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核、化學、生物武器防護技術。簡稱三防技術。國際上通常簡稱核、生、化防護技術(NBC),有的稱化學、生物、放射性武器防護技術(CBR)或原子、生物、化學武器防護技術(ABC)。簡史 三防技術是在與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鬥爭中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的。首先發展的是防化學武器技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化學武器首次大規模在戰場上使用,取得顯著效果,於是各種防護技術應運而生。最早出現的是呼吸器官防護技術,而後是皮膚防護技術,並由個人防護髮展到集體防護,由防護髮展到發現報警、偵察、洗消和救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化學戰的威脅推動了防化學武器技術的發展。戰後,隨著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一些國家將神經性毒劑大量裝備軍隊,防化學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20世紀初,德國開始研製生物武器,防生物武器技術隨之產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曾指控德國使用裝有鼠疫桿菌的生物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東北、江西、浙江和湖南等地對中國軍民使用生物武器。韓戰期間,美軍曾對朝鮮和中國軍民大規模使用生物武器。70年代以來,基因工程等新技術的發展,使微生物的致病力、對環境的耐受力和對各種藥物的抵抗力明顯增強,而且能人為地生產出新的致病微生物。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使用了核子彈。這種大規模殺傷破壞性武器的出現,使防核武器技術迅速興起。50~60年代,是核防護技術發展最快的時期,許多基礎性核防護技術都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70年代以來,核防護技術的研究進入了以防特殊效應核武器為主的發展時期。近50多年來,通過各種條件下的核試驗,一些國家對核爆炸監測技術、核輻射偵察技術、工程防護技術、核電磁脈衝防護技術、核爆炸閃光的防護技術、放射性沾染的洗消技術以及核武器損傷的預防、急救和治療技術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三防技術體系與現狀 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毀傷效應各不相同,對這三種武器襲擊的發現報警、偵察、防護、洗消和救治須採用許多原理不同的技術措施。但也有部分技術是可以通用的,例如:採用吸附過濾原理的防毒面具和工事中的濾毒通風裝置,可以有效地對毒劑、生物戰劑氣溶膠和放射性灰塵進行濾除;漂白粉既能對毒劑進行消毒,也能對生物戰劑進行消毒。隨著國際核裁軍形勢的發展,三防技術在實施履約、核查和銷毀等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監測技術 起初是利用方向盤、經緯儀、指揮儀、熱敏球以至更簡易的器材,觀測核爆炸火球、蘑菇狀煙雲的高低角、方位角和火球發光時間等外觀景象,運用計算圖表判定核爆炸的威力、距離、方位和爆高。隨後發展了核爆炸效應計算盤(尺),用以估算核爆炸的毀傷效應。50年代以來,發展了核爆炸自動化探測,並採用衛星監測核爆炸,估算技術已普遍採用了計算機,還實現了信息傳輸的自動化。偵察技術 早期的核輻射監測與偵察,是利用核輻射作用下照相底片感光,以及電離室、計數管等氣體探測器產生電離電流等技術,研製成多種核輻射劑量探測儀器。60年代以來,發展了半導體探測器、輻射光致發光、輻射熱釋光、二次電子發射、半導體變異和隱色染料變色光波導等新技術,運用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使核輻射劑量探測儀器的功能明顯增強;還研發了輻射偵察的裝甲車和機器人。80年代,出現了以無人駕駛飛機或直升機為載體、利用航空攝影和輻射測量技術實施大面積偵察的航空偵察系統。在化學偵察技術方面,由傳統化學變色原理型的偵毒管、偵毒粉筆、偵毒油漆指示和鑑別各種已知毒劑蒸氣和液滴,逐步擴大到套用物理化學原理、生物化學原理和物理原理。偵察的靈敏度、特效性都有了明顯改進。現場偵察已發展為遠距離智慧型偵察。套用色質譜儀、紅外、雷射、離子濃度和化學敏感元件等技術的化學偵察器材,尤其是綜合當代化學偵察多種成就的裝甲化學偵察車,日益受到重視,相繼列入軍隊裝備。對生物戰劑氣溶膠偵察技術的研究,有些國家已進行了幾十年,曾研製過氣溶膠觀測儀、生物發光偵察儀、化學發光警報器、雷射雷達等。在生物戰劑快速檢驗技術中,主要使用免疫學檢驗方法。