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效應及防護》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堅,李路翔
基本介紹
- 書名:核武器效應及防護
- 作者:王堅、李路翔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3年
- ISBN:9787810137409
《核武器效應及防護》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堅,李路翔
核武器殺傷破壞半徑,通稱毀傷半徑,指距爆心投影點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上,目標有50%可能遭到預定殺傷破壞程度的毀傷。當給定爆炸威力和比高時,根據目標的效應參數值,可以確定某種因素的殺傷破壞半徑(或面積)。它取決於核武器的威力、性能、爆炸方式、爆區的環境及防護(或加固)情況,一般隨爆炸威力增大而增大。...
核子彈(英文:Atomic Bomb),是利用鈾235或鈽23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亦稱裂變彈。核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它可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而成為核飛彈、核航彈、核地雷或核炮彈等。核子彈是作為核武器之一,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衝擊波和感...
是核防護的重要內容。核爆炸的瞬時效應能量約占核爆炸總能量的90%,是核武器的主要殺傷破壞因素。及時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可以減少人員傷亡和武器裝備、物資的損失。人員的防護,主要是利用工事進行掩蔽。其次是合理利用地形進行防護。無工事、地形可利用時,應立即背向爆心臥倒,閉嘴,閉眼,收腹,雙手墊在胸下,臉...
世界主要核國家在競相發展核武器的同時,都將核武器防護列為核試驗的內容,研究核爆炸對人員、軍事裝備和民用建築物的毀傷效應,以及可採取的防護措施。20世紀40年代末,主要研究對具有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衝、放射性沾染等綜合殺傷破壞作用的核子彈的防護。50年代以後,相繼出現氫彈、中子彈,從而增加...
2017年12月16日,吉林日報刊發整版報導:核武器常識及其防護。核武器介紹 一、核武器的定義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應瞬間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按結構原理,可分為核子彈、氫彈和特殊性能核武器;按作戰使用範圍,分為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按配用的武器,分為核飛彈、核炸彈、核炮彈、核地雷、核魚雷...
防核、化學、生物武器技術,用於避免或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毀傷效應的軍事技術。又稱核、化學、生物武器防護技術。簡稱三防技術。國際上通常簡稱核、生、化防護技術(NBC),有的稱化學、生物、放射性武器防護技術(CBR)或原子、生物、化學武器防護技術(ABC)。簡史 三防技術是在與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鬥爭中...
核武器效應及防護 《核武器效應及防護》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堅,李路翔 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兵工類規劃教材
中子彈就是主要利用早期核輻射殺傷有生力量的。遠期效應和遺傳效應指人員受照射後數月、數年或終身及後代發生的慢性效應。早期核輻射作用在電子器件上時,中子會產生永久性位移效應,γ射線主要產生電離效應。電子器件在高劑量率或大劑量作用下,會引起瞬態干擾和永久損壞。由於在飛彈核武器和其他現代武器系統中,廣泛...
核武器殺傷效應 核武器殺傷效應(effect of injury due to nuclear weapon)是2014年公布的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定義 核武器爆炸時產生的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殺傷因素單獨或複合作用於生物體引起的損傷效應。出處 《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
核輻射效應 nuclear radiation effect 核輻射效應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通常所指的涵義,即核輻射對電子材料、元件、器件和設備的影響效應;另一是指核輻射直接轉換為電磁場的效應,即核電磁脈衝效應。產生背景 隨著核武器、空間技術和核能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需要在輻射(包括空間輻射)環境中工作,而輻射會...
核武器醫學防護學,簡稱“防原醫學”。研究核武器諸種殺傷因素和其他來源的電離輻射所致傷害的醫學防護的學科。內容包括核武器性能和各殺傷因素致傷效應特點和防護原則;平時、戰時放射損傷的發生條件;內外照射放射性損傷的特點及其處理要點;核爆炸複合傷、放射性複合傷和燒沖複合傷的特點及救治原則;電離輻射防護標準、...
第五章 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 第一節 輻射生物效應的分類及影響因素 第二節 輻射的確定性效應 第三節 輻射的隨機性效應 第六章 幾种放射性核素毒理學 第一節 核武器輻射安全防護中所涉及的放射性核素 第二節 放射毒理學概述 第三節 鈽的毒理學 第四節 鈾的毒理學 第五節 氚的毒理學 第七章 輻射...
各武器陣地的有關電子系統、C4ISR系統、民用電力系統等,無論是否暴露,如無特殊防護,都可能遭到高空核電磁脈衝的破壞。美國一次威力為百萬噸梯恩梯當量、400千米爆高的高空核試驗,曾使距爆心約1400千米處的防盜系統誤動作,並使輸電網因過電壓而跳閘。電子系統防護核電磁脈衝效應的措施包括:加強電磁禁止,儘可能使...
