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什文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紐約布魯克林
- 出生日期:1898年9月26日
- 逝世日期:1937年6月11日
- 職業:美國現代派作曲家、鋼琴家
- 代表作品:《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簡介,創作歷程,起步,求教,特點,成功,離世,《藍色狂想曲》,創作故事,樂曲描述,評價,
簡介
喬治·格什文是美國現代作曲家和鋼琴家。1898年9月26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1937年6月11日逝世於加利福尼亞的好萊塢。格什文少年時曾隨查爾斯·漢別澤學習鋼琴,跟愛德華·克蘭伊學習作曲理論。十六歲時,他被生產音樂影片的萊密克公司雇用,成為一名專寫“電影插曲的人”。在這期間,他寫了大量流行歌曲,贏得聽眾的好評,並逐漸成為百老匯和好萊塢的著名作曲家。1924年,他為保爾·懷特曼的爵士音樂會創作了鋼琴與爵士樂隊的《藍色狂想曲》。作品演出後大獲成功,格什文一舉成為全世界知名的作曲家。此後,他又拜魯賓·戈德馬克為師,學習樂隊配器法,接著他寫了《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第二狂想曲》、 《古巴序曲》等著名作品,1935年又創作了描寫黑人生活的歌劇《波基與貝絲》。這段時間是他短短一生中的創作黃金時期。
創作歷程
起步
二十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個流行歌曲的中心棗廷潘胡同,那裡面有許多音樂方面的書店、沙龍和音樂聚會。一天,一個年輕人自薦做雷米克書店的歌曲推銷員。老闆很喜歡這個聰明的好學的年輕人,每一天他都上班很早,而且那些歌曲書,仿佛是他推銷給自己的,他看得非常著迷。 後來這個年輕人的家搬的遠了,沒有車通到書店這邊來,他換了工作,可大家都記掛著他。但沒過多久,他又出現在書店里了,他欣喜地對老闆說:“在那邊工作,我找不到這么好的學習機會。汽車不通,我就走路來。”
其時老闆當時心裡便有數:“這傢伙決心如此之堅定,天下無不可為之事。”他可沒想到,這個年輕人後來會成為美國現代派音樂的作曲大師。他就是喬治·格什文。在做歌曲推銷員的同時,自學成材的他也寫作了自己最初的作品,並且很快地在創作方面打開了局面。例如他的歌曲《斯瓦尼》(1919)傳遍了全國,成為膾炙人口的歌曲;另一首《我所愛的男人》(1924)被認作“可以稱得上我們時代最動人的一首流行歌曲”。格什文的歌曲在美國人民的生活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直到今天人們仍然經常哼唱他的旋律。當代美國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曾指出:“他的歌曲已經成為我們語言的一部分,成為我們城市生活中的一部分。”
求教
1923年,已經成名的格什文深感自己的音樂學識不足,不斷地向專業音樂家學習求教。大師們婉言拒絕了他的請求,拉威爾曾說:“你既然可以成為一個一流的格什文,何必一定要成為一個二流的拉威爾呢?”
特點
成功
1924年演出時由懷特曼指揮,格什文擔任獨奏,獲得很大的成功,由此奠定了格什文的嚴肅音樂作曲家的地位。
離世
《藍色狂想曲》
《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早在格什溫創作生涯的初期,他就懷有成為嚴肅音樂家的雄心壯志。因此,當保羅·懷特曼為組織"現代音樂實驗"音樂會而邀請他寫一部"爵士協奏曲"時,格什溫很感興趣,他一直嚮往著寫作摻有爵士樂因素的嚴肅音樂。不過懷特曼給的期限太緊,而且他早就發布了格什溫將為這次音樂會作曲、並親自擔任鋼琴獨奏的訊息。這樣,格什溫一點退路也沒有了。
創作故事
據說格什溫是在去波士頓的旅途中創作本曲的,他事後曾這樣描述:"那是在火車上,可以聽到鏗鏘的節奏和隆隆的撞擊聲……我經常在噪音深處聽見音樂。就在那裡,我忽然從頭至尾構築出--甚至是躍然紙上--……"從波士頓返回僅一星期,除了少數鋼琴獨奏的華彩樂段外,格什溫完成了全曲的鋼琴譜。至於那幾個華彩樂段,他準備留到首演時作即興創作。
樂曲完成後,格什溫為作品的標題大傷腦筋,直到離初演只有幾天時才最後定名。因為藍色(blue)同作品中所採用的起源於美國黑人勞動歌曲和靈歌的布魯斯(blues)曲調正好是同一個詞,故最終採用了"藍色狂想曲"之名。
樂曲描述
《藍色狂想曲》是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而寫的類似單樂章的協奏曲作品,其中主題的即興式表達同交響性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黑人布魯斯音樂的調式及和聲因素、爵士音樂的強烈的切分節奏和滑音效果,都賦予這部構思獨特的作品一種與眾不同的色彩。格什溫在這部作品中,對那些情緒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與戲劇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對置,也頗具匠心。
樂曲以獨奏單簧管低音區裡的一個顫音開始,這是一個上升音階的基礎。當音階上升到最高一個音符時,作品的一個放任不羈的主要主題迸發了出來。接著,法國號和薩克斯管奏起了一個節奏性很強的主題。它和上述的單簧管主題情調十分接近,就象是這個主題的變形或延續,只是較前者更加強勁有力,而且顯然帶有舞曲風格。
樂曲的中段是一首弦樂器奏出的美妙歌曲,這是全曲的中心,也是美國音樂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這段音樂寬廣流暢、溫柔感傷,有一種類似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基本主題的風格。一個速度變化帶來了樂曲的尾聲,是鋼琴與樂隊之間十分默契的配合。整個樂隊以雷鳴般的氣勢再現了樂曲的主要主題後,就以一個漸強的和弦輝煌地結束了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