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遊記/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書

格列佛遊記/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書

斯威夫特所著的《格列佛遊記》這部小說通過里梅爾·格列佛船長之口,敘述了他週遊四國的奇特經歷。《格列佛遊記》由四部分組成:利立浦特(小人國)遊記、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遊記、勒皮他(飛島)遊記和慧駰國遊記。作者以神奇的想像、誇張的手段、寓言的筆法,不留情面地對十八世紀前半期的英國社會進行全面的批判,尤其對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等做了痛快淋漓的鞭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列佛遊記/新課標必讀彩繪系列叢書
  • 譯者:陳曉璐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斯威夫特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頁數:166 頁
  • 開本:16 開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格列佛遊記》是英國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本書是以格列佛船長自敘的方式寫成的,主要敘述了格列佛船長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駟”國的奇特經歷。通過小說的形式,對18世紀前半期的英國社會生活進行了全面的諷刺與批判,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作者簡介

作者:(英)斯威夫特 譯者:陳曉璐

媒體推薦

“新課標必讀彩繪旋祝體系列叢書”契合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準確把握當下語文教學的脈搏,譯文精到,導讀精準,設計精美,是中小學生套用課堂教學、運用課外知識的最佳讀本。
——孫紹振

圖書目錄

第一卷 利立浦特遊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二卷 布羅卜丁奈格遊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三卷 從勒皮他到日本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四卷 慧駰國遊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文摘

第一卷 利立浦特遊記
第一章
格列佛自述身世;航海的最初原因。他在海上遇險,泅水逃生,在利立浦特境內登入,成為俘虜,被運往首都。
我的父親在諾丁漢郡有一份微薄的產業,我在他五個兒子中,排行第三。在我十四歲時,父親將我送到劍橋大學的意曼紐爾學院。在這三年中,我專心學習。儘管家裡只能為我提供很少的補貼,但這沉重的負擔已經令他們捉襟見肘。於是我到倫敦找了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就是給著名的外科醫生詹姆斯轎循·貝茨先生當學徒,這一器就是四年。在此期間,父親偶爾會給我寄一些錢,我將這些錢作為學習航海和數學知識的經費,這些知識對志在旅行的人十分有裨益。而我始終相信,總有一天鍵料腳我會交上好運,出海旅行。我辭別貝茨先生,回家看望父親,在他和約翰叔叔以及其他一些親戚的幫助下,我得到了四十英鎊。同時,他們還承諾每年寄給我三十英鎊用以維持我在萊頓的學習和生活。我在萊頓學習醫學兩年零七個月,因為我深知醫學知識在長途航行中十分有用。
