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成像
- 外文名:nuclear image
核成像技術(nuclear image technique)是核技術科學與現代圖像理論相結合的新技術。包括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XCT)、正電子斷層掃描技術(PET)、核磁共振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NMR–CT)、單光子發射...
核磁共振成像(英語: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NMRI),又稱自旋成像(英語:spin imaging),也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NMR)原理,依據所釋放的...
在科學家成果的基礎上,第一台醫用核磁共振成像儀於20世紀80年代初問世。後來,為了避免人們把這種技術誤解為核技術,一些科學家把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核”字去掉,稱為其為“磁共振成像技術”,英文縮寫即MRI。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最大...
核磁共振成像分析系統是一種用於礦山工程技術、能源科學技術領域的分析儀器,於2012年3月5日啟用。技術指標 磁場強度:530mT±20mT(質子共振頻率:22MHZ);磁體溫度:非線性精準恆溫控制,腔體控溫精度為±0.05℃,探頭線圈口徑:60mm;...
核礠共振成像系統是一種用於臨床醫學領域的醫學科研儀器,於2008年04月03日啟用。技術指標 1.垂直磁場(永磁)0.3T.2.切片厚度:0.5﹋100mm.3.快速SE、一個或兩個回波,2-256回波鏈。主要功能 用於神經、運動系統的檢查,有BD...
此方法對於心血管、腫瘤(癌症)、神經系統(腦)、人體肌肉骨骼系統、和軟骨有良好的成像效果。有別於CT使用游離輻射,也有別於不採用同位素的核成像。最早的MRI圖象在1973年被報導刊登而對人類的第一次研究在1977年7月3號。NMRI 原理...
核磁共振分析與成像系統是一種用於物理學領域的分析儀器,於2018年3月8日啟用。技術指標 1、銣鐵硼永磁體,磁場強度:0.5T±0.05T; 2、磁極直徑250mm 3、均勻區尺寸:φ60mm*H80mm範圍內任意形狀(可實現小動物三維立體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是2014年出版的圖書,由俎棟林、高家紅編著。出版背景 本書是《核磁共振成像學》的修訂版,是全面描述核磁共振成像物理的學術專著,分為上、下冊,整套書的部分圖片採用彩色印刷。 本書為上冊,內容...
做一個完整的書目並不是這《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脈衝序列設計)(精)》的目的。《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脈衝序列設計)(精)》的前15章本質上是介紹性的,或許可以作為一學期的課程。經過第一章簡短的概述後,接著介紹核磁矩的基本...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CMR), 俗稱心臟MRI , 是一種評估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與結構的一種非侵入式醫學成像技術。它運用磁共振成像(MRI)基本原理,針對心血管系統成像的特殊困難,最佳化現有的MRI成像技術,使其具有臨床價值。最佳化序列設計的重點...
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儀是一種用於食品科學技術領域的儀器,於2017年04月01日啟用。技術指標 永磁體磁場強度:0.5±0.08T;磁場均勻度:≤20 ppm(12.5 mm×12.5 mm×20mm);磁場穩定性:主要功能 食品及生物體系中的含水率、含油率...
《高分辨核醫學成像方法的研究》是包尚聯為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用物理和數學法對γ光子的定位進行了理論分析,發展了最小二乘定位、分塊加權定位和延遲線加權定位方法。這些方法對提高核醫學成像的解析度...
磁共振成像系統是一種用於基礎醫學領域的醫學科研儀器,於2017年6月1日啟用。技術指標 0.36T 永磁;最小掃描時間:應不大於1min;回波時間:可選範圍應達到2ms~1000ms;序列重複時間:可選範圍應達到10ms~20s;信號平均次數:可選範圍...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有絕佳的診斷功能。與其他輔助檢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自旋、磁矩參數的測定也是以各種磁共振原理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磁共振成像技術由於其無輻射、解析度高等優點被廣泛的套用於臨床醫學與醫學研究。一些先進的設備製造商與研究人員一起,不斷最佳化磁共振掃瞄器的性能、開發新的...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核磁共振在醫學領域的套用。人體內含有非常豐富的水,不同的組織,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夠探測到這些水的分布信息,就能夠繪製出一幅比較完整的人體內部結構圖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就是通過識別水分子中氫原子信號...
MRI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簡稱,中文為磁共振成像。MRI是把人體放置在一個強大的磁場中,通過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 CT與核磁共振 如果打造影劑的話,都有危害,如果都不打造影劑,MRI無輻射,而CT有輻射。關鍵是根據你的檢查部位...
核磁共振技術主要有兩個學科分支:核磁共振波譜(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核磁共振波譜技術是基於化學位移理論發展起來的,主要用於測定物質的化學成分和分子結構。磁共振...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掃瞄器。是一種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檢查方法。ECT成像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藥物引入人體,經代謝後在臟器內ECT外或病變部位和正常組織之間形成放射性濃度差異,將探測到這些差異,通過計算機處理再...
核醫療學是醫學及醫學成像的一個分支,它是用核物質的屬性來診斷以及治療,是醫學和醫學影像學(醫學成像)的一個分支,其利用物質的核特性來進行診斷和治療。更為具體地說,核醫學是分子影像學的組成部分,因為其產生的是那些反映細胞和亞細...
,台灣又稱磁振造影,香港又稱磁力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NMR)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不同的衰減,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
成像技術的發展,導致了成像技術在科學中的地位發生的深刻變化。形形色色的成像技術的發展使得其套用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的提高。從最早期的光學顯微成像,也就是列文胡克製作的第一台顯微鏡用於植物的細胞觀察開始,到後來的電子顯微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