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果假尾袍,斑點生於葉的正背兩面,圓形、角狀至不規則形,直徑1.0-8.0mm,常多斑癒合,後期斑點形 成穿孔,葉面斑點淺褐色、紅褐色至暗褐色,葉背斑點淺褐色、灰褐色至褐色。子實體葉兩面生, 主要生於葉背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核果假尾袍
- 別稱:核果
- 亞屬:M
編號 | 8717 |
拉丁綱名 | |
中文綱名 | |
拉丁目名 | |
中文目名 | |
拉丁科名 | |
中文科名 | |
拉丁名 | 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 |
中文名 | 核果假尾孢 |
定名人 | (Sacc.) Liu & Guo |
參考文獻 | Mycosystema 2: 231, 1989; Gip & Hsieh, The Genus Pseudocercospora in China. p.: 270. 1995. |
採集地 | |
形態描述 | 斑點生於葉的正背兩面,圓形、角狀至不規則形,直徑1.0-8.0mm,常多斑癒合,後期斑點形 成穿孔,葉面斑點淺褐色、紅褐色至暗褐色,葉背斑點淺褐色、灰褐色至褐色。子實體葉兩面生, 主要生於葉背面。次生菌絲體表生:菌絲淺青黃色,分枝,具隔膜,寬2.0-4.0μm。子座葉表皮下 生,球形,暗褐色至近黑色,直徑20.0-55.0μm。分生孢子梗緊密簇生在子座上或作為側生分枝單 生於表生菌絲上,青黃色至淺青黃褐色,色澤均勻,寬度不規則,不分枝,具齒突,曲膝狀,直立 或稍彎曲,頂部圓錐形,0-2個隔膜,6.5-35.0×2.5-4.0μm。分生孢子圓柱形至倒棍棒形,近無色 至非常淺的青黃色,直立至中度彎曲,頂部鈍,基部長倒圓錐形、倒圓錐形平截至近平截,3-9個隔膜, 25.0-80.0×2.0-4.0μm。 |
討論 | Chupp(1954)描述的核果尾孢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分生孢子梗 10.0-65.0(-100.0)×3.0-5.0μm,分生孢子 30.0-115.0×2.5-5.0μm。本種在我國的 標本上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均短而窄。 Chupp(1954)把Sawada(1943)報導自台灣日本櫻花 Prunus yedoensis Mats.上的 日本櫻花尾孢 Cercospora pruni-yedoensis Saw. 作為李生尾孢 Cercospora prunicols Ell. & Ev. 的異名。Hsieh & Goh(1990)以Sawada的標本為模式建立的日本櫻花假尾孢 Pseudocercospora pruni-yedoensis [Sawada ex] Hsieh & Goh的特徵與本種非常相似,因 此將日本櫻花假尾孢作為本種的異名。 核果假尾孢引起的褐斑穿孔病,可危害桃、李、杏、梅、櫻桃、櫻花等多種核果類果 樹和花木,主要危害葉片,後期斑點形成穿孔,也能侵染新苗和果實,嚴重發病時葉片 脫落。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葉中或枝梢病組織內越冬,也可以子囊殼越冬,次春分生 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風、雨水和氣流傳播。一般6月開始發病,8-9月為發病盛期,溫暖 而多雨、多風的氣候條件發病嚴重。樹勢衰弱、排水通風不良和夏季乾旱等,易誘發病 害。抗病性弱的品種如日本櫻花和日本晚櫻受害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