從萊頓回來後不久,敬愛的貝茨先生就推薦我到“燕子號”商船上去當醫生,這艘船由亞伯拉罕·潘耐爾船長統領。我在他的手下幹了三年半的時間,有一兩次航行到利凡特和一些其他地方。回來後,在貝茨先生的鼓勵下,留在倫敦,而他也給我推薦了幾多戶妹駝個病人。我在老周瑞街的一個小房子裡租了幾個房間,又和埃蒙德·伯頓先生的二女兒瑪麗·伯頓結婚,得到四百英鎊的嫁妝。
但是兩年後,貝茨先生過世,我就再沒什麼朋友,又不願違背良心胡作非為,因而生意漸漸冷清。我和妻子以及幾位老朋友商量過後,決心再次出海。後來又接受了“羚羊號”威廉·普利查船長的邀請,到南太平洋一帶航海。1699年5月4日,我們從布利斯托出發,最初的航行很順利。
由於一些原因,把航行的一些具體細節告訴讀者似乎不合適,只簡單交代一些就夠了:在去東印度群島的途中,一陣強風暴把我們刮到了萬迪門欄的西北方。11月5日,天氣陰霾,我們的船觸礁裂開。一陣強風又從北方刮來,掀翻了小船。我不知道同伴們怎么樣了,自己只能被風浪推著向前不斷游去。在我以為自己快要堅持不下去時,水深已不能滅頂,風暴也減弱了。海底坡度小,我向前走了一英里多路,到達岸上,我猜測那時大概是晚上八點鐘。我又向前走了將近半英里,沒有發現房屋和居民的蹤影。至少當時沒有發現,因為我的身體太虛弱了。我很累,再加上天氣炎熱,還有離開船時喝了半品脫的白蘭地酒,只想睡覺。躺在柔軟的草地上酣暢淋漓地睡了一覺,我估計,大約有九個小時,因為我醒來時,天已經亮了。我想要起身,卻發現動彈不了,這時,才發覺自己的四肢和頭髮都被緊緊綁在地上。從腋窩到大腿都被綁上了幾根繩索,所以我只能仰面躺著。太陽逐漸變熱,刺痛了我的您才榜雙眼,可我只能這樣躺著,除了天空之外,什麼也看不見。過了一會兒,感覺有活東西在左腿上爬,經過胸脯,幾乎爬上臉來,我努力用眼睛往下望,發現是一個身長不到六英永艱滲寸、手裡拿著弓箭、身上背著箭袋的小人。同時,我發現至少還有四十多個這樣的小人跟在他的後面爬上我的身體。我大吃一驚,怒吼起來,嚇得他們掉頭就跑。後來我才知放端永宙道,有幾個人從我的腰上往下跳時,竟然摔傷了。
不久之後,他們又走回來了。其中有一個人,大膽地走到能看清我整張臉的位置,舉著手,仰著臉,高喊: “海琴那·帶古爾”,其他的人也喊了幾遍,但我不明白意思。我一直躺著感覺不舒服,於是想要掙脫束縛。我幸運地掙斷束縛繩索,拔出左臂的木釘,把左臂舉到眼前,了解了他們的捆綁方法。我又用力扯了一下,雖然很痛,但掙鬆了頭髮上的繩索,使頭可以轉動。他們跑掉了,於是我來不及抓住他們;他們齊聲高呼過後,我聽見一個人喊道: “陶爾哥·奉納克”;霎時,我感覺有一百多支箭射中我的左手,像針刺一樣;之後他們又對著天空射了一陣,就像歐洲人丟炸彈一樣,我猜測可能有許多箭都落在我身上(雖然我沒感覺到),而且有些箭射到了我的臉上,我立刻用左手遮住臉。這一陣結束後,我悲痛地呻吟,並且再次想要掙脫,而他們又開始放比剛才還要長的箭,有些人甚至還想用矛刺我的腰;多虧我穿著牛皮背心,才沒被他們刺中。我想我還是安靜地躺著最安全。我的左手已經鬆綁了,等到晚上,是很容易恢復自由的。至於那些當地居民,我有自信可以和他們最強大的軍隊抗衡,如果他們的身材都如剛才所見的那些人一樣的話。但命運對我另有安排。
當那些人看見我安靜下來後,就不再放箭了。但從我所聽到的聲音來看,人變得越來越多了。在距離我的右耳大約四碼的地方,敲打的聲音持續了一個小時,似乎有人在幹活;在繩索木釘束縛的範圍內,我努力轉過頭,才發現原來建成了一座大約一英尺高的新台子,恰好容下四個小人,旁邊還有兩三個梯子用來攀爬。有一位重要人物在台上,正準備對我發表講話,可是我什麼也聽不懂。
P1-4

序言

