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本書系統詳細全面介紹了MRI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術。首先介紹了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介紹了系統核磁共振的巨觀表現。包括縱向磁化、θ角脈衝,弛豫過程、弛豫時間,縱向弛豫過程和縱向弛豫時間T1,橫向弛豫過程和橫向弛豫時間T2,縱向弛豫和橫向弛豫遵守的規律,核磁共振信號及其影響因素。全書共11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 作者:熊國欣,李立本編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196569
  • 出版時間:2007-08-01
  • 版次:1
  • 頁數:242
  • 裝幀:平裝
  • 所屬分類:圖書>醫學>醫學理論與研究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首先介紹了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的能級、核自旋(原子核的角動量)和核磁矩等,原子核在外磁場中的進動、能級的分裂,射頻脈衝及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產生的條件等。在此基礎上介紹了系統核磁共振的巨觀表現,包括縱向磁化、θ角脈衝,弛豫過程、弛豫時間,縱向弛豫過程和縱向弛豫時間T1,橫向弛豫過程和橫向弛豫時間T2,縱向弛豫和橫向弛豫遵守的規律,核磁共振信號及其影響因素。

目錄

前言
第1章 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1.1 原子核的自旋和自旋磁矩
1.1.1 原子核的組成與電荷
1.1.2 原子核的自旋
1.1.3 原子核的磁矩
1.2 外磁場中的原子核
1.2.1 拉莫爾進動
1.2.2 原子核受磁場作用的附加能量
1.3 核磁共振現象
1.3.1 均勻外磁場
1.3.2 射頻脈衝
1.3.3 核磁共振
本章要點
參考文獻
第2章 核磁共振的巨觀描述
2.1 縱向磁化強度矢量
2.1.1 原子核的磁化強度矢量
2.1.2 縱向磁化與縱向磁化強度矢量Mn
2.2 核磁共振吸收
2.2.1 縱向磁化強度矢量%的章動
2.2.2 旋轉坐標系
2.2.3 射頻脈衝與翻轉角
2.3 弛豫過程與弛豫時間
2.3.1 弛豫過程
2.3.2 縱向弛豫過程與縱向弛豫時間T1
2.3.3 橫向弛豫過程與橫向弛豫時間T2、Tn2
2.4 自由感應衰減信號(FID)
2.4.1 發射與接受線圈
2.4.2 自由感應衰減信號(FID)
2.5 磁共振譜與化學位移
2.5.1 譜線寬度
2.5.2 化學位移d
本章要點
參考文獻
第3章 縱向磁化和T1對比
3.1 脈衝序列重複時間(TR)
3.1.1 重複時間(TR)
3.1.2 接收到的FID信號
3.2 組織的T1對比(T1加權)
3.2.1 TR與組織對比
3.2.2 翻轉角對組織信號強度影響
3.3 組織的T1對比的臨床套用
3.3.1 人體組織的Tl特徵
3.3.2 人體組織的T1對比
本章要點
參考文獻
第4章 橫向磁化和五對比
4.1 回波時間(TE)
4.2 組織T2對比
4.3 組織的T2對比的臨床套用
4.3.1 人體組織的丁2特徵
4.3.2 人體組織的T2對比
4.4 重聚焦射頻脈衝和自旋迴波
4.4.1 化學位移非均勻性對MR信號的影響
4.4.2 重聚焦射頻脈衝
本章要點
參考文獻
第5章 圖像重建:層面選取
5.1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
5.1.1 人體磁共振成像的生理基礎
5.1.2 圖像重建基本原理簡介
5.1.3 傅立葉成像簡介
5.1.4 傅立葉變換
5.1.5 醫學圖像的基礎知識
5.2 層面的選擇
5.2.1 線性梯度場
5.2.2 層面的選擇
5.2.3 層厚(THK)
5.3 層間交叉
5.4 層面選擇梯度失相位和復相位
5.5 中心頻率
本章要點
參考文獻
第6章 圖像重建:頻率編碼和相位編碼
