡的勞動歌謠。在低洼田裡栽秧,勞動強度大,淤泥深陷要一步一步地跋涉,這種歌謠就顯得深沉而悲壯,演唱者多是上了年齡的中年婦女,唱腔顯得中氣飽和,有一種很渾厚的水韻。襯詞句又是一番意境,裡面帶有鑼聲,每一句唱了以後就和唱“噹噹七當歪子來,噹噹七當哎呀來”,聽後會給人增添一種在艱苦中求奮進的感覺。
而“搶八句”和“串十字”多是敘事體的程式演唱,襯詞顯得不太重要,襯詞音樂感也不太強烈,只是一些拖拖腔,也不太活躍。這種唱段在群體栽秧時很少使用,多是只有兩三個人在田裡栽秧寂寞孤單時才哼這樣的唱段。其實儘管栽秧鼓種類如此繁多,但在栽秧水田裡演唱使用最多還是南閘民歌的當家代表作《姐兒香兒》。唯有《姐兒香兒》清甜優美而又悠揚動聽,藝術家們說得好:它具很濃郁的歌劇風,是水鄉民歌的一串明珠。栽秧的婦女們是百唱不厭、百聽不厭。
枝江栽秧鼓
枝江水稻區流傳著打栽秧鼓的習俗,這種習俗就是在栽秧的日子裡,請一班民間藝人,在田邊敲鑼打鼓,喊秧歌,田間越熱鬧,就預示著是豐收的好兆頭,越冷清,所栽的秧就難於成活,成活後也喜歡結“啞巴谷”(即空殼),農民為了期盼豐收,栽秧時整酒席,請藝人,熱鬧得像過節一樣。
栽秧鼓的表演者主要是歌手和鼓手,歌手要有一副好嗓子,唱幾天幾夜不啞。曲調主要是秧歌調,歌詞靈活多變,鼓手技藝要求很高,能雙手耍三根木棒,邊耍邊擊鼓敲鑼,有的還可以喊秧歌。其表演形式多樣,有一個領眾人合,有二人對唱,有的還圍著田埂邊走邊唱。
由於栽秧鼓的表演,栽秧的人們隨著鑼鼓點子一邊栽,一邊聽秧歌,有時還跟著合唱,使本來很累的農活變得輕鬆多了,整個秧田仿佛成了民間文藝表演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