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是十八世紀前期英國優秀的諷刺作家和政論家。他出生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父親是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個遺腹子,一直由叔父照顧,曾經就讀於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和牛津大學,在1701年獲得神學博士學位。當愛爾蘭遭遇英國軍隊的入侵時,他悲傷地離開家鄉,前往英國謀求發展。他先在穆爾莊園主人威廉·坦普爾身邊做了將近十年的私人秘書,希望能藉助爵士的影響在仕途上有所收穫。但事與願違,他一直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爵士去世後,他重新回到愛爾蘭做牧師,捲入了政治運動。先後做過輝格黨和托利黨的政治撰稿人,但在仕途上仍然沒有突破。在以羅伯特·哈里為首的托利黨倒台後,斯威夫特全心全意地站在自己的祖國愛爾蘭這一邊,為她的早日獨立和自由貢獻自己的力量,得到了很多人民的愛戴。1704年,他的作品《書之戰》、《木桶的故事》等集結出版,前者嘲笑經院派的腐朽,後者諷刺基督教不同教派的紛爭。他的政論時文,如在擔任托利黨《考察報》主編期間抨擊1710至1713年英法戰爭的文字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在他的一生中有兩個女人影響著他的感情生活,一個是坦-普爾爵士的妹妹的僕人的女兒,叫埃絲特·詹森,斯威夫特稱她為斯特拉,倆人的親密關係保持了一輩子。斯威夫特為她創作了很多作品,最有名的就是《致斯特拉日記》。另一個是年齡只有他一半的女子瓦尼莎,她非常愛斯威夫特,但因為嫉妒斯特拉,被斯威夫特拒絕,最終休克而死。
晚年的斯威夫特因為多種疾病的困擾,很少與人交往。在最後幾年甚至被很多人當做一個精神失常的瘋子。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在孤獨與寂寞中離世,享年七十八歲。墓碑上是他用拉丁文自撰的墓志銘,“他去了,狂野的怒火再也不會燒傷他的心。”
在斯威夫特眾多的優秀作品中,最家喻戶曉的應當就是《格列佛遊記》。它被許多人看作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作品。格列佛仿佛是一個孩子,他在小人國利立浦特可以隨心所欲地搬運各種人和物,就像是在擺弄玩具;到了大人國布羅卜丁奈格之後,又像是在成人世界中的小孩子,感到非常驚恐。但是,如果過分強調這些東西,就難免會掩蓋作品的真正含義。小說的童話色彩只是表面的特徵,尖銳的諷刺才是深刻的靈魂。
書中的第一部分寫的是在小人國利立浦特的經歷。其實就是當時英國的一個縮影,這個國家的政治秩序也是當時英國的政治秩序。比如,作者寫到小人國的最高官職是通過跳繩決定的,誰跳得最高誰就能獲得那個職位,而不是通過人的品德來衡量。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英國由教會和君主占據統治地位,普通人很難通過自己的真才實學和能力而獲得相應的職位;另外,小人國的政黨是通過鞋子跟的高低來區分的,實際上就是在影射托利黨和輝格黨之間的黨派紛爭是非常無聊的,又通過小人國中存在吃雞蛋的“大端派”和“小端派”來影射天主教和新教之間關於教會儀式的爭論,作者始終認為兩個黨派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教會之間的紛爭也是毫無意義的。
書中的第二部分是在大人國的經歷,這是另一種的社會制度,作者把它描述成一個理想的、有教化的君主政體,國王也很英明正直,這反應的是作者心中對於比英國社會制度更理想的社會制度的嚮往。格列佛告訴大人國國王有關於英國的情況,國王予以各種批評,可見英國的政治制度並沒有像格列佛所說的那樣美好。作者假借大人國國王之口提出尖銳的批評,英國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一連串陰謀、叛亂、謀殺、屠殺和清洗而已,而產生的結果是貪婪,黨派紛爭,虛偽,背信棄義,殘忍,強暴,瘋狂,仇恨和野心”。這些都充分揭示了上等社會的醜陋本質。大人國國王對英國如此喜歡打仗也表現出極度的厭惡,這實際上也是作者借他之口來譴責戰爭帶給人們的沉痛傷害。
