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評價
後世往往有人指責他不應當支持愛爾蘭叛亂分子抵制英格蘭女王
伊莉莎白一世的反天主教行動。1572年8月24日巴黎發生
聖巴托羅繆之夜慘案,大批
胡格諾派教徒被害。事後格列高利在羅馬大唱《讚美頌》以示慶祝,此舉也受到譴責。
與日本使節
1585年3月23日,來自日本的4位少年使者拜訪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早在1582年,日本九州的天主教大名
大友義鎮、
大村純忠、
有馬晴信決定派遣4名少年出使羅馬教廷。一行數人乘坐葡萄牙船從長崎出發,經中國的澳門、印度的考沁港、非洲的好望角,抵達葡萄牙的里斯本,然後進入西班牙、義大利,1585年3月到達目的地羅馬,並拜見了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敬呈了三位大名的書信和禮物。在羅馬短暫逗留期間,恰逢教皇逝世,這樣,他們又參加了希斯特五世的就任加冕議式。當得到新教皇同意每年斥資援助日本興辦神學院的答覆後,少年使節團開始回國。1590年7月終於返回長崎,結束了長達8年的出使,並帶回了活字印刷機等大量西方物品。用此印刷機,教會先後在長崎、天草等地開設了印刷所,印製了不少羅馬文和日文書籍。
改革曆法
現行公曆即格里曆(英文:Gregorian calendar),亦有譯為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歷,是由
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格里曆是
陽曆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夏曆(農曆),而中國傳統曆法是一種陰陽曆,因而格里曆在中文中又稱陽曆、西曆、新曆。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格里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格里曆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歷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同時規定,原先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自傳統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亦稱“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