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成像技術
- 外文名:nuclear image technique
- 特徵:核技術科學與現代圖像理論相結合
原理,套用,
原理
各種核成像技術的共同原理是利用與核輻射有關的物理量在被測對象中的衰減規律或分布特性,獲取被研究對象內部的詳細信息,然後利用計算機對這些信息進行高速處理,最終重建被研究物體的內部圖像。各種核成像技術的信息獲取部分,包括所依賴的物理原理以及具體的測定方法,可有所不同,但它們的數據處理部分,則都基於計算機信息處理和圖像重建技術。
I=I0e
式中μ為該物體對X射線的質量吸收係數。若為非均勻物體,則上式變為
I=I0e
使物體繞由X射線源及探測器組成的裝置旋轉360°時,並在每一定角度處測定該物體某個斷層面的透射強度,即可求得ln(I/I0)值,稱為該角度的密度投影值。藉此可獲得由所有角度組成的密度投影矩陣,對此矩陣求解,可給出各點的密度,從而確定該斷層內不同組分以及缺陷的具體位置和尺寸,最終繪出被研究物體的斷層圖像。XCT一般由射線源(醫用CT用X射線管、工業CT用電子加速器或高強度同位素源)、探測器、準直器、掃描裝置、電子學系統和計算機等組成。
②PET。其原理基於正電子與電子的湮沒效應。當正電子與電子相遇時,兩者質量湮沒並產生方向相反的一對能量各為511KeV的γ射線,配合符合測量技術,可探測正電子湮沒事件。PET裝置主要部分為正六邊形的探測環,探測器主要用鍺酸鉍(BGO)晶體,它不易潮解,密度高,對511KeV的γ射線線性衰減係數為0.92厘米,因此探測效率高。缺點是發光衰減常數較大,從而導致時間解析度差,也影響了成像的空間解析度。為此,可選用碘化銫晶體,其發光時間極短,僅2.5納秒(BGO為300納秒),足以區別兩條湮沒γ射線到達相對應的兩個探測器的時間差,從而大大提高了空間解析度,使圖像十分清晰。
③NMR–CT。其原理基於測定非零自旋原子核的核磁共振電磁信息。人體中存在的氫原子核便是最簡單的非零自旋核,因此NMR–CT在醫學診斷中極為有用。它採用磁場強度相同的靜磁場和梯度磁場,以確定核磁信號產生點的空間位置,主要由產生靜磁場的主磁體、梯度線圈、射頻線圈、核磁共振譜儀以及圖像重建與顯示系統所組成。NMR–CT成像速度快,可實現三維空間成像,也可用不同的角度作兩維空間的斷層圖像。除了可給出非零自旋核密度的信息外,也可提供非零自旋核的周圍介質的情況,顯示生化功能和代謝過程等信息。隨著磁場強度的提高,除了可測定H外,還有可能測定C、O、F、Na和P等核素,從而提供更多的信息。NMR–CT對軟組織的解析度好,特別適用於腦組織的診斷(見核醫學)。