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作品系列:邊緣

格非作品系列:邊緣

長篇小說。以一個老者彌留之際的靈魂坦露為線索敘述故事,小說主人公是“我”,因此“我”的人生經歷也正成了這部小說的故事主體,而從“我”的視角出發,小說將許多人物的故事彼此互為交織又互為對比共同構築了整部小說的故事框架和主題結構。

基本介紹

  • 書名:格非作品系列:邊緣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201頁
  • 開本:16
  • 定價:25.00
  • 作者:格非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146772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格非作品系列:邊緣》是著名作家格非創作於1993年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先鋒的藝術探索與新歷史主義的細節呈現,使這部小說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敘事精品

作者簡介

格非,中國當代實力派作家,清華大學教授。1964年生於江蘇丹徒;1981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轉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從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開始,迄今已創作出版長篇小說Ⅸ敵人》、《邊緣》、《格非作品系列:欲望的旗幟》以及“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和“春盡江南》;中短篇小說集《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覺》、《青黃》、《戒指花》等。另有論著和散文隨筆“小說藝術面面觀》、《小說敘事研究》、《格非散文》、《塞壬的歌聲》、《文學的邀約》等多部。格非屬於擅長對文學、社會、歷史等問題做深入思考的學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堅韌、優雅、準確、睿智等特質,在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風格鮮明;曾獲得“2004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成就獎”、“2004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屆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第三屆中國圖書勢力榜”文學第一名、《新京報》“2011年度文學類致敬圖書”等多種文學獎項。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意、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圖書目錄

道路
麥村
我失去了父親
小扣
陰影
徐復觀
花兒
我結了婚
胡蝶
叫喊
我來到了信陽
仲月樓
我第一次上戰場
風箏
一九二五年的冬天
小扣
忍受
死亡
南下
花兒
東驛
小琴
胡蝶
麥村
仲月樓
杜鵑
一幾四九年
徐復觀
越河
蜂房
宋癩子
胡蝶
歸宿
判決
仲月樓
五月
小扣
宋癩子
杜鵑
仲月樓
胡蝶
寂靜的聲音

文摘

著作權頁:



判決
我是一個神經過於敏感的人,因此,我不能容忍別人(比如杜鵑)也表現出這樣的敏感。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之間本來就不多的談話變得越來越少。她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警覺地張開著,用來應付隨時可能降臨的災難。
這年夏天,麥村成立了基幹民兵連。他們白天在桔麓山下打靶,到了晚上就在村頭的樹林挖防空洞。由於長期以來看不到報紙,聽不到新聞廣播,我不知道當時的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麼重大的變故。
一天上午,桔麓山下打靶的槍聲突然停止了,到了中午,村裡的氣氛就一下變得緊張起來。人人都繃著臉,幹部們顯得焦灼不安,在棗梨園進進出出。我來到河邊,看到兩個小孩正在河灘上玩耍,他們看上去像是一對兄妹。男孩抬頭看了我一眼,目光中顯露出巨大的恐瞑,他哆哆嗦嗦地告訴妹妹:
“他就是我跟你說過的那個特務,會雙手使槍,像電影裡的武工隊一樣。”
女孩立刻就嚇得哭了起來。
晚上,杜鵑很早就將木屋的門關上了,又用兩根木頭將門抵住,然後用一種神秘的眼神盯著我。
“偷沒偷?”她小聲問我。
“偷什麼?”我反問她。
“槍……”她咽了一口唾沫,鼓足勇氣說出了這個字。
我瞪了她一眼,沒有搭理她。這似乎增加了卡十鵑對我的懷疑。
“你要是偷了,就將它拿出來,”杜鵑說,“我把它拿到灶膛里去燒了。”
我笑了起來:“槍是鐵做的,你怎么燒得掉?”
杜鵑聽了我的話,立即就叫了起來:“你還真偷啦?”
直到第二天上午,我才弄清楚整個事情的原委:昨天上午基。二民兵在訓練的時候,突然發現少了兩支五六式自動步槍,同時失竊的還有五六十發子彈。
這個訊息立即驚動了公社武裝部和縣委。槍枝失竊後的第二天中午,縣公安局的汽車就開到了麥村。在這件事情的緝查過程中,他們首先將懷疑的對象縮小到村裡的幾個五類分子身上。我被幾個武裝民兵帶到大隊部按指印的同時,另一些人則將我和杜鵑居住的木屋裡里外外搜了個遍,連那隻醃白菜的夜壺也沒有放過。
那些日子,杜鵑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有時,她靠在牆上打個盹,腦子裡還在想著那兩支槍。兩個星期後的一天,我看見杜鵑興沖沖地從村里跑回屋來,許多年來,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她這么高興,她氣喘吁吁地跑進屋,由於過於激動,立刻就在門邊癱倒了。
“槍找到了……”杜鵑興奮地告訴我,隨後便哭了起來。