《格列佛遊記》的第三部分是對飛島的描寫。反映的是作者反對偽科學的鮮明立場,脫離現實生活的科學是非常荒謬和令人發笑的,這些科學家所進行的研究都是虛無縹緲和不切實際的,對於現實沒有絲毫作用。作者始終認為,科學必須為人民服務,為現實生活服務,而不應當成為統治階級與人民為敵的工具。在巴爾尼巴比這個神奇的國度之中,主人公格列佛曾經召見了一系列有名的歷史人物,作者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讀者,那些所謂的歷史英雄人物很多都是醜陋的人物。他們中的一些人都是通過各種卑鄙的手段成功爬上高位,作者借這個機會批判了君主制的政體,表達了對共和制的贊同。
《格列佛遊記》的第四部分講述的是“慧駟國”之行。在這一篇章中,作者想要描述的是一種在宗法制度下具有真正自然狀態的人的美德,藉此來與資產階級和貴族的文明形成鮮明的對照。在作者的筆下,“慧駰國”的“耶胡”實際上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醜陋現象的集中表現,也可以說是作者試圖想要揭露人性中最醜陋的一面。而在“慧駟”身上則寄託了作者對於美好人性的無限嚮往和讚美。不過,這裡也暴露了作者自身一種矛盾的心態,他認為宗法的自然狀態應該是擺脫現存社會制度的最好出路,但實際上,一旦進入階級社會之後,倒退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這反應出了因為歷史的不斷進步,作者始終無法找到擺脫人類醜惡的出路。
《格列佛遊記》作為一個整體是對文學體裁、題材和風格的全面諷擬。它的敘事採用第一人稱,在開篇的時候也說到主人公預感到要外出航行等等,這讓人想起了與之有幾分相似的魯濱遜。但是格列佛的宏偉志向並沒有維持多長的時間。在小人國和大人國這兩個宮廷之中的經歷使他對君王的恩寵和地位的高低有了深刻的見解。他在大人國的時候曾經被一個農民四處展覽並出售。他覺得主人依靠他賺錢而且越多越好,根本不管他的死活。處於被剝削的位置上,看著別人發財,那種感覺並不是很好。這就使得格列佛的航海之行與《魯濱遜漂流記》截然不同,尤其是在精神方面。他沒有成為合格的資本主義堅定的力量,而是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批評者,進而否定了魯濱遜的自我提升計畫。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格列佛遊記》是對魯濱遜的評論,而表面上的相似則是為了凸顯精神上的迥異。
從另一個更深的層面上來說,斯威夫特的諷刺還指向人性的本身。格列佛既是“巨人”,也當過“小人”,這就使他失去了純粹的旁觀者的角度。讀者不得不隨著他的各項稀奇古怪的表演而辨認出存在於身邊的熟悉事物,看出自身的局限,看到存在於荒謬之中的常態,常態中的歪理。作者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批評進而轉化為對人性的懷疑。在第四卷中,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的“慧駟國”,對他的馬主人解釋說:“我們這樣的“耶胡”認為,不論是用錢還是攢錢,錢總是越多越好,沒有足夠的時候,這是天性,不是奢侈就是浪費。富人總是享受著窮人的勞動成果,而窮人和富人的比例是一千比一,所以大多數人們都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為了拿到一點工資,每天都要辛苦勞動,讓少數人過著富裕的生活。”他所謂的人的“天性”,實際上就是十八世紀英國人的世態和心態。只是因為斯威夫特看見整個社會的人都心甘情願地被金錢所驅使、奴役,所以會對人的本性產生嚴重的懷疑。