電磁脈衝彈 - 沒有電磁防護等於裸露胸膛 電磁脈衝炸彈的打擊目標與傳統核子彈有很大不同。它的攻擊目標有三類:一是軍用和民用電子通信和金融中心,如指揮部、軍艦、通信大樓和政府要地等;二是防空預警系統;三是各類飛彈和飛彈防護系統。美國和前蘇聯在研究和發展電磁脈衝武器時,都十分重視武器裝備電磁環境效應和...
核武器自相摧毀效應 核武器齊射(投)、連射(投)時,核爆炸對己方後續核武器的破壞效應。包括衝擊波對核彈頭結構的破壞、對彈道引起的偏離,核輻射、電磁脈衝對核彈頭電子設備的破壞和引起過早點火等。
本書可作為核化生武器的普及讀物,適合廣大的指戰員及學生閱讀。本書目錄 第一編 核武器與防護 第一章 極致戰爭的“絕對武器”核爆炸理論的創立 核兵器時代的問世 核武器的特點 核武器的構成 核爆炸的威力和方式 核爆炸的外觀景象 核爆炸的破壞效應 惟一的戰略核襲擊 屢禁不止的核擴散 第二章 龐大的“核”氏...
力學效應 核爆炸力學效應 在低空核爆炸的爆炸能量中,衝擊波約占50%,光輻射約占35%, 早期核輻射約占5%,放射性沾染中的剩餘核輻射約占10%,核電磁脈衝僅占0.1%左右;對於主要為聚變反應的核武器, 剩餘核輻射所占的比例則少得多。由上述能量比例可以看出:衝擊波所表現的力學效應起主要作用,不過爆炸高度超過...
其主要來源是核武器內的放射性物質,以及來自土壤和裝備等爆炸而產生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質。第四個傷害是電磁脈衝。核爆炸的瞬間,會產生一個強大的電磁場,並以光速傳播。電磁脈衝會損壞無線電和雷達等電子設備的固態組件。這種傷害主要是針對裝備的。如果在爆炸之前,沒有收到任何警報,幾乎一切防護措施都會失去效果。...
核電磁脈衝彈的打擊目標與傳統核子彈有很大不同。它的攻擊目標有三類:一是軍用和民用電子通信和金融中心,如指揮部、軍艦、通信大樓和政府要地等;二是防空預警系統;三是各類飛彈和飛彈防護系統。美國和前蘇聯在研究和發展電磁脈衝武器時,都十分重視武器裝備電磁環境效應和防護加固技術的研究。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
核子彈爆炸發射出的大量放射線,使大量被害者得了急性放射能症。症狀是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發熱、脫毛症、皮下出血等等。也有人因此得了白血病。被害者大部分在一個月內死亡。隨後趕來救援的人,因為防護措施不到位,也有人得了放射能症,不過數量較少。受黑雨影響的人,也得了二次放射能症。戰後美國史...
對武器系統採取的抗核爆炸破壞作用的加固措施,是核防護的重要手段之一。亦稱核加固。其目的在於提高武器系統在核戰爭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避免或減輕核爆炸的破壞。核爆炸的不同破壞效應,對武器系統的破壞機制、破壞程度各不相同。例如,飛彈核武器及其發射、控制、指揮和通信系統,在核戰爭中會遭到敵方的核...
其主要來源是核武器內的放射性物質,以及來自土壤和裝備等爆炸而產生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質。第四個傷害是電磁脈衝。核爆炸的瞬間,會產生一個強大的電磁場,並以光速傳播。電磁脈衝會損壞無線電和雷達等電子設備的固態組件。這種傷害主要是針對裝備的。如果在爆炸之前,沒有收到任何警報,幾乎一切防護措施都會失去效果。...
地下核爆炸是指爆心位於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核爆炸。核爆炸(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是劇烈核反應中能量迅速釋放的結果,可能是由核裂變、核聚變或者是這兩者的多級串聯組合所引發。儘管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聚變核武器都是以裂變裝置作為基礎的,但實際上純粹的兩者融合設備仍是一個假想。除空爆之外,大氣層內部的...
人工輻射源包括放射性診斷和放射性治療輻射源如x光,放射性藥物、放射性廢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塵以及核反應堆和加速器產生的照射等。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人工輻射源對公眾產生的平均 年劑量值如下表所列。輻射源 劑量(毫希/年)放射診斷:0.22 放射治療:0.03 醫用同位素:0.002 放射性廢物:0.002 核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