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羅森迪克
- 外文名:Grothendieck
- 國籍:烏克蘭
- 民族:猶太人
- 出生地:德國柏林
- 出生日期:二十世紀初
- 職業:代數幾何大師
- 畢業院校:師從名師嘉當
- 主要成就:在一九六六年獲得數學界至高榮耀的菲爾茲獎(FieldsMedal)
- 代表作品:《收穫與播種》
家庭背景,個人作品,成就及榮譽,
家庭背景
格羅森迪克的父親出身烏克蘭猶太家庭,是無政府主義者,二十世紀初曾參與推翻沙皇的革命;他的母親出身德國漢堡中產家庭,父母二人相遇於柏林─這也是格羅森迪克誕生之地。納粹崛起之後,他的父母從柏林逃到巴黎,將五歲的他託付給別人扶養。他後來回憶,那段突然與父母分離的時間很不好捱。後來反猶太人的浪潮越來越大,格羅森迪克營的日子直到二次大戰結束。
個人作品
戰爭結束後,格羅森迪克從學於名師嘉當 (H.Cartan)。他在嘉當著名的討論會中結識了當時頂尖的數學家,如雪伐雷 (C. Chevalley)、魏爾 (A. Weil)、許瓦茲 (L Schwartz) 等人。他從此如魚得水,盡情地發揮他的數學天份。不過他以一個外國人(事實上是無國籍)的身分,很難在法國找到永久教職,但如果入了法國籍,卻得去服兵役,這是他萬萬不願意的,所以只好到巴西與美國從事研究,擔任訪問教授。最後,格羅森迪克到了一九五九年才剛設立的「高等科學研究院 (IHES)」擔任教授。這是私人創建的單位,所以容的下格羅森迪克。
從那時到一九七零年的十二年間 潤飾完成)。這本(套)書長達一千八百餘頁,非常難讀,但是內行人都知道真正的寶貝在這裡。 可是格羅森迪克在那意氣風發的十二年過後,忽然辭職退出數學圈,原因據說是他發現了IHES也受到軍方的支助。對於一位正值盛年的頂尖數學家來說,他這樣的作為可說是前所未見,也必然引發人們的好奇。格羅森迪克後來到較不知名的大學任教,一九九一年後就隱居到不知名的地方去了。
他在一九八六式英文翻譯(見擴展閱讀注釋),一些根據回憶錄所撰寫的文章也發表了(見擴展閱讀注釋)。一般讀者可以看到格羅森迪克除了數學之外,對於寫作也相當用心,是位有獨特風格的寫手。
《收穫與播種》裡頭多處談到數學的內涵,很值得年輕學子參考。例如格羅森迪克談到兩種數學風格∶如果把證明數學定理比喻成敲開堅果,一種方法用是榔頭與鑿子直接攻堅;另一種方式是「把堅果浸在讓其軟化的液體中,何不就用水?然後不時地去搓它,或是將讓它浸在那裡。幾個月下來,殼就會變軟,當時間到了,稍微用手一壓就ligne) 說格羅森迪克的證明常是一大串微不足道的小步所組成的,「看起來什麼事也沒做出來,但是最後卻出現了一個非常不簡單的定理。」
成就及榮譽
一九八八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把克拉弗獎 (Crafoord Prize) 頒給格羅森迪克與德林。沒想到格羅森迪克拒絕接受這個獎,他寫信感謝皇家科學院同時說明拒絕的理由∶第一,他的教授薪水(甚至是即將開始的退休金)已經超過自己與家人物質生活所需。至於他工作的成就,時間才是最好的裁判,眼前的榮譽不是。第二,「克拉弗獎的所有對象已經有了足夠的物質報酬與科學聲望,以及隨附而來的權力與優惠,而這些過額的獎勵不也是對於其他人的剝奪嗎?」第三,雖然他「對於科學的熱情沒有改變,但越來越遠離學術子,而學術圈的倫理日益走下坡,以至學術剽竊越來越平常」。如果他「參與了給獎的遊戲」,就代表他認可了科學世界這種不健康的走向。格羅森迪克強調第三點理由是最重的理由。
{本文原載於中央日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