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膽紅素腦病是由於血中膽紅素增高,主要是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後者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在大腦基底節、視丘下核、蒼白球等部位引起病變,血清膽紅素〉342umol/L(20mg/dl)就有發生核
黃疸的危險。主要表現為重度黃疸肌張力過低或過高,嗜睡、拒奶、強直、角弓反張、
驚厥等。本病多由於
新生兒溶血病所致(母嬰血型不合最多,G-6PD缺陷次之),黃疸、
貧血程度嚴重者易並發膽紅素腦病,如已出現膽紅素腦病,則治療效果欠佳,後果嚴重,容易遺留
智力低下、手足徐動、聽覺障礙、抽搐等後遺症。因此本病預防是關鍵。發現
新生兒黃疸,應及早到醫院診治可預防本病發生。
臨床表現
1.
黃疸進行性加重,未結合膽紅素〉256.5umol/L(15mg/dl)。
2.嗜睡、拒奶、反應差、呻吟、尖叫,病情進一步加重者凝視、
眼球震顫、頭向後仰、角弓反張、抽搐、呼吸不規則,出現病理性呼吸。
3.病情嚴重者雖經搶救,但往往有後遺症如抽搐、聽覺障礙、
智力低下等。
診斷鑑別
診斷依據
1.核
黃疸前期:黃疸漸加深,反應差、嗜睡、吸奶無力或拒奶,未結合膽紅素增高〉256.5umol/L(15mg/dl)。
2.核黃疸第一期(警告期):與核黃疸前期症狀相同,但嚴重得多,未結合膽紅素〉427.5umol/L(〉25mg/dl)。
3.核黃疸第二期(痙攣期):呻吟、尖叫、凝視、
眼球震顫、角弓反張、抽搐、發熱、呼吸不規則、雙吸氣、抽泣樣呼吸、甚至DIC。
4.後遺症期:經搶救成功者大部分病人遺留後遺症。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
1.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
2.熱量及液體供給。
3.避免使用與膽紅素競爭葡萄糖醛山轉移梅或白蛋白結合位點的藥物。
4.光療。
5.換血療法。
6.加強護理,預防併發症。
用藥原則
1.核黃疸早期以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為主,可靜脈補液供給熱量,另靜滴白蛋白或血漿、地塞米松,口服苯巴比妥、尼可剎米、10%活性炭溶液、瓊脂等,光療、輸血。
2.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療外,可換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