從萊頓回來後不久,敬愛的貝茨先生就推薦我到“燕子號”商船上去當醫生,這艘船由亞伯拉罕·潘耐爾船長統領。我在他的手下幹了三年半的時間,有一兩次航行到利凡特和一些其他地方。回來後,在貝茨先生的鼓勵下,留在倫敦,而他也給我推薦了幾個病人。我在老周瑞街的一個小房子裡租了幾個房間,又和埃蒙德·伯頓先生的二女兒瑪麗·伯頓結婚,得到四百英鎊的嫁妝。
但是兩年後,貝茨先生過世,我就再沒什麼朋友,又不願違背良心胡作非為,因而生意漸漸冷清。我和妻子以及幾位老朋友商量過後,決心再次出海。後來又接受了“羚羊號”威廉·普利查船長的邀請,到南太平洋一帶航海。1699年5月4日,我們從布利斯托出發,最初的航行很順利。
由於一些原因,把航行的一些具體細節告訴讀者似乎不合適,只簡單交代一些就夠了:在去東印度群島的途中,一陣強風暴把我們刮到了萬迪門欄的西北方。11月5日,天氣陰霾,我們的船觸礁裂開。一陣強風又從北方刮來,掀翻了小船。我不知道同伴們怎么樣了,自己只能被風浪推著向前不斷游去。在我以為自己快要堅持不下去時,水深已不能滅頂,風暴也減弱了。海底坡度小,我向前走了一英里多路,到達岸上,我猜測那時大概是晚上八點鐘。我又向前走了將近半英里,沒有發現房屋和居民的蹤影。至少當時沒有發現,因為我的身體太虛弱了。我很累,再加上天氣炎熱,還有離開船時喝了半品脫的白蘭地酒,只想睡覺。躺在柔軟的草地上酣暢淋漓地睡了一覺,我估計,大約有九個小時,因為我醒來時,天已經亮了。我想要起身,卻發現動彈不了,這時,才發覺自己的四肢和頭髮都被緊緊綁在地上。從腋窩到大腿都被綁上了幾根繩索,所以我只能仰面躺著。太陽逐漸變熱,刺痛了我的雙眼,可我只能這樣躺著,除了天空之外,什麼也看不見。過了一會兒,感覺有活東西在左腿上爬,經過胸脯,幾乎爬上臉來,我努力用眼睛往下望,發現是一個身長不到六英寸、手裡拿著弓箭、身上背著箭袋的小人。同時,我發現至少還有四十多個這樣的小人跟在他的後面爬上我的身體。我大吃一驚,怒吼起來,嚇得他們掉頭就跑。後來我才知道,有幾個人從我的腰上往下跳時,竟然摔傷了。
不久之後,他們又走回來了。其中有一個人,大膽地走到能看清我整張臉的位置,舉著手,仰著臉,高喊: “海琴那·帶古爾”,其他的人也喊了幾遍,但我不明白意思。我一直躺著感覺不舒服,於是想要掙脫束縛。我幸運地掙斷束縛繩索,拔出左臂的木釘,把左臂舉到眼前,了解了他們的捆綁方法。我又用力扯了一下,雖然很痛,但掙鬆了頭髮上的繩索,使頭可以轉動。他們跑掉了,於是我來不及抓住他們;他們齊聲高呼過後,我聽見一個人喊道: “陶爾哥·奉納克”;霎時,我感覺有一百多支箭射中我的左手,像針刺一樣;之後他們又對著天空射了一陣,就像歐洲人丟炸彈一樣,我猜測可能有許多箭都落在我身上(雖然我沒感覺到),而且有些箭射到了我的臉上,我立刻用左手遮住臉。這一陣結束後,我悲痛地呻吟,並且再次想要掙脫,而他們又開始放比剛才還要長的箭,有些人甚至還想用矛刺我的腰;多虧我穿著牛皮背心,才沒被他們刺中。我想我還是安靜地躺著最安全。我的左手已經鬆綁了,等到晚上,是很容易恢復自由的。至於那些當地居民,我有自信可以和他們最強大的軍隊抗衡,如果他們的身材都如剛才所見的那些人一樣的話。但命運對我另有安排。
當那些人看見我安靜下來後,就不再放箭了。但從我所聽到的聲音來看,人變得越來越多了。在距離我的右耳大約四碼的地方,敲打的聲音持續了一個小時,似乎有人在幹活;在繩索木釘束縛的範圍內,我努力轉過頭,才發現原來建成了一座大約一英尺高的新台子,恰好容下四個小人,旁邊還有兩三個梯子用來攀爬。有一位重要人物在台上,正準備對我發表講話,可是我什麼也聽不懂。
P1-4

序言