70年代以來,除了尋找新的快速檢驗方法外,還對免疫學檢驗方法進行了改進,包括提高檢驗靈敏度和特異性、加快檢驗速度和簡化操作規程,並向自動化的方向發展。一些國家已具有配套的生物戰劑檢驗和採樣器材。生物工程技術在微生物檢驗中也獲得越來越廣泛的套用,如核酸雜交技術、基因探針技術、單克隆抗體在診斷上的套用,提高了快速診斷的準確性。防護技術 核武器的出現,促進了掘進技術的發展,使軍隊的各類工事和城市的人防工事進一步向地下發展,以增強工事抗衝擊波的能力和削弱早期核輻射的能力;發展了各種系統配套的防護設施,以增強工事整體的綜合防護能力;採用禁止、補償電路、半導體器件的自身加固技術,以預防核電磁脈衝的破壞效應。對核爆炸閃光的防護,先後發展了電動機械裝置、電動力學裝置、光電裝置和光變色裝置等多種類型的護目鏡。對於化學武器的防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活性炭孔隙結構和吸附理論方面的研究發展,促成了防毒面具濾毒罐的設計理論趨於成熟。現代防毒面具充分吸取了人體測量學、材料科學和勞動保護科學等相鄰學科的成就,防毒性能、密合性能和佩戴舒適性都有了很大改進,並增加了通話、飲水等功能。60年代以來,以活性炭為主要吸著材料的透氣式防毒服已迅速發展,替代了氯醯胺浸漬服。化學武器的過濾防護技術,同樣適合於生物戰劑氣溶膠和放射性灰塵的防護。在集體防護方面,出現了每小時濾毒風量達幾十萬立方米的大型工事和地下設施。新研製的坦克等裝甲車輛和許多專用技術車輛中,都規定必須裝有濾毒通風裝置等三防裝備。洗消技術 高溫、高壓、小流量水汽流消毒技術,具有消毒劑耗量少、消毒效率高等特點。對放射性的沾染,主要是採用各種高效表面活性劑的水溶液,以及熱空氣吹拂和高溫、高壓、小流量水汽流等洗消技術。以漂白粉為基礎的含氯消毒劑和多種專用消毒車輛,相繼成為許多國家對付化學戰劑沾染的制式裝備。60年代以來出現的利用飛機渦輪噴氣發動機產生的熱空氣對化學戰劑沾染進行快速消毒的燃氣射流洗消車,提高了對坦克、火炮等大型武器裝備的消毒能力。在生物戰劑的消毒方面,通常採用含氯消毒劑、過氧化物消毒劑、酚類消毒劑和甲醛、環氧乙烷等烷基化劑,以及利用熱力、紫外線和過濾等消毒方法,並對電離輻射、微波、高強度紅外線、超音波和雷射、靜電等新消毒技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救治技術 對核武器損傷的預防、急救和治療技術的研究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並成功地研製出預防和治療射線損傷的多種藥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研製出抗路易氏氣的BAL油膏,並出現了抗氫氰酸的亞硝酸異戊酯和對付刺激劑的抗煙混合劑等急救治療藥物。戰後,通過對神經性毒劑中毒機制的深入研究,許多國家軍隊已普遍裝備了對神經性毒劑的預防藥物和自救用的自動注射急救針。為了加強對生物戰劑的免疫預防,主要研究和發展了化學提純疫苗。在生物戰劑所致疾病的治療方面,對細菌、立克次氏體病和肉毒毒素中毒已有治療藥物,病毒病的特效治療藥物還在研究之中。履約技術 在國際核、化學、生物武器裁軍進程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首先發揮了實質性的作用,已經成為具有嚴格核查條款的國際軍控條約,並由此成立了實施監控的國際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在OPCW公約組織的視察過程中,化學偵察技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X射線、中子輻射及超音波等化學彈體非破壞性檢驗技術也相應產生,最終形成了一整套的化學武器核查技術。從60年代起,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開始了化學武器銷毀技術的研究,並相繼建立了高溫焚燒銷毀設施。OPCW公約組織積極推動了日本侵華戰爭遺棄化學武器的銷毀處理工作。這些工作的進展促成了由前處理、實處理和後處理構成的化學武器銷毀技術。隨著國際裁軍形勢的發展,生物武器和核武器的核查銷毀技術也將逐步形成與完善。展望 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與套用,核監測和化學監測將進一步向空間發展。遙測、遙控和計算機技術的套用,將進一步完善對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的智慧型化報警和偵察。新材料的套用,將進一步提高和改善防護器材的防毒性能、使用性能和生理性能。納米材料技術的套用,將進一步提升防護和洗消技術水平。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已經開始在對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的偵察和洗消中得到套用。基因工程等新技術的套用,將為生物戰劑的檢驗、免疫等開闢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