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少廟北,以含義得名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少廟北
- 羅馬字母拼寫:Gaxuun sumiin ar
- 性質:歷史地名
- 省份:內蒙古
格少廟北,以含義得名的地名。
格少廟北,以含義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格少廟北,自然村名,系蒙古語。 歷史沿革 格少廟北,隸屬巴音敖包蘇木巴音花嘎查管轄,沿用至今。1 ...
格少廟西北 格少廟西北,以含義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格少廟西北,自然村名,系蒙古語。 歷史沿革 格少廟西北,隸屬巴音敖包蘇木巴音花嘎查管轄,沿用至今。
北少林,河南省登封市國家3A級旅遊景區。少林寺一般指的是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傳說源於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祖庭,少林武學的發源地。北少林除了嵩山少林寺外還有一座天津少林寺。據《薊縣誌》記載,北少林寺原名“法興寺”,後又叫北少林禪寺,地處天津薊縣盤山東南麓“中盤”的開闊山坡上,始建於魏晉,已有1500...
據《薊縣誌》記載,北少林寺原名“法興寺”,後又叫北少林禪寺,地處天津薊縣盤山東南麓“中盤”的開闊山坡上,始建於魏晉,是薊縣縣誌記載的當地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天津最早的寺院。 據史料記載,元朝時期,崇尚道教,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道教造雲子派其徒張志格到處選擇觀址,最終選中了盤山。之後,...
北少林寺,始建於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系仁宗(愛育)皇帝御賜所建。寺院簡介 人所共知“南拳北腿少林棍”,南拳是南少林寺僧人根據南方人身體較小的特徵和武術格鬥中‘一寸短,一寸險’的特點,而演繹出的武術流派;北腿是北少林寺僧人根據我國北方人身體較大的特徵和武術格鬥‘一寸長,一寸強’的特點,...
卦:卦是用柏木製成,長約五至六寸,粗一寸左右,按乾、坎、垠、震、簨、離、坤、兌八卦排列,製成八面,上面分別寫上具體內容,當然各廟又有各廟的卦。抽籤、問卦,源遠流長,至今在陝北的各個廟會上盛行不衰,求子治病、升官謀望、家寨行人、經商婚姻、祈雨賜福等等,都要抽籤問卦。戲俗 提起唱戲,對於...
這裡是百萬宮,殿內中間供奉的是本寺的各大護法,“廟神香火,護廟龍神, 千年萬代振山門,僧眾保平安,萬物滋生,全仗護法神。”左邊的是九龍壁,為祈求本地區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右邊的是壽星老,是祈求來此朝拜的善男信女身體健康、福壽綿長。好,祝願大家吉祥如意、所求如願,阿彌陀佛。最後我們去參觀一...
北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別名“珠城”,北部灣城市群、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 [1],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地勢總體呈北高南低,地形平坦開闊;氣候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亞熱帶特色,總面積3337平方千米,全市下轄3個區、1個縣,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88.10萬人。 [39] 民...
戟門正北,即為享殿。寢殿在享殿的北面,祧廟位於二重院落的最北側。在祧廟、寢殿間有一紅牆,牆上有中琉璃門五座,均為黃琉璃瓦歇山頂。祧廟後檐的兩側,各有隨牆角門一座。其北為一狹長院落,構成太廟的第三重院牆。主要建築 歷史文化 五壇八廟 舊時老北京有句俗語:“東單、西四、鼓樓前,五壇八廟頤和園...
2004年,修復岱廟北、東城牆部分 [3]。 建築格局 播報 編輯 岱廟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總面積96000平方米,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1] [25]。總體布局上按照唐宋以來祠祀建築中最高標準修建,採用了以三條縱軸線為主,兩條橫軸線為輔,均衡對稱,...
2011年末,烏蘭木倫鎮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12個社區,烏蘭木倫、上灣、補連塔、蘇勒德霍洛、烏蘭木倫、布爾台格、明安木獨、巴圖塔、哈沙圖、曼齋廟、查乾蘇、布連海子、石灰溝、格醜廟、折家梁、木獨希里、花亥圖16個行政村。截至2020年6月...
普陀宗乘之廟是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廟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門內是碑閣,北是五塔門,高十餘米,有拱門三個,上建紅、黃、黑、白、綠五座喇嘛塔。 門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漸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築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別,變化多端。最後為雄偉高大的主體...