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是十八世紀前期英國優秀的諷刺作家和政論家。他出生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父親是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個遺腹子,一直由叔父照顧,曾經就讀於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和牛津大學,在1701年獲得神學博士學位。當愛爾蘭遭遇英國軍隊的入侵時,他悲傷地離開家鄉,前往英國謀求發展。他先在穆爾莊園主人威廉·坦普爾身邊做了將近十年的私人秘書,希望能藉助爵士的影響在仕途上有所收穫。但事與願違,他一直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爵士去世後,他重新回到愛爾蘭做牧師,捲入了政治運動。先後做過輝格黨和托利黨的政治撰稿人,但在仕途上仍然沒有突破。在以羅伯特·哈里為首的托利黨倒台後,斯威夫特全心全意地站在自己的祖國愛爾蘭這一邊,為她的早日獨立和自由貢獻自己的力量,得到了很多人民的愛戴。1704年,他的作品《書之戰》、《木桶的故事》等集結出版,前者嘲笑經院派的腐朽,後者諷刺基督教不同教派的紛爭。他的政論時文,如在擔任托利黨《考察報》主編期間抨擊1710至1713年英法戰爭的文字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在他的一生中有兩個女人影響著他的感情生活,一個是坦-普爾爵士的妹妹的僕人的女兒,叫埃絲特·詹森,斯威夫特稱她為斯特拉,倆人的親密關係保持了一輩子。斯威夫特為她創作了很多作品,最有名的就是《致斯特拉日記》。另一個是年齡只有他一半的女子瓦尼莎,她非常愛斯威夫特,但因為嫉妒斯特拉,被斯威夫特拒絕,最終休克而死。
晚年的斯威夫特因為多種疾病的困擾,很少與人交往。在最後幾年甚至被很多人當做一個精神失常的瘋子。1745年10月19日,斯威夫特在孤獨與寂寞中離世,享年七十八歲。墓碑上是他用拉丁文自撰的墓志銘,“他去了,狂野的怒火再也不會燒傷他的心。”
在斯威夫特眾多的優秀作品中,最家喻戶曉的應當就是《格列佛遊記》。它被許多人看作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作品。格列佛仿佛是一個孩子,他在小人國利立浦特可以隨心所欲地搬運各種人和物,就像是在擺弄玩具;到了大人國布羅卜丁奈格之後,又像是在成人世界中的小孩子,感到非常驚恐。但是,如果過分強調這些東西,就難免會掩蓋作品的真正含義。小說的童話色彩只是表面的特徵,尖銳的諷刺才是深刻的靈魂。
書中的第一部分寫的是在小人國利立浦特的經歷。其實就是當時英國的一個縮影,這個國家的政治秩序也是當時英國的政治秩序。比如,作者寫到小人國的最高官職是通過跳繩決定的,誰跳得最高誰就能獲得那個職位,而不是通過人的品德來衡量。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英國由教會和君主占據統治地位,普通人很難通過自己的真才實學和能力而獲得相應的職位;另外,小人國的政黨是通過鞋子跟的高低來區分的,實際上就是在影射托利黨和輝格黨之間的黨派紛爭是非常無聊的,又通過小人國中存在吃雞蛋的“大端派”和“小端派”來影射天主教和新教之間關於教會儀式的爭論,作者始終認為兩個黨派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教會之間的紛爭也是毫無意義的。
書中的第二部分是在大人國的經歷,這是另一種的社會制度,作者把它描述成一個理想的、有教化的君主政體,國王也很英明正直,這反應的是作者心中對於比英國社會制度更理想的社會制度的嚮往。格列佛告訴大人國國王有關於英國的情況,國王予以各種批評,可見英國的政治制度並沒有像格列佛所說的那樣美好。作者假借大人國國王之口提出尖銳的批評,英國發生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一連串陰謀、叛亂、謀殺、屠殺和清洗而已,而產生的結果是貪婪,黨派紛爭,虛偽,背信棄義,殘忍,強暴,瘋狂,仇恨和野心”。這些都充分揭示了上等社會的醜陋本質。大人國國王對英國如此喜歡打仗也表現出極度的厭惡,這實際上也是作者借他之口來譴責戰爭帶給人們的沉痛傷害。