序言

變與不變
《江南三部曲》問世之後,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和我商量,計畫將我以前的作品也重新編輯出版,包括三部長篇小說《敵人》、《邊緣》、《欲望的旗幟》和全部中短篇小說。除了《戒指花》、《不過是垃圾》、《蒙娜麗莎的微笑》等作品寫於2000年之後,這些作品中的絕大部分都是上個世紀的舊作。編訂、翻閱這些舊作,雖說敝帚自珍,但多少有點陌生感了,也時時驚異於自己寫作在幾十年間的變化。
以前常有一種看法,以為作家的變與不變,主要是源於時代本身的急劇變化。列夫·托爾斯泰,詹姆斯·喬伊斯,威廉·福克納,納博科夫等等,都是如此。即以喬伊斯而論,若拿《都柏林人》跟《尤利西斯》比較一下,似乎有點讓人不敢相信這兩部作品出於同一個人之手。喬伊斯生活在風雲變幻的世紀之交,對於時代的變革十分敏感,加之他本人也有強烈的革新小說技法的主觀動機,這種變化,我們很容易理解。順便說一句,就算沒有後期的《尤利西斯》等現代主義作品,喬伊斯也是世界一流作家。他的《都柏林人》在文學史上也形成了一個小傳統。美國當代年輕作家耶茨所繼承的,正是這個傳統。至於納博科夫,他一生輾轉於俄國的聖彼得堡和德國、法國、美國之間,生活動盪不寧,需時時適應新的地理和文化環境,小說風格不斷出現變化也在情理之中。但也有不怎么愛變的作家。卡夫卡、霍桑、海明威等作家相對穩定,寫作風格沒有出現過劇烈的變化和調整。海明威是一個特例,儘管他的人生經歷也很複雜,但一生只寫一個主題,居然也寫成了世界級的大師。雷蒙德·卡佛是海明威的追隨者,和我們生活於同一個時代,也不怎么愛變。
說到中國現代作家,魯迅就可以算得上文風不斷變化的代表。從《懷舊》這樣的文言小說,到《狂人日記》,再到《吶喊·彷徨》和《野草》,一直在變。若不是去世較早,他往後的小說會有什麼變化,今天已不好妄加猜測了。汪曾祺的例子也比較特別。我們所熟悉的汪曾祺,是寫出過《受戒》、《大淖記事》、《故里三陳》以及大量優美小品的那位作家。可汪先生寫作《受戒》的那一年,他已經是60歲了。每念及此,總要無來由地為他老人家捏把汗:假如他活得與魯迅先生一樣長,也許《沙家浜》就要算他的代表作了。在中國現代作家中,也有不那么愛變的入。張愛玲可以算一個,在不變方面,完全可以和海明威相媲美。看她的《小團圓》,不用說語言和基本修辭方法,就連題材、情感、觀念也都沒有什麼變化。
有時候會對古典作家心生羨慕。變與不變,似乎是職業寫作出現以來才會有的苦惱。對於那些一生只寫一部作品的小說家(比如曹雪芹)而言,想變都沒有機會,倒也踏實。安心於茅廬高臥,省了多少六出祁山的左衝右突!但轉念一想,也不盡然。古代作家寫作的大宗不是小說,而是文章和詩詞,其實變化也是始終存在吧,否則就不會有“庾信文章老更成”這樣著名的感慨了。
格 非
2012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