正殿為廟內主體建築,面寬七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柱頭斗栱六鋪作。屋頂琉璃剪邊,菱形方心,殿內採用減柱造,六椽栿直通前後檐外,元代手法顯著。熱留關帝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陽凌雲洞 位於縣北30千米的古陽鎮凌雲村附近,為天然石灰岩洞。高可容人,寬達三尺,又稱神仙洞。相傳洞有一牛,聞外...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東廟,坐落於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是中國歷代皇帝祭海的場所,供奉南海神祝融。廟宇占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牌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和昭靈宮,兩側有廊廡;西南章丘崗上有浴日亭,是古代觀望海上日出之...
一桃形巨石僅以三點支撐,聳立在峰頂崖端,契丹石窟開鑿在桃石山東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續建的喇嘛廟“善福寺”。窟內有千佛像,形態各異。景區 召廟景區內的靈岩山氣宇軒昂,叢岩疊構,怪石嶙峋,古洞穿插,峰頂一塊桃形巨石挺立崖端,因而俗稱桃石山。攀登此山須闖“人生三關”:爬...
我國著名古籍闞駰《十三州記》曾有這樣的記載:“西平亭北,有土樓,神祠者是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也有過這樣的記載:“上有土樓寺,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下有神祠、彤牆、故壁存焉。”由此推斷,北山寺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看來比西寧古城的歷史還要長久。北山寺的建築...
歷代帝王廟(The Temple of Successive Emperors),也稱帝王廟,是明清時期祭祀中華炎黃祖先和歷代帝王、功臣名將的皇家廟宇。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31號,始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其原址為保全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歷代...
普會寺位於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希拉穆仁鎮烏蘭圖格蘇木,錫拉木倫河流經廟北。蒙古語稱為錫拉木倫召,稱召河廟。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曾經多次修繕,現存山門、正殿、東西配房等建築。簡介 普會寺始建於1636年(崇德元年,崇禎九年)屬內屬旗,實行的是都統制(也叫總管制)直接受清朝理藩院轄制。為了...
府隍廟 府隍廟址位於景家橋路北的原城關中心糧站。據有關記載,元代就有城隍廟建築。有頭門、正殿、退殿、兩廊廈二十餘楹,及抱廈、戲樓、十城隍殿、州縣 二十一屬城隍廳。殿宇多,占地面積大(約 15 畝)。門前矗立一對石座大鐵獅,背樹蟠龍鐵旗桿,上鑄朝天斗。同治五年建築被焚,僅存門外鐵獅子及旗桿。...
北武當廟,又名“壽佛寺”。這座道、佛同奉合祀的“山林古剎,西夏名藍”,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市府所在地)西北約5公里處的賀蘭山九泉口(俗稱韭菜溝)。地因廟而得名,所以,民間一直稱這裡的山叫“武當山”。寺廟依山而建,背靠巍峨賀蘭,東面滔滔黃河,北武當廟(壽佛寺)占地12000平方...
北武當廟是位於寧夏北部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賀蘭山東麓的古寺,享有“西夏名蘭、山林古剎”的美譽。這座寺廟始建於盛唐時期,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北武當廟依山而建,整座廟宇自北朝南,四進院落布局嚴謹、莊重秀美。中軸建築山門樓、配殿相互對稱,和諧自然。廟宇的歷史悠久,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
作戰時可將敵人誘入瓮城,主城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瓮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瓮城裡,只能束手就擒,有“瓮中捉鱉”之意,因此得名瓮城,在瓮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關城的關王廟。北關與南關作用相同,呈長方形的瓮城上設有炮台,瓮城城門朝向北側,北瓮城中建有北方鎮守大神真武廟,廟內供有十二生肖神,水火。古炮 ...
北嶽廟建築格局呈坐北朝南的“田”字形,採用的是以中軸線為主,兩廂對稱的傳統建築形式。廟內主體建築德寧之殿在中軸線北端,往南依次建有飛石殿、三山門、凌霄門、御香亭、朝岳門、牌坊、石橋等。北嶽廟是一座內涵豐厚的文化藝術殿堂,集古建、繪畫、書法、石雕、定瓷等藝術於一身。北嶽廟碑刻對研究所處時代的...
巴丹吉林廟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55年)。當年原阿拉善七個活佛之一康布瑪尼奇喇嘛途經巴丹吉林,攜有瑪琴尼布達嘎活佛像,為其修建了該廟宇。該廟的選址處於兩個湖泊相接的地段,三面環湖,一面臨沙。巴丹吉林廟大致坐西朝東,建築由北向南一字排開。中部為主體建築大經堂,其東面設山門,四周有圍牆,北側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