《格列佛遊記》的第三部分是對飛島的描寫。反映的是作者反對偽科學的鮮明立場,脫離現實生活的科學是非常荒謬和令人發笑的,這些科學家所進行的研究都是虛無縹緲和不切實際的,對於現實沒有絲毫作用。作者始終認為,科學必須為人民服務,為現實生活服務,而不應當成為統治階級與人民為敵的工具。在巴爾尼巴比這個神奇的國度之中,主人公格列佛曾經召見了一系列有名的歷史人物,作者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讀者,那些所謂的歷史英雄人物很多都是醜陋的人物。他們中的一些人都是通過各種卑鄙的手段成功爬上高位,作者借這個機會批判了君主制的政體,表達了對共和制的贊同。
《格列佛遊記》的第四部分講述的是“慧駟國”之行。在這一篇章中,作者想要描述的是一種在宗法制度下具有真正自然狀態的人的美德,藉此來與資產階級和貴族的文明形成鮮明的對照。在作者的筆下,“慧駰國”的“耶胡”實際上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醜陋現象的集中表現,也可以說是作者試圖想要揭露人性中最醜陋的一面。而在“慧駟”身上則寄託了作者對於美好人性的無限嚮往和讚美。不過,這裡也暴露了作者自身一種矛盾的心態,他認為宗法的自然狀態應該是擺脫現存社會制度的最好出路,但實際上,一旦進入階級社會之後,倒退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這反應出了因為歷史的不斷進步,作者始終無法找到擺脫人類醜惡的出路。
《格列佛遊記》作為一個整體是對文學體裁、題材和風格的全面諷擬。它的敘事採用第一人稱,在開篇的時候也說到主人公預感到要外出航行等等,這讓人想起了與之有幾分相似的魯濱遜。但是格列佛的宏偉志向並沒有維持多長的時間。在小人國和大人國這兩個宮廷之中的經歷使他對君王的恩寵和地位的高低有了深刻的見解。他在大人國的時候曾經被一個農民四處展覽並出售。他覺得主人依靠他賺錢而且越多越好,根本不管他的死活。處於被剝削的位置上,看著別人發財,那種感覺並不是很好。這就使得格列佛的航海之行與《魯濱遜漂流記》截然不同,尤其是在精神方面。他沒有成為合格的資本主義堅定的力量,而是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批評者,進而否定了魯濱遜的自我提升計畫。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格列佛遊記》是對魯濱遜的評論,而表面上的相似則是為了凸顯精神上的迥異。
從另一個更深的層面上來說,斯威夫特的諷刺還指向人性的本身。格列佛既是“巨人”,也當過“小人”,這就使他失去了純粹的旁觀者的角度。讀者不得不隨著他的各項稀奇古怪的表演而辨認出存在於身邊的熟悉事物,看出自身的局限,看到存在於荒謬之中的常態,常態中的歪理。作者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批評進而轉化為對人性的懷疑。在第四卷中,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的“慧駟國”,對他的馬主人解釋說:“我們這樣的“耶胡”認為,不論是用錢還是攢錢,錢總是越多越好,沒有足夠的時候,這是天性,不是奢侈就是浪費。富人總是享受著窮人的勞動成果,而窮人和富人的比例是一千比一,所以大多數人們都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為了拿到一點工資,每天都要辛苦勞動,讓少數人過著富裕的生活。”他所謂的人的“天性”,實際上就是十八世紀英國人的世態和心態。只是因為斯威夫特看見整個社會的人都心甘情願地被金錢所驅使、奴役,所以會對人的本性產生嚴重的懷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