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效應防護是為避免或減輕核爆炸對人員和裝備的殺傷破壞效應而採取的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爆效應防護
- 定義:為避免或減輕核爆炸對人員和裝備的殺傷破壞效應而採取的措施
核爆效應防護是為避免或減輕核爆炸對人員和裝備的殺傷破壞效應而採取的措施。
核爆效應防護是為避免或減輕核爆炸對人員和裝備的殺傷破壞效應而採取的措施。如地下工事可有效地防止光輻射,在一定程度上防護衝擊波。深埋地下工事可抵禦較近距離發生的核爆炸。地下工事的覆蓋層也能有效地防止早期核輻射的傷害。利用地...
是核防護的重要內容。核爆炸的瞬時效應能量約占核爆炸總能量的90%,是核武器的主要殺傷破壞因素。及時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可以減少人員傷亡和武器裝備、物資的損失。人員的防護,主要是利用工事進行掩蔽。其次是合理利用地形進行防護。無...
當給定爆炸威力和比高時,根據目標的效應參數值,可以確定某種因素的殺傷破壞半徑(或面積)。它取決於核武器的威力、性能、爆炸方式、爆區的環境及防護(或加固)情況,一般隨爆炸威力增大而增大。處於核爆炸環境中的目標,通常受到諸種...
世界主要核國家在競相發展核武器的同時,都將核武器防護列為核試驗的內容,研究核爆炸對人員、軍事裝備和民用建築物的毀傷效應,以及可採取的防護措施。20世紀40年代末,主要研究對具有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衝、放射性沾染...
核爆炸效應包括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衝等效應。光輻射 光輻射是核爆炸的基本殺傷破壞因素之一。它大約占核爆炸釋放總能量的 35%,殺傷破壞作用僅次於衝擊波。空中爆炸時,特別是在晴天的情況下,光輻射殺傷破壞範圍最大。
此外,瞬發射線是產生核電磁脈衝、內電磁脈衝和系統電磁脈衝的主要因素;中子可以使某些物質產生感生放射性;射線還有使攝影膠片感光和光學玻璃變暗等效應。早期核輻射穿過物體時,強度將被削弱,可以用一定厚度的物體來防護。例如,核爆炸...
核爆炸衝擊波效應:核爆炸衝擊波對人員和物體造成的毀傷作用及效果。核爆炸衝擊波對人員和物體造成的毀傷作用及效果。核爆炸衝擊波是大氣層和地(水)下核爆炸主要殺傷破壞因素之一。核爆炸形成的高溫、高壓火球猛烈地膨脹時,急劇壓縮周圍...
第一編 核武器與防護 第一章 極致戰爭的“絕對武器”核爆炸理論的創立 核兵器時代的問世 核武器的特點 核武器的構成 核爆炸的威力和方式 核爆炸的外觀景象 核爆炸的破壞效應 惟一的戰略核襲擊 屢禁不止的核擴散 第二章 龐大的“核...
它的破壞力極強,而防護卻比較困難。由於這種核電磁脈衝為核爆炸時周圍的介質(如空氣)所產生,有時也稱為環境電磁脈衝。此外,在70年代後期,人們廣泛地研究了輻射電荷轉移效應產生的其他一些類型的電磁脈衝現象,如強脈衝γ射線直接打到...
核爆炸光輻射效應:核爆炸光輻射對人員和物體造成的毀傷作用及效果。又稱熱輻射效應。核爆炸光輻射對人員和物體造成的毀傷作用及效果。又稱熱輻射效應。核爆炸光輻射是核爆炸殺傷破壞因素之一,其毀傷程度主要由曝輻射量(俗稱光衝量)來...
隨距離的增加衰減很快,即使千萬噸梯恩梯當量級的大氣層核爆炸,早期核輻射的殺傷破壞事半徑也不超過4公里。早期核輻射穿過物體時期強度將被削弱,可用一定厚度的物質來防護,工事和重型兵器本射對早期核輻射效應都有一定的防護作用。
到90年代後期研究取得快速進展,按照IEC61000-29標準,核爆電磁脈衝在1ns產生50kV瞬變脈衝電壓,其產生的磁場破壞力是目前研究的方向。目前的研究局限在測量設備和電磁脈衝發生設備非一般研究單位所擁有,因次對電磁防護的研究,基本都停留...
[核爆]掩蔽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A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定義 利用永備工事、戰壕,或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形地貌(壕溝、小山頭等)進行禁止,以及利用各種禁止材料和裝置,以達到防護和減少核武器殺傷效應的措施。公布時間 201...
瞬時核輻射效應除能使人產生急性放射病外,還可造成白血病和其他惡性腫瘤的發病機率明顯增加,還可以引起遺傳效應等。核爆炸放射性沉降中的長壽命核素可以長期造成危害,例如銫-137、鍶-90可以通過水和空氣進入人體,嚴重時可以引起放射病。
新的劑量限值比1989年的限值有所降低,其主要依據來自於日本核爆炸倖存者的研究數據,進行了新的輻射危害評價。對於確定性效應,都有相應的劑量閾值,目的是防止在短期內發生臨床上可以診斷出的效應。從表面上看,新的劑量限值與1989年...
探測核爆炸信息,預測和評估核襲擊後果(毀傷效應)的技術。目的是為領率機關和部隊提供敵實施核襲擊的信息,以便快速組織有效的核防護。核爆炸監測亦可用於驗核己方核反擊的效果,和平時期則可用於監測各國的核試驗。核爆炸探測技術是和核...
防核、化學、生物武器技術,用於避免或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毀傷效應的軍事技術。又稱核、化學、生物武器防護技術。簡稱三防技術。國際上通常簡稱核、生、化防護技術(NBC),有的稱化學、生物、放射性武器防護技術(CBR)或原子、生物、...
對武器系統採取的抗核爆炸破壞作用的加固措施,是核防護的重要手段之一。亦稱核加固。其目的在於提高武器系統在核戰爭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避免或減輕核爆炸的破壞。核爆炸的不同破壞效應,對武器系統的破壞機制、破壞程度各不相同...
核電磁脈衝是核爆炸瞬間產生的一種強電磁波。它與自然界的雷電十分相似,其所用半徑隨爆炸高度升高而增大。百萬噸當量的核彈在幾百公里的高空爆炸,地面上其他殺傷破壞效應範圍很小,但核電磁脈衝的影響危害半徑可達幾千千米,它能消除...
美國於1945年對日本實施核攻擊,促進核武器防護技術迅速興氣。戰後,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通過近2000次核試驗,特別是460次大氣層核試驗,對核武器的各種殺傷破壞因素及其效應,以及核爆炸觀測技術、核輻射偵察技術、工程防護技術、核電磁脈衝...
對核武器爆炸、爆後核輻射和核事故應急核輻射進行探測及對核武器和核事故的毀傷效應進行預測與評估的技術。核防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適用於核爆炸效應評估、核事故應急、反核恐怖活動及國際核核查。包括核爆炸監測技術和核輻射監測技術。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