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丹曲廓林寺,亦稱“香格登曲科林寺”。在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境內,位於縣駐地以南、雅魯藏布江北岸。
南木林縣的舊名稱“香”。因其地形似“象鼻”,故得名(“香”在藏語中“鼻”的敬語詞)。早在吐蕃王朝時期該地被編為西藏葉茹之腹地。元代在此設西藏十三萬戶(即:拉堆洛、拉堆絳、固莫、曲米、香、夏魯、嘉麻、止貢、蔡巴、唐波齊、帕莫竹、雅桑、羊卓)之一的香萬戶,並歸屬香萬戶長統治管轄。14世紀初,帕竹王朝(由司徒·絳曲堅贊創建)征服十三萬戶,建立十三宗溪,南木林宗政府也隨之成為該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這裡又是藏傳佛教香巴噶舉派的發祥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格丹曲廊林寺
- 地理位置: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
- 別稱:香格登曲科林寺
- 類型:寺廟
簡介,內設,
簡介
格丹曲廓林寺坐北朝南,由噶瑪噶舉派紅帽系第三世活佛卻貝益西創建,是噶瑪噶舉派紅帽系祖庭。卻貝益西(1405~1452),意為“法吉祥智”,生於娘波地方的克咱多,父名桑智,母名白薩。他乳名叫“彭措”,意為“具足幸福圓滿”。他周歲時被迎請到達孜南嘉嶺寺供養,拜喇嘛卻桑巴為師學習《金剛亥母》、《黑棒護法》等灌頂修法;依比丘僧官扎巴聽受《密續十七心滴》等。8歲時在邦多地方依法王德銀協巴(1384~1415)受優婆塞戒,後由法王做親教師、羅哲堅贊華桑布做軌範師受出愛戒。他在法王座前聞習了無量的灌頂、經教大明皇帝賜給他金剛持(即持金剛)佛像和鈴杵、檀板等法器。13歲時到涅波對貢波巴的諸寺廟作了宏大的增益,在咱日扎善郡那裡修“無量壽佛長壽法類”。1423年(藏曆之水兔年)他同噶瑪·通瓦敦丹(1416~1453年,噶瑪噶舉黑帽系第六世活佛)一起來到峨喀扎西塘依澤敏仁波且·索南桑波受比丘戒,後在嘉措崗措寺從四論師日比熱智(系喀覺旺波第子)學習《慈氏五論》、《龍樹中論》、《自生金剛全庥》等論著。1433年(藏曆之水牛年)他從娘波開始漫遊周松、絳乃、瑪察同、峨阿日湯等地,到貢德和蒙區之間傳法,到枳冬和布達地區轉法輪;爾後他轉道到楚普作施供,到乃囊寺說法。後來他籌備修建了“噶袞松饒林寺”(意為噶舉派講經院),即格丹曲廓林寺。在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執政時期,該寺被強令改教為格魯派的西藏“十三林”之一,寺名隨之改為“格丹曲廓林”(意為喜足講經院)。據藏文史記載:“西藏噶丹頗章政權的確立,使新興的格魯派達到藏傳佛教各教派前所未有的高峰,並對西藏其他教派尤其是噶舉派寺廟採取敵視措施,甚至發生激烈衝突,被新興的格魯派毀過等等”從而使西藏境仙的噶舉派寺廟勢力日趨削弱,制定嚴格的僧制來顯示格魯派的威信,對該寺也不例外。格丹曲廓林寺原建築規模較大,寺廟依山而建,有1個大經堂和10個殿堂、2個扎倉、11個康村,800多名僧人。寺內主供釋迦牟尼佛(約9米高)和文殊菩薩塑像。
格丹曲廓林寺在“十年浩劫”中被毀。1985年國家撥款在廢墟上修復了與原寺相同的在經堂和6間殿堂及僧舍,即恢復了原寺三分之一的規模,現有僧人92名。大經堂內供有釋迦牟尼和第三代堪布洛桑土登像;還有質地為藏青果的米拉日巴(1040~1123)大師曾用過的手杖、茶碗、飯碗等傳世珍品,金銅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觀世音金繡唐卡等文物六百餘件,彌足珍貴。
內設
格丹曲廓林寺地處的香溝聖跡較多:溝口有大小“素爾”(即:大素爾·釋迦迥乃、喜饒扎巴)修行洞“香達白欽”;中部有瓊波南交巴(香巴噶舉派創始人)駐錫地“香雄多吉殿寺”及“穆覺寺”、主欽·熱巴瓦駐錫地“巴熱扎嘎”等;溝上部有色吾溝,內有證士曲尼囊單修建的色吾寺。從這往北翻過山口就到納木措,往東南至烏友,這城有噶當巴熱頂瑪德謝迥那住錫地“烏友寺”,達魯前有蓮花生修行洞等,再往南就到苯教墳寺“熱拉雍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