6.1 頻率編碼
6.1.1 頻率編碼
6.1.2 化學位移對頻率編碼的影響
6.1.3 頻率編碼梯度去相位和復相位
6.1.4 梯度回波和自旋迴波
6.2 相位編碼
6.2.1 相位編碼
6.2.2 相位編碼梯度脈衝
6.3 脈衝序列(PSD)基礎
6.4 數據空間基礎
6.5 採樣
6.5.1 信號的採樣
6.5.2 採集時間
6.5.3 多層面採集技術
6.5.4 二維圖像的信噪比
本章要點
參考文獻
第7章 脈衝序列
7.1 反轉恢復(IR)脈衝序列
7.1.1 飽和與部分飽和選擇飽和
7.1.2 7c脈衝
7.1.3 MR信號的強度
7.1.4 反轉恢復脈衝序列(IR)
7.1.5 多層面IR序列
7.1.6 對比度的概念
7.2 基本梯度回波(GRE)脈衝序列
7.2.1 基本梯度回波(ORE)脈衝序列
7.2.2 基本梯度回波技術中組織對比
7.3 殘餘橫向磁化強度再聚焦GRE脈衝序列(GRASS)
7.3.1 殘存橫向磁化的再聚焦
7.3.2 信號強度
7.3.3 三維(RASS成像簡介
7.4 破壞參與橫向磁化強度的GRE脈衝序列
7.5 穩態自由進動(SSFP)
7.6 自旋迴波(sE)脈衝序列
7.6.1 自旋迴波(SE)脈衝序列圖
7.6.2 組織的對比
7.6.3 成像時間
7.7 自旋迴波脈衝序列的其他形式
7.7.1 標準雙回波和多回波脈衝序列
7.7.2 快速自旋迴波(FSE)脈衝序列
7.7.3 多層面SE(MSE)脈衝序列
7.7.4 三維SE脈衝序列
7.7.5 快速反轉恢復脈衝序列(fast IR)
7.8 平面回波成像(EPI)脈衝序列
7.8.1 原始EPI脈衝序列圖
7.8.2 BEST序列
7.8.3 SE—EPI和GRE-:EPI混合序列
7.8.4 EPI的臨床套用
7.9預備脈衝
本章要點
參考文獻
第8章 T1、T2和質子密度加權脈衝序列
8.1 T1加權脈衝序列
8.1.1 部分飽和脈衝序列
8.1.2 標準自旋迴波脈衝序列
8.1.3 自旋迴波反轉恢復脈衝序列
8.1.4 破壞梯度回波技術
8.1.5 T1加權的MP-RAGE序列
8.1.6 水、脂肪的同相點陣圖像與反相點陣圖像
8.2 T2加權脈衝序列
8.2.1 自旋迴波脈衝序列
8.2.2 梯度回波和穩態自由進動
8.2.3 快速自旋迴波脈衝序列(FSE)
8.2.4 快速自旋迴波反轉恢復脈衝序列
8.2.5 磁化強度預備梯度回波脈衝序列
8.2.6 平面回波脈衝序列
8.3 質子密度加權脈衝序列
8.3.1 飽和脈衝序列
8.3.2 自旋迴波脈衝序列
8.3.3 梯度回波脈衝序列
本章要點
參考文獻
第9章 K空間
9.1 K空間基礎
9.1.1 數據空間
9.1.2 視野
9.1.3 K空間
9.2 K空間的基本性質
9.3 傅立葉成像過程
9.4 信噪比、空間解析度及採集時間
9.4.1 信噪比
9.4.2 空間解析度
9.4.3 採集時間
9.4.4 TR、TE和TI的影響
本章要點
參考文獻
第10章 MRI中的偽影
10.1 運動偽影
10.1.1 運動偽影的表現
10.1.2 周期性運動偽影
10.1.3 隨機性運動偽影
10.2 圖像處理偽影
10.2.1 卷折(混疊)偽影
10.2.2 化學位移偽影
10.2.3 截斷偽影(Gibbs現象)
10.3 與射頻相關偽影
10.3.1 層間交叉
1O.3.2 射頻拉鏈偽影
10.3.3 射頻饋通拉鏈偽影
10.3.4 射頻噪聲
10.3.5 射頻脈衝翻轉角丕均勻偽影
10.4 金屬異物偽影和磁化率偽影
10.4.1 金屬異物偽影
10.4.2 磁化率偽影
10.5 梯度相關、外磁場偽影
10.5.1 梯度相關偽影
lO.5.2 外磁場偽影
10.5.3 魔角效應
10.6 數據限幅、數據丟失等引起的偽影
10.6.1 數據點錯誤引起的條紋偽影
10.6.2 數據限幅截頂引起對比度畸變偽影
10.6.3 數據丟失引起的偽影
本章要點
參考文獻
第11章 MRI掃瞄器
11.1 MRI掃瞄器結構簡介
11.1.1 磁體系統
11.1.2 譜儀系統
11.1.3 計算機圖像重建系統
11.2 超導主磁體與梯度磁場系統
11.2.1 超導主磁體
11.2.2 超導梯度磁場系統
11.3 射頻磁場系統
11.4 MRI圖像質量參數的